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2 / 8)
“不会、不会!”黎元洪说,“我的印把子抓得很紧。”
张耀曾沉思了一会儿,忧形于色地说,“但愿不致成为僵局。”他摇摇头,“否则真想不出有什么化解的办法。”
张耀曾本来属于韬园系,后来与现任农商总长谷钟秀,及李根源、章士钊、杨永泰等另组“政学系”,提倡文治但不一定赞成政党政治,在思想方面跟研究系比较接近。因此研究系希望国会能够通过对德宣战案,在国会九大重要派系中,唯一能取得协力的,只有一个政学系。
政学系在内阁与国会对立的局面中,一直是以调人的姿态出现。这一点,需要研究系的充分合作。因此,张耀曾在发现段祺瑞及督军团不惜解散国会以求参战案的通过,而黎元洪又有乐见国会与内阁各趋极端,预备牺牲国会来倒阁的意向时,立刻跟研究系展开接触。第一个要找的,不是在天津遥为控制的梁启超,也不是在众议院议长席上的汤化龙,而是专为制订对德政策而成立的,国际政务评议委员会的秘书长张君劢。
听张耀曾谈了黎元洪的态度,张君劢对“黎菩萨”亦颇有微词。“名为‘菩萨’,其实不见得慈悲,大有幸灾乐祸之意。”他说,“章行严告诉我,黎菩萨把他找了去说:林权助去看过他,表示中国如有内乱,日本一定出兵相助。意思是北洋的武力并不足惧。这不是唯恐天下不乱吗?”
“那,林权助说过这话没有呢?”
“没有。林权助说的是‘ォモツロクナィコト’,至多是个‘不愉快事件’。船津故甚其词,译成‘非常多变’,到了黎菩萨嘴里,变成内乱了。”
“唉!”张耀曾大为摇头,略停一下问道,“事到如今,研究系究竟持何态度?”
“尽力疏通,能让对德案通过。当然,内阁方面应该让步。不过,合肥亦很固执。”张君劢说,“我曾把你们的意思,探过他的口气,我说:参战案通过,内阁就是‘国防内阁’,不妨预先改组,作为交换条件。他说:总理可辞,条件不能交换。如之奈何?”
“内阁改组,成立三方面合作的‘国防内阁’,是解决当前政治问题的唯一办法。张乾若亦赞成此议。”张耀曾说,“合肥对你很赏识,你不妨再下点功夫。”
张君劢想了一会儿问道:“你们能不能稍作让步?”
“怎么让法?”
“不必预先改组,只要合肥保证参战案通过,成立全体一致的国防内阁,亦就可以了。”
“如果他肯保证,当然亦无不可。”
“好!我去进行。”张君劢又说,“不过将来如何改组,恐怕大成问题。”
“粥少僧多,一定会有争执的。不过,那总是将来的问题,眼前只有尽力设法,尤其不致决裂,别无他计了。”
“说得不错!”张君劢很负责地说,“我全力以赴。”
于是张君劢约了对所谓“国防内阁”最热心的章士钊,与国务院秘书长张国淦又谈了一次。张国淦认为目前是一个极好的进言机会,因为请国会同意对德宣战的咨文,已经由张国淦的斡旋,总算在总统府毫无留难地盖印送出了。国会预定第三天,也就是五月十日,举行“全院委员会”审查。各主要派系的负责人,决定先开一次谈话会,邀请国务总理交换意见。段祺瑞如果能在会中,作一改组内阁的诺言,颇有助于化解议员的成见。
章士钊是为名义上隶属于国民党的岑春煊及唐绍仪在活动,只要岑、唐能够入阁,改组迟早,并无意见。他只是提醒张君劢,要活动就在今晚,因为众院各派系负责人的谈话会,定于第二天上午举行。
一日之隔,形势大变,是往好的地方变。一方面是段祺瑞“从善如流”,向各党派表示,参战以后,必须团结一致,改组国防内阁,容纳不同的意见;一方面是张国淦向黎元洪疏通,府院敌对的态势比较缓和,国会议员的想法亦就不同,“算了吧!闹不出什么花样来的”这样的口吻一流行,在众院中估计通过参战案,可有六七成的把握。参院比较困难,但小麻烦不免,大决裂是不会有的。
这些暗中的转变,只有极少数身在核心而又能保持冷静头脑的人,才看得出来。负责组织“公民团”的“三人小组”,只有王揖唐比较清楚,但他不敢提出半途而废的主张,只说情势已见缓和,是不是还需要“请愿”,似应从长计议。
“当然需要。”靳云鹏说,“情势不过缓和,并不是真的有了什么十足的把握。正应该趁他们刚软下来的当儿,加上一点压力,一下子把它搞成功。”
“你看呢,”王揖唐问傅良佐,“是不是要请示总理?”
“请示总理,是让总理为难。我们认为对的就走,不对就不走。”
“可是,”靳云鹏说,“钱已经花出去了。”
“钱是小事。”傅良佐说,“咱们不妨找倪丹忱去研究研究。”
于是联袂到北京饭店去看倪嗣冲,道明来意,请教动静。倪嗣冲脱口答说:“公民有请愿权,载明约法,依法行事,有何不可?”
“就怕公民会闹事。”王揖唐说。
“公民闹事,公民负责,与诸公何干?而且,三位不会叫公民不要闹事吗?”
