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问‘道’(1 / 2)
我给导师打了一个电话,约他到我的茶楼喝茶,一方面为了毕业论文的事情,另一方面,我想和他切磋一下孙思。导师面前,我就不敢再装失忆了,再装失忆的话,学位证书说不定就得受影响了。
导师前来时,我正对着茶楼中间布景的竹子出神。眼前这竹只是假竹,而且数量、规模都极其有限,跟林黛玉潇湘馆那竹没法相比,跟竹林七贤所涉之竹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此时此刻,我眼中的竹,行使着当日王阳明面前那竹相同的功效。
“这竹有何奇特之处?”导师的问话把我拉回了现实。
我微笑回头,招其入座,吩咐服务员说:“极品铁观音、紫砂茶具,我要亲自煮茶。”然后回答导师说:“我在学习王阳明‘格竹’。”
“这倒有趣!你信奉王阳明?”
“老师,实不相瞒,我觉得王阳明的‘心学’挺有意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朱熹的格物致知,究竟有多大价值,暂且不表。王阳明的格竹,起码有一点是值得推崇的,就是那份静境。世上很多境界,都是静出来的,正所谓宁静致远。可惜当下之人,受利欲驱使,根本没法心静。”
导师上下左右地打量着我的茶楼,回应说:“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让人如何心静?你这茶楼,和你这人一样,自成格调,雅人深致!置身这样的茶楼,喝着你亲自煮的茶,佳趣天成,难得的享受啊!”
“老师,今日请你前来,其实是为我解惑。”
我递上刚刚点上去的茶水,老师品了品,欣欣然作陶醉状,说:“你煮茶的功夫还行。清香可口,回味悠长。人美、茶美、意境更美,能够得遇你这样的学生,不枉此生呀!说吧!所惑何事?因何困扰?”
“请老师赐我让人心静的良方!”
“心静?你没法心静吗?”
“不是我,我想治病救人!宋明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去人欲。’我在一定程度上信奉理学。可是,如何才能‘去人欲’呢?这些年我一直冥思苦想,至今未果……”
“你所谓的‘去人欲’是指……”
“哦,不是指人的正常欲念,特指非分之想。偏执、强求、为达目的不顾一切。”
导师伸空杯过来,我给他斟了茶,他研究着我的表情,缓缓地说:“你其实知道的!这哪有什么特效方法?一个人的修为很重要,修为达到一定境界,到达中庸,他就自然地摒弃了非分之想。这种境界肯定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的。所以,为了规范那部分人的行为,只好辅以法制的手段。强行让其放弃非分之想。”
“法制……也会……有所不达呀!法律通常只惩治‘已然’,而我所追寻的,是如何尽可能防患于未然。除了罪大恶极之人外,惩治应该只是手段,而教化才应该是目的。现行的国家机器,除了行使了惩治的职能外,其教化的职能,恐怕是难说得很。为何那么多惯犯、累犯?为何那么多人二进宫、三进宫、再进宫?出来了继续为非作歹。更有甚者,还在里面就继续利用他人兴风作浪。可见,终究还得教化才行!”
“说得太对了!眼下道德失序,人心不古,很大程度是因为道德教化的缺失。只可惜,对救助灵魂来讲,那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还是修为呀!”
“所以,我特别喜欢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琴棋书画、吟诗品茗,多美的人生!你说古琴这些东西多好,引导人走向宁静,可是破四旧的时候,竟然把古琴当四旧之一而破了。导致古琴沉寂了很长时间。”
“是啊!宁静淡泊,那才是生活的真谛!这么些天找你聊天不着,我问到你父亲那里去了。你的事情,我听说了一些。你是一个特殊的人,碰上一些特殊的事情,换个角度讲,也是正常的。我的意思,既已至此,切不可心太软。”
“老师,你有所不知。这人其实不坏。说到底,这也是我欠下的情债。不瞒老师说,摆在我面前的,其实就两条路,一条就是‘走’,把时间拖一拖,把一些必须解决的事情解决一下,然后带着一家老小,趁他还在里面的时候,远走!走得无影无踪!”
“但你不忍这样,对吗?”
“正是!我是觉得这样一走,这人可能就此误入歧途,这辈子可能就完了。说不定还会祸及无辜。”
“你觉得这人还能听得进劝说吗?”
“难!这茫茫人海,可能就我还勉强能说上他的话,可我总结了一下,这些年下来,我说得越多,他就越喜欢我,越不肯放过我。”
“这也难怪,你这样的一个人,要让他不喜欢你,那确实不是一件易事。那得有相当的定力,关于这一点,不知你考虑过没有?我是说,你得结合你这个人的自身情况,来全面看待这个问题。”
“可是我的同学黄少游、魏无忌,他们都能和我和平相处。”
“这道理其实你也明白。正是因为你的同学黄少游、魏无忌,都有较高的修为,他们足以达到中庸的境界,他们有那定力,他们知道退而求次,选择远远地看着你。”
“老师,你的意思,这人已经没有办法了吗?”
