第123节(3 / 4)
杨玉环还有三个美貌的亲姐姐,这三女相继嫁给了崔家、裴家、柳家,此时也在京居住。李隆基此次赐三女豪宅,以示推恩之意。
杨门上下皆蒙荣宠,引来京城之人的极端羡慕,不久就有民谣流传开来,“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可见杨玉环升为贵妃加重了人们生女的信心。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着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首诗名为《南陵别儿童入京》,作者为迁居南陵的李白。
孟浩然此时已发痈而逝,李白闻讯登门吊唁,其回家后不久,许氏夫人也染病而逝,膝下留了一双儿女。这时,李白在越中漫游时相识的刘姓女子寻上门来,二人未经明媒正娶,也就生活在一起了。
刘姓女子不喜荆州风土,就撺掇着李白迁往越中,李白于是携带儿女离开荆州。一家人行到南陵之时,李白看到这里风光甚好,就决意在这里居住下来。那刘姓女子不喜南陵,又见李白无财无物,就在一日悄然离去,不知所踪。
李白被女人所弃,心中忧愤无以复加,就在南陵度过一段黯淡的日子。他某一日翻检书信,忽然翻出了张九龄的荐书,犹如看到了救命稻草,就央求公人将此荐书及自己的一些诗稿带入长安,并转交于贺知章。
张九龄当初写此荐书的本意,是想让李白亲身入京面见贺知章。然李白如此境遇尚且顾及身份,并不亲身入京。
张九龄于开元二十八年请得李隆基同意,得以归乡扫墓,是年五月七日,病逝于家乡曲江,终年六十三岁。贺知章收到张九龄的荐书,睹物思人,不由得老泪纵横。贺知章是时已八十余岁,实谓高寿之人,身为集贤院学士,又新被授为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
贺知章再睹李白诗稿,就见其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伟绚丽,实为继屈原之后最为可称的诗人。贺知章此前已从王维那里知道一些李白的事迹,得知他经常漫游访道,实为得道之人。为谋李白出身,贺知章入玉真观求见玉真公主,将李白诗稿奉上,又言李白之道法。
经过贺知章和玉真公主引荐,李隆基又观李白诗稿,对李白也是大加赞赏,遂嘱有司召李白入京。
李白将儿女安顿好,然后独身奔赴长安。其行走之际,驿路两侧秋色正浓,田野与山间多以红黄叶儿点缀于浅绿之中,白云伸展于蓝天之上,这秋高气爽的快畅之意正合了李白此时的心绪。李白的性情向来旷达,如今怀揣皇帝见召的诏书,其心情激荡,每至驿所时便辄取美酒相饮,一路上又写出不少佳诗,其中一首最显此时心情,诗曰: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诗中歌咏鲁仲连却秦救赵的故事,描绘出其倜傥豪迈的气概以及功成不居的高尚,李白实以此诗自比。
经过一路跋涉,这一日李白终于进入长安,是时正是薄暮时分,他得人指引径直寻到贺知章府前。门人入内禀报,他就在门前等候。
少顷,就听门内杂沓脚步声响起,一个既苍老且粗洪的声音喊道:“来客果真是太白吗?”其话音刚落,李白就见一名老者带领一帮人迎出门外。
李白拱手答道:“在下正是李白。来者莫非为贺公吗?李白冒昧来访,请恕唐突。”
贺知章哈哈大笑,上前携起李白之手向内引走,说道:“老夫算着日子,觉得这几日该是太白入京的时候了。哈哈,我等早已望眼欲穿了。走、走,且请入堂中,待坐定后,我再向你介绍诸位。”
李白见贺知章身后数人皆笑容灿烂,奈何其手被贺知章相携无法施礼,只好颔首示意。众人入堂后坐定,李白被迎至主宾位,贺知章仰头笑道:“今日老夫邀友聚饮,尚未开宴,而太白即至。呵呵,想是天意如此,让我等今日特意替太白洗尘。来,来,太白,老夫先将在座诸位向你介绍一番。”贺知章手指李白的对面,介绍道,“这位名为李适之,却是当朝左丞相兼知兵部尚书了。”
李白起身拱手道:“李丞相之大名如雷贯耳,不料今日有缘相见,李白实在幸运。”