“是,是!”王揖唐与靳云鹏异口同声地答应着。 ↑返回顶部↑
张耀曾沉思了一会儿,忧形于色地说,“但愿不致成为僵局。”他摇摇头,“否则真想不出有什么化解的办法。”
张耀曾本来属于韬园系,后来与现任农商总长谷钟秀,及李根源、章士钊、杨永泰等另组“政学系”,提倡文治但不一定赞成政党政治,在思想方面跟研究系比较接近。因此研究系希望国会能够通过对德宣战案,在国会九大重要派系中,唯一能取得协力的,只有一个政学系。
政学系在内阁与国会对立的局面中,一直是以调人的姿态出现。这一点,需要研究系的充分合作。因此,张耀曾在发现段祺瑞及督军团不惜解散国会以求参战案的通过,而黎元洪又有乐见国会与内阁各趋极端,预备牺牲国会来倒阁的意向时,立刻跟研究系展开接触。第一个要找的,不是在天津遥为控制的梁启超,也不是在众议院议长席上的汤化龙,而是专为制订对德政策而成立的,国际政务评议委员会的秘书长张君劢。
听张耀曾谈了黎元洪的态度,张君劢对“黎菩萨”亦颇有微词。“名为‘菩萨’,其实不见得慈悲,大有幸灾乐祸之意。”他说,“章行严告诉我,黎菩萨把他找了去说:林权助去看过他,表示中国如有内乱,日本一定出兵相助。意思是北洋的武力并不足惧。这不是唯恐天下不乱吗?”
“那,林权助说过这话没有呢?”
“没有。林权助说的是‘ォモツロクナィコト’,至多是个‘不愉快事件’。船津故甚其词,译成‘非常多变’,到了黎菩萨嘴里,变成内乱了。”
“唉!”张耀曾大为摇头,略停一下问道,“事到如今,研究系究竟持何态度?”
“尽力疏通,能让对德案通过。当然,内阁方面应该让步。不过,合肥亦很固执。”张君劢说,“我曾把你们的意思,探过他的口气,我说:参战案通过,内阁就是‘国防内阁’,不妨预先改组,作为交换条件。他说:总理可辞,条件不能交换。如之奈何?”
“内阁改组,成立三方面合作的‘国防内阁’,是解决当前政治问题的唯一办法。张乾若亦赞成此议。”张耀曾说,“合肥对你很赏识,你不妨再下点功夫。”
张君劢想了一会儿问道:“你们能不能稍作让步?”
“怎么让法?”
“不必预先改组,只要合肥保证参战案通过,成立全体一致的国防内阁,亦就可以了。”
“如果他肯保证,当然亦无不可。”
“好!我去进行。”张君劢又说,“不过将来如何改组,恐怕大成问题。”
“粥少僧多,一定会有争执的。不过,那总是将来的问题,眼前只有尽力设法,尤其不致决裂,别无他计了。”
“说得不错!”张君劢很负责地说,“我全力以赴。”
于是张君劢约了对所谓“国防内阁”最热心的章士钊,与国务院秘书长张国淦又谈了一次。张国淦认为目前是一个极好的进言机会,因为请国会同意对德宣战的咨文,已经由张国淦的斡旋,总算在总统府毫无留难地盖印送出了。国会预定第三天,也就是五月十日,举行“全院委员会”审查。各主要派系的负责人,决定先开一次谈话会,邀请国务总理交换意见。段祺瑞如果能在会中,作一改组内阁的诺言,颇有助于化解议员的成见。
章士钊是为名义上隶属于国民党的岑春煊及唐绍仪在活动,只要岑、唐能够入阁,改组迟早,并无意见。他只是提醒张君劢,要活动就在今晚,因为众院各派系负责人的谈话会,定于第二天上午举行。
一日之隔,形势大变,是往好的地方变。一方面是段祺瑞“从善如流”,向各党派表示,参战以后,必须团结一致,改组国防内阁,容纳不同的意见;一方面是张国淦向黎元洪疏通,府院敌对的态势比较缓和,国会议员的想法亦就不同,“算了吧!闹不出什么花样来的”这样的口吻一流行,在众院中估计通过参战案,可有六七成的把握。参院比较困难,但小麻烦不免,大决裂是不会有的。
这些暗中的转变,只有极少数身在核心而又能保持冷静头脑的人,才看得出来。负责组织“公民团”的“三人小组”,只有王揖唐比较清楚,但他不敢提出半途而废的主张,只说情势已见缓和,是不是还需要“请愿”,似应从长计议。
“当然需要。”靳云鹏说,“情势不过缓和,并不是真的有了什么十足的把握。正应该趁他们刚软下来的当儿,加上一点压力,一下子把它搞成功。”
“你看呢,”王揖唐问傅良佐,“是不是要请示总理?”
“请示总理,是让总理为难。我们认为对的就走,不对就不走。”
“可是,”靳云鹏说,“钱已经花出去了。”
“钱是小事。”傅良佐说,“咱们不妨找倪丹忱去研究研究。”
于是联袂到北京饭店去看倪嗣冲,道明来意,请教动静。倪嗣冲脱口答说:“公民有请愿权,载明约法,依法行事,有何不可?”
“就怕公民会闹事。”王揖唐说。
“公民闹事,公民负责,与诸公何干?而且,三位不会叫公民不要闹事吗?”
“是,是!”王揖唐与靳云鹏异口同声地答应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