“就是那个办法,心狠一点。延长他在里面的时间,让逆境和困境消没他的欲望,强行让他清醒。降低他的期望值!促其一步步地退而求次,一步步地放弃非分之想。”
“对!降低期望值,很好的方法。老师,我想速成,我不想让他在里面受太多的苦,所以我选择失忆,以陌路的方式和他打交道。一方面,他不用因为愧疚而没脸见我,另一方面,一个完全陌路的女人,他应该可以死心了吧?” ↑返回顶部↑
导师前来时,我正对着茶楼中间布景的竹子出神。眼前这竹只是假竹,而且数量、规模都极其有限,跟林黛玉潇湘馆那竹没法相比,跟竹林七贤所涉之竹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此时此刻,我眼中的竹,行使着当日王阳明面前那竹相同的功效。
“这竹有何奇特之处?”导师的问话把我拉回了现实。
我微笑回头,招其入座,吩咐服务员说:“极品铁观音、紫砂茶具,我要亲自煮茶。”然后回答导师说:“我在学习王阳明‘格竹’。”
“这倒有趣!你信奉王阳明?”
“老师,实不相瞒,我觉得王阳明的‘心学’挺有意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朱熹的格物致知,究竟有多大价值,暂且不表。王阳明的格竹,起码有一点是值得推崇的,就是那份静境。世上很多境界,都是静出来的,正所谓宁静致远。可惜当下之人,受利欲驱使,根本没法心静。”
导师上下左右地打量着我的茶楼,回应说:“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让人如何心静?你这茶楼,和你这人一样,自成格调,雅人深致!置身这样的茶楼,喝着你亲自煮的茶,佳趣天成,难得的享受啊!”
“老师,今日请你前来,其实是为我解惑。”
我递上刚刚点上去的茶水,老师品了品,欣欣然作陶醉状,说:“你煮茶的功夫还行。清香可口,回味悠长。人美、茶美、意境更美,能够得遇你这样的学生,不枉此生呀!说吧!所惑何事?因何困扰?”
“请老师赐我让人心静的良方!”
“心静?你没法心静吗?”
“不是我,我想治病救人!宋明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去人欲。’我在一定程度上信奉理学。可是,如何才能‘去人欲’呢?这些年我一直冥思苦想,至今未果……”
“你所谓的‘去人欲’是指……”
“哦,不是指人的正常欲念,特指非分之想。偏执、强求、为达目的不顾一切。”
导师伸空杯过来,我给他斟了茶,他研究着我的表情,缓缓地说:“你其实知道的!这哪有什么特效方法?一个人的修为很重要,修为达到一定境界,到达中庸,他就自然地摒弃了非分之想。这种境界肯定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的。所以,为了规范那部分人的行为,只好辅以法制的手段。强行让其放弃非分之想。”
“法制……也会……有所不达呀!法律通常只惩治‘已然’,而我所追寻的,是如何尽可能防患于未然。除了罪大恶极之人外,惩治应该只是手段,而教化才应该是目的。现行的国家机器,除了行使了惩治的职能外,其教化的职能,恐怕是难说得很。为何那么多惯犯、累犯?为何那么多人二进宫、三进宫、再进宫?出来了继续为非作歹。更有甚者,还在里面就继续利用他人兴风作浪。可见,终究还得教化才行!”
“说得太对了!眼下道德失序,人心不古,很大程度是因为道德教化的缺失。只可惜,对救助灵魂来讲,那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还是修为呀!”
“所以,我特别喜欢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琴棋书画、吟诗品茗,多美的人生!你说古琴这些东西多好,引导人走向宁静,可是破四旧的时候,竟然把古琴当四旧之一而破了。导致古琴沉寂了很长时间。”
“是啊!宁静淡泊,那才是生活的真谛!这么些天找你聊天不着,我问到你父亲那里去了。你的事情,我听说了一些。你是一个特殊的人,碰上一些特殊的事情,换个角度讲,也是正常的。我的意思,既已至此,切不可心太软。”
“老师,你有所不知。这人其实不坏。说到底,这也是我欠下的情债。不瞒老师说,摆在我面前的,其实就两条路,一条就是‘走’,把时间拖一拖,把一些必须解决的事情解决一下,然后带着一家老小,趁他还在里面的时候,远走!走得无影无踪!”
“但你不忍这样,对吗?”
“正是!我是觉得这样一走,这人可能就此误入歧途,这辈子可能就完了。说不定还会祸及无辜。”
“你觉得这人还能听得进劝说吗?”
“难!这茫茫人海,可能就我还勉强能说上他的话,可我总结了一下,这些年下来,我说得越多,他就越喜欢我,越不肯放过我。”
“这也难怪,你这样的一个人,要让他不喜欢你,那确实不是一件易事。那得有相当的定力,关于这一点,不知你考虑过没有?我是说,你得结合你这个人的自身情况,来全面看待这个问题。”
“可是我的同学黄少游、魏无忌,他们都能和我和平相处。”
“这道理其实你也明白。正是因为你的同学黄少游、魏无忌,都有较高的修为,他们足以达到中庸的境界,他们有那定力,他们知道退而求次,选择远远地看着你。”
“老师,你的意思,这人已经没有办法了吗?”
“就是那个办法,心狠一点。延长他在里面的时间,让逆境和困境消没他的欲望,强行让他清醒。降低他的期望值!促其一步步地退而求次,一步步地放弃非分之想。”
“对!降低期望值,很好的方法。老师,我想速成,我不想让他在里面受太多的苦,所以我选择失忆,以陌路的方式和他打交道。一方面,他不用因为愧疚而没脸见我,另一方面,一个完全陌路的女人,他应该可以死心了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