李适之也急忙起身还礼。 ↑返回顶部↑
杨门上下皆蒙荣宠,引来京城之人的极端羡慕,不久就有民谣流传开来,“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可见杨玉环升为贵妃加重了人们生女的信心。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着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首诗名为《南陵别儿童入京》,作者为迁居南陵的李白。
孟浩然此时已发痈而逝,李白闻讯登门吊唁,其回家后不久,许氏夫人也染病而逝,膝下留了一双儿女。这时,李白在越中漫游时相识的刘姓女子寻上门来,二人未经明媒正娶,也就生活在一起了。
刘姓女子不喜荆州风土,就撺掇着李白迁往越中,李白于是携带儿女离开荆州。一家人行到南陵之时,李白看到这里风光甚好,就决意在这里居住下来。那刘姓女子不喜南陵,又见李白无财无物,就在一日悄然离去,不知所踪。
李白被女人所弃,心中忧愤无以复加,就在南陵度过一段黯淡的日子。他某一日翻检书信,忽然翻出了张九龄的荐书,犹如看到了救命稻草,就央求公人将此荐书及自己的一些诗稿带入长安,并转交于贺知章。
张九龄当初写此荐书的本意,是想让李白亲身入京面见贺知章。然李白如此境遇尚且顾及身份,并不亲身入京。
张九龄于开元二十八年请得李隆基同意,得以归乡扫墓,是年五月七日,病逝于家乡曲江,终年六十三岁。贺知章收到张九龄的荐书,睹物思人,不由得老泪纵横。贺知章是时已八十余岁,实谓高寿之人,身为集贤院学士,又新被授为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
贺知章再睹李白诗稿,就见其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伟绚丽,实为继屈原之后最为可称的诗人。贺知章此前已从王维那里知道一些李白的事迹,得知他经常漫游访道,实为得道之人。为谋李白出身,贺知章入玉真观求见玉真公主,将李白诗稿奉上,又言李白之道法。
经过贺知章和玉真公主引荐,李隆基又观李白诗稿,对李白也是大加赞赏,遂嘱有司召李白入京。
李白将儿女安顿好,然后独身奔赴长安。其行走之际,驿路两侧秋色正浓,田野与山间多以红黄叶儿点缀于浅绿之中,白云伸展于蓝天之上,这秋高气爽的快畅之意正合了李白此时的心绪。李白的性情向来旷达,如今怀揣皇帝见召的诏书,其心情激荡,每至驿所时便辄取美酒相饮,一路上又写出不少佳诗,其中一首最显此时心情,诗曰: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诗中歌咏鲁仲连却秦救赵的故事,描绘出其倜傥豪迈的气概以及功成不居的高尚,李白实以此诗自比。
经过一路跋涉,这一日李白终于进入长安,是时正是薄暮时分,他得人指引径直寻到贺知章府前。门人入内禀报,他就在门前等候。
少顷,就听门内杂沓脚步声响起,一个既苍老且粗洪的声音喊道:“来客果真是太白吗?”其话音刚落,李白就见一名老者带领一帮人迎出门外。
李白拱手答道:“在下正是李白。来者莫非为贺公吗?李白冒昧来访,请恕唐突。”
贺知章哈哈大笑,上前携起李白之手向内引走,说道:“老夫算着日子,觉得这几日该是太白入京的时候了。哈哈,我等早已望眼欲穿了。走、走,且请入堂中,待坐定后,我再向你介绍诸位。”
李白见贺知章身后数人皆笑容灿烂,奈何其手被贺知章相携无法施礼,只好颔首示意。众人入堂后坐定,李白被迎至主宾位,贺知章仰头笑道:“今日老夫邀友聚饮,尚未开宴,而太白即至。呵呵,想是天意如此,让我等今日特意替太白洗尘。来,来,太白,老夫先将在座诸位向你介绍一番。”贺知章手指李白的对面,介绍道,“这位名为李适之,却是当朝左丞相兼知兵部尚书了。”
李白起身拱手道:“李丞相之大名如雷贯耳,不料今日有缘相见,李白实在幸运。”
李适之也急忙起身还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