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1 / 8)
第九章
李经羲的内阁终于组织成功了,国务总理自兼财长,以王士珍掌陆军,由八闽海军老将萨镇冰代广东籍的程璧光,此外江庸署司法,李盛铎署农商,龙建章署交通。
辫子兵加上保皇党的康有为,明白显示,张勋此行是搞复辟。而看辫子兵的“军容”,复辟亦一定搞不成。事实上连张勋自己都缺乏信心。到了京里,先打听八大胡同有什么出色的姑娘,竟似信陵君“醇酒妇人”的行径,可知并无大志。
这一下,刘廷琛又气又急,口不择言地说张勋是“欺君卖友”。一激之下,张勋终于决定不顾一切要进行复辟了。
保皇党中有个伍宪子,也是康有为的及门高弟,倒是深为爱护老师的。听说康有为突然到了北京,大为惊骇,赶到贤良寺率直问道:“先生何以轻身入京——”
“既来之,则安之,不必再讨论。”康有为打断他的话说,“今日之事是为了救中国。成败付之天意而已!”
伍宪子还想再劝,潘博已经衔命来接康有为“入府议事”——府是张勋的公馆。到了那里,除了刘廷琛自恃是翰林前辈,漫不为礼以外,其余都降阶相迎,奉为上座。这就使得刘廷琛很不舒服了。
“今天我跟陈师傅、梁节庵见过面了。他们表示,只要诸事准备妥当,随时可以请皇上升殿。一切上谕,都要康先生费心。”
“我早已预备好了。”康有为答复张勋说,“你不妨看看,有不明白的地方再问我。”
说着,康有为打开他的大皮包,取出一大卷文件,上面都标明了次序,有的还特为提示:“口宣”。
张勋接了过来,随手交给万绳栻说:“请你跟刘先生仔细研究。”
康有为还有些话交代,但未及开口,听差来报:“世中堂来拜!”世中堂就是世续,康有为不愿跟他见面,随即起身避了开去。
“康先生,何不一起见见?”
康有为是因为当年丑诋慈禧太后时,连内务府也一起骂在里面,自觉不好意思跟作为“内务府大臣”的世续相见。不过这话不便明说,就索性托词告辞。
“贤良寺还有好些人在等我,不便让他们久候,到晚上再细谈吧!”
到了晚上,竟不见张勋派人来接,康有为不免诧异。第二天上午仍无动静,他有些沉不住气了,打电话到张勋家,恰是接在万绳栻手里。
“公雨,”他问,“你们研究了没有?”
“大手笔,大手笔!”万绳栻一迭连声地说,“正在细看。等有了结果,再跟康先生来领教。”
既然如此,只好再等。等到晚上不见回音,知道不妙了。
仔细一打听,才知道刘廷琛对康有为所拟的诏令,大表反对,他说:“康长素讲立宪,讲共和,不为大清与皇室着想,仍旧是革命的口吻。”又说:“要复见康乾盛世,非尊君权不可。”
自命为“圣人”的康有为,喟然长叹,心知刘廷琛无足与言,但却不甘于“吾谋适不用”,考虑再三,亲自打了个电话到灯草胡同世续家,率直自荐,说要见醇王。
世续还不知道他跟张勋已有貌合神离之势,只当他还是辫帅的谋主,不敢怠慢,亲自到贤良寺去接他,一起坐马车到了“北府”。
事先当然是联络好的,醇王又邀了个人来,预备一起商量。这两个人一个是陈宝琛,与康有为素不相识,因为康有为从“公车上书”到“百日维新”,搞得满天神佛之时,陈宝琛正在福州“听水轩”韬光养晦;及至为张之洞所荐,复起入京,康有为又正在海外大卖“衣带诏”的膏药。民国以来,康有为初度入京,而陈宝琛从未离京,这天相见,互道倾慕,颇为融洽。
另一个梁鼎芬,与康有为同乡,也是熟人。梁鼎芬久客张之洞幕府,为迎合府主好奇的性情,曾经举荐过康有为。在武昌“抱冰堂”上,谈得相当投机,因而张之洞在推行新政上,也是锐不可当。及至戊戌政变,几于不免,急忙作一篇《劝学篇》表明赞成保守,方得在慈禧面前过关,从此不敢再结交康梁,所以梁鼎芬与康有为的踪迹也疏远了。不过此日相见,都是大清的忠臣,在梁鼎芬自是备感亲切。
醇王跟康有为也是初见,很客气地称他“长素先生”。康有为不照世俗叫他“王爷”,文绉绉地称之为“殿下”——这个称呼是李鸿章“发明”的,但也仅限于书信上称老恭王与老醇王,见了面仍称“王爷”。
“殿下,”他说,“有一言先须声明者,有为的素志是保中国兼保清室。方今世界潮流,君王独裁,早已淘汰,法美共和之制,又不适于中国。有为周游列国,栖栖惶惶,不遑宁处者,唯在探求一长治久安之计,窃以为至善至当,莫如虚君共和。”
“噢,”醇王问道,“你是说,皇上不当权?”
“皇上不必当权,才能长受四海供养,如英国、日本皆是。”康有为又说,“国号尤其要改,不改则终必有改朝换代之事。改为中华帝国,永绝纷争,岂不甚妙!”
“那么,”陈宝琛问,“年号呢?”
