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妃退婚后全皇宫追悔莫及 第192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随军去并州近两个月,未听闻此事,忙凝望尹真神色,正色道:“兰生不知此事,请堡主恕罪。堡主……节哀。”
  尹真垂下眼皮。
  舅父的身子一直不好,他早知这一天早晚会来,反而是子婴托付唐氏商铺寻来有价无市的珍贵补品,硬是将油尽灯枯的舅父又多留了两个月。
  舅舅此生最大的心愿——想亲眼看他穿一回喜服,也已达成,他老人家是含笑九泉的。
  临终之时,他还念叨着子婴的好处,叮咛他断不可忘恩背义。
  纵使舅父不说,尹真也分得清人心好歹,这辈子子婴但有用得着他的地方,他绝无一话。
  接下来的一段路,严兰生终于消停了。难为他巧舌如簧,也有这呐呐失语的时候。
  宋统领带领几人来到东宫,一禀才知,簪缨正在西阁议事。
  谢榆道:“文人议事,我一介武将插不上口,且莫打扰女君,我在此等候散会再进去拜见便是。”
  尹真也不着急,东宫的掌事姑姑得知他身份以后,却不敢怠慢,将女君的这位义兄安排在龙大将军宿的殿宇邻旁,请他暂歇。
  严兰生默默注视尹真的背影随宫人拐入御道浓荫,消失不见,方回了神,一个人畅行无阻地进了内苑。
  门扉闭阖的西阁外,芭蕉成荫,有几名侍卫驻守。严兰生才登阶上去,隐隐便听见门里透出一道熟悉的嗓音:
  “下官以为,察举制不如策举制。”
  原来,北朝世家归附以后,废除九品官人法便势在必行了。而今北地与南朝的僵持还没有个结果,却不耽误治理淮水以北的疆域,西阁今日商议的,便是以何等新政选取人才。
  卫崔嵬涵泳于玄儒两道之间,往来无拘泥,骨子里却还有保守的士大夫情怀,主张恢复汉时的察举征辟。
  具体的举措便是利用各州太守令尹,寻访当地的秀才孝廉,不再以家世为凭,但凡有德有学者,皆可举荐至中书省。
  沈阶却不苟同,这才有了严兰生听到的那句话。
  按理来说,卫崔嵬德高望重,又是提携他沈阶的半个老师,沈阶此语,实则有些失礼。
  西阁内寂静了一瞬,文僚们彼此交换眼神。
  座上,簪缨穿着一身缟羽色家常纱襦袍,没有绣花纹饰,白玉簪珥,配月白腰绦,在盛夏天气里看着就沁凉。她听了沈阶之言,不动声色,指尖敲了下案上凉茶盏子的杯沿。
  “何为策举制?详细说一说。”
  卫崔嵬也笑着等待这年轻人的看法。
  沈阶即从袖里取出一道奏疏呈上,在簪缨阅看的同时,他解释道:
  “所谓策举,便是朝廷分科考试,以出题答卷的形式选取人才。譬如可以分为四书经义、利民国策、诗赋、算筹等科目。天下学子报名赴试,之后再请名儒耆老封名审卷,便能做到公平无假,一目了然。学子不必看出身家世、年龄容貌,但凭真才实学说话,朝中因材录取。”
  有晋以来,这种取士的方法还前所未有,一时间阁内议论纷纷,簪缨不由陷入深思。
  有人疑议:“也就是不论德行,唯才是举?”
  沈阶道:“仁孝一字,是君子立本仁主治国的底色,以此为方略固然不差,然而这经久的说法历经数朝后,已演变成为了仁孝之名而仁孝,以致卧冰求鲤、埋儿奉母等等故事不绝于耳,广为传扬,此岂非虚伪矫饰之极?察举之官,风闻乡里贤事,怕失贤才便请为上宾,却也难以确保真伪,加上久而久之地方监察懈怠,或有裙带之事,更不可避免。”
  他向上一揖,“女君,故阶以为,既然已废九品,不如改革到底,涤荡固弊,
  开盛世太平之新风。”
  盛世太平。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