“年号自不妨保留,譬如日本,现在是大正六年。” ↑返回顶部↑
李经羲的内阁终于组织成功了,国务总理自兼财长,以王士珍掌陆军,由八闽海军老将萨镇冰代广东籍的程璧光,此外江庸署司法,李盛铎署农商,龙建章署交通。
辫子兵加上保皇党的康有为,明白显示,张勋此行是搞复辟。而看辫子兵的“军容”,复辟亦一定搞不成。事实上连张勋自己都缺乏信心。到了京里,先打听八大胡同有什么出色的姑娘,竟似信陵君“醇酒妇人”的行径,可知并无大志。
这一下,刘廷琛又气又急,口不择言地说张勋是“欺君卖友”。一激之下,张勋终于决定不顾一切要进行复辟了。
保皇党中有个伍宪子,也是康有为的及门高弟,倒是深为爱护老师的。听说康有为突然到了北京,大为惊骇,赶到贤良寺率直问道:“先生何以轻身入京——”
“既来之,则安之,不必再讨论。”康有为打断他的话说,“今日之事是为了救中国。成败付之天意而已!”
伍宪子还想再劝,潘博已经衔命来接康有为“入府议事”——府是张勋的公馆。到了那里,除了刘廷琛自恃是翰林前辈,漫不为礼以外,其余都降阶相迎,奉为上座。这就使得刘廷琛很不舒服了。
“今天我跟陈师傅、梁节庵见过面了。他们表示,只要诸事准备妥当,随时可以请皇上升殿。一切上谕,都要康先生费心。”
“我早已预备好了。”康有为答复张勋说,“你不妨看看,有不明白的地方再问我。”
说着,康有为打开他的大皮包,取出一大卷文件,上面都标明了次序,有的还特为提示:“口宣”。
张勋接了过来,随手交给万绳栻说:“请你跟刘先生仔细研究。”
康有为还有些话交代,但未及开口,听差来报:“世中堂来拜!”世中堂就是世续,康有为不愿跟他见面,随即起身避了开去。
“康先生,何不一起见见?”
康有为是因为当年丑诋慈禧太后时,连内务府也一起骂在里面,自觉不好意思跟作为“内务府大臣”的世续相见。不过这话不便明说,就索性托词告辞。
“贤良寺还有好些人在等我,不便让他们久候,到晚上再细谈吧!”
到了晚上,竟不见张勋派人来接,康有为不免诧异。第二天上午仍无动静,他有些沉不住气了,打电话到张勋家,恰是接在万绳栻手里。
“公雨,”他问,“你们研究了没有?”
“大手笔,大手笔!”万绳栻一迭连声地说,“正在细看。等有了结果,再跟康先生来领教。”
既然如此,只好再等。等到晚上不见回音,知道不妙了。
仔细一打听,才知道刘廷琛对康有为所拟的诏令,大表反对,他说:“康长素讲立宪,讲共和,不为大清与皇室着想,仍旧是革命的口吻。”又说:“要复见康乾盛世,非尊君权不可。”
自命为“圣人”的康有为,喟然长叹,心知刘廷琛无足与言,但却不甘于“吾谋适不用”,考虑再三,亲自打了个电话到灯草胡同世续家,率直自荐,说要见醇王。
世续还不知道他跟张勋已有貌合神离之势,只当他还是辫帅的谋主,不敢怠慢,亲自到贤良寺去接他,一起坐马车到了“北府”。
事先当然是联络好的,醇王又邀了个人来,预备一起商量。这两个人一个是陈宝琛,与康有为素不相识,因为康有为从“公车上书”到“百日维新”,搞得满天神佛之时,陈宝琛正在福州“听水轩”韬光养晦;及至为张之洞所荐,复起入京,康有为又正在海外大卖“衣带诏”的膏药。民国以来,康有为初度入京,而陈宝琛从未离京,这天相见,互道倾慕,颇为融洽。
另一个梁鼎芬,与康有为同乡,也是熟人。梁鼎芬久客张之洞幕府,为迎合府主好奇的性情,曾经举荐过康有为。在武昌“抱冰堂”上,谈得相当投机,因而张之洞在推行新政上,也是锐不可当。及至戊戌政变,几于不免,急忙作一篇《劝学篇》表明赞成保守,方得在慈禧面前过关,从此不敢再结交康梁,所以梁鼎芬与康有为的踪迹也疏远了。不过此日相见,都是大清的忠臣,在梁鼎芬自是备感亲切。
醇王跟康有为也是初见,很客气地称他“长素先生”。康有为不照世俗叫他“王爷”,文绉绉地称之为“殿下”——这个称呼是李鸿章“发明”的,但也仅限于书信上称老恭王与老醇王,见了面仍称“王爷”。
“殿下,”他说,“有一言先须声明者,有为的素志是保中国兼保清室。方今世界潮流,君王独裁,早已淘汰,法美共和之制,又不适于中国。有为周游列国,栖栖惶惶,不遑宁处者,唯在探求一长治久安之计,窃以为至善至当,莫如虚君共和。”
“噢,”醇王问道,“你是说,皇上不当权?”
“皇上不必当权,才能长受四海供养,如英国、日本皆是。”康有为又说,“国号尤其要改,不改则终必有改朝换代之事。改为中华帝国,永绝纷争,岂不甚妙!”
“那么,”陈宝琛问,“年号呢?”
“年号自不妨保留,譬如日本,现在是大正六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