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4章 剿匪(9)(1 / 2)
回来之后,周子山就立刻命人接管了西面的阵地,开始拼命地加固阵地,也同时修建防御工事,做好了防备,不给小鬼子偷袭的机会。
和日军不同,现在没有了老百姓拖累,周子山想要防备小鬼子并不难,在和小鬼子中中间五百米处,设立了上百个明暗哨,无论白天晚上,小鬼子根本就过不来,玩玩的就被发现了。
日军不是没有派出尖兵,只是遇到了特战队这样的部队,尖兵被清理干净了,才会出现毫无所觉的事情。
另一方面是特战队空降进姚暾镇的弟兄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最少小鬼子没有能从背后咬死了追上来,否则老百姓哪里能逃得掉。
虽然很想尽快地剿灭这些小鬼子,但是周子山却知道刘杨的战术是最好的,等小鬼子没饭吃了,就是漏出破绽的时候,让小鬼子进攻他们防守,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可以用最小的伤亡赢得胜利。
日军也没有进攻的打算,因为新败,日军需要调整精气神,否则根本无法发动,最少不用担心小鬼子今天有什么动作。
不过按照周子山的预想,小鬼子根本不会主动进攻,因为那样等于放弃了唯一的优势,然后用弱势去碰撞强势,小鬼子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那么做的。
正如周子山所想,元泉馨也在纠结这件事,究竟是发动进攻还是暂时坚守。
其实对于日军来说坚守没有任何的意义,因为他们只能每况日下,而且得不到任何的援助,况且这里也不是他们的底盘,丢了也就丢了,没有什么需要守护的。
可是要突围的话,他们又该何去何从,中国很大,但是没有他们的落脚之地,没有人庇护,他们就是丧家之犬。
如果是单纯的决死之战,元泉馨想想就嘴里苦涩的厉害,那根本就是去送死,在没有炮火支援的情况下,去进攻阵地,对手优势百战老兵,号称中国最精锐的部队,单单是炮火就足以让他们绝望。
强大的炮火配合着狙击手,还有上百挺机枪,再加上随时而来的飞机轰炸,绝对是任何人的噩梦。
这一仗不好打,真的很难,所以更要慎重,一步错步步错,都没有更改的机会,死亡是必须的,但是如何拖死更多的敌人,却是考量脑子的活。
从望远镜中看着对面固若金汤的阵地,以及成排的迫击炮还有机枪,元泉馨的内心就是崩溃的,这种情形曾几何时也看到过,不过那时候一无所有的是中国人。
先不说对面的阵地巩固了十几日,如果是那时候没有任何依仗,元泉馨早就出去拼命了,绝不会拖到现在,正是因为有所依仗,觉得有支那人的老百姓为要挟,所以宁肯坚守阵地,就给了刘杨修建阵地的时间,放弃了主动出击,现在想起来,刘杨那时候会不会是就有所打算,或许那时候不是解救不了,而是时机不对而已。
如果这么想的话,真的是细思极恐,刘杨不但善算,而且心机如此之深,有这样的对手绝对是可怕的。
现在说那些没用了,自己该怎么做?元泉馨眉头拧成了个疙瘩。
首先特务营那边不好打,阵地已经建成,一些混凝土的防御工事以及碉堡,这十天都干透了,比得上坚硬的石头,没有强硬的炮火,这些工事就是一块难啃的骨头,需要用人命来填。
然后是特务营强悍的炮火,对比起来日军就有些寒酸了,所以不能四面出击,只能集中兵力一面突破。
那么自己就要做一些准备,和中国人打的久了,就要学会因陋就简,没有大炮,但是却有不少的炸药火药,用中国人的手段,可以制造一些大型的炸药包,然后炸掉那些堡垒工事。
这是其一,另外可以用中国人的手推车,那种一个轱辘的推车,然后绑上沙袋和木板,就能成为临时的移动阵地,这也是和中国人学的,但是很有用,可以极大的减少损失。
现在这种情况,只要是能减少损失的,能让士兵冲过去的,不管什么样的都要用,但是真正的关键在于突围之后去哪里?
之前留下是因为有主任的庇护,但是现在没有了,就必须想办法活下去,那么躲进吕梁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进山之后的粮食药品保障,却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因为只要进了山,短时间之内,绝不能下山,否则就是自寻死路。
长长的吐了口气,元泉馨让自己放松下来,收起望远镜,落寂的走回了自己的住处,但是元泉馨绝不是自暴自弃了,而是取出了地图,开始研究下一步的路线。
既然特务营能大张旗鼓的进攻,这么多天了主任没有反应,证明他们已经彻底被抛弃了,这时候只怕是晋绥军会对他们围追堵截,绝不会让他们轻易过去的,没有谁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所以这一路过去就要考量如何规避危险。
从姚暾往吕梁山区,一路上四百多里,路线挺长的,要过三个县,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军事要塞,以他们现在情况,就算是突围了,但是肯定不会冲出去太多的人,想要在强行冲破这几个地点,根本就没有希望,因为突围的话,只能抛弃所有的小炮,然后轻装前进。
但是不走大路的话,想要进山就要绕很远的路,而且沿途没有富裕的村子,不是镇子一类的地方,很难一下子筹集到足够的粮食,所以元泉馨将目光放在了碾沟,这里是去吕梁的中转,基本上平时也有不少的粮食,只要扫荡一下这里,那么逃进吕梁山就有希望了。
一旦确定之后,元泉馨就有了打算,到时候突围之后,全力赶往碾沟,然后抢了粮食就扎进山里,只要进了山,就算是特务营也很难追的上。
只是元泉馨不会想到,就在他想这些的时候,特务营也正在进行一场军事会议,不过讨论的是这一仗打成什么样。
之所以有这种讨论,源于刘杨的恶趣味,真正的原因刘杨是不会诉诸于口的,因为刘杨也有刘杨的担心。 ↑返回顶部↑
和日军不同,现在没有了老百姓拖累,周子山想要防备小鬼子并不难,在和小鬼子中中间五百米处,设立了上百个明暗哨,无论白天晚上,小鬼子根本就过不来,玩玩的就被发现了。
日军不是没有派出尖兵,只是遇到了特战队这样的部队,尖兵被清理干净了,才会出现毫无所觉的事情。
另一方面是特战队空降进姚暾镇的弟兄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最少小鬼子没有能从背后咬死了追上来,否则老百姓哪里能逃得掉。
虽然很想尽快地剿灭这些小鬼子,但是周子山却知道刘杨的战术是最好的,等小鬼子没饭吃了,就是漏出破绽的时候,让小鬼子进攻他们防守,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可以用最小的伤亡赢得胜利。
日军也没有进攻的打算,因为新败,日军需要调整精气神,否则根本无法发动,最少不用担心小鬼子今天有什么动作。
不过按照周子山的预想,小鬼子根本不会主动进攻,因为那样等于放弃了唯一的优势,然后用弱势去碰撞强势,小鬼子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那么做的。
正如周子山所想,元泉馨也在纠结这件事,究竟是发动进攻还是暂时坚守。
其实对于日军来说坚守没有任何的意义,因为他们只能每况日下,而且得不到任何的援助,况且这里也不是他们的底盘,丢了也就丢了,没有什么需要守护的。
可是要突围的话,他们又该何去何从,中国很大,但是没有他们的落脚之地,没有人庇护,他们就是丧家之犬。
如果是单纯的决死之战,元泉馨想想就嘴里苦涩的厉害,那根本就是去送死,在没有炮火支援的情况下,去进攻阵地,对手优势百战老兵,号称中国最精锐的部队,单单是炮火就足以让他们绝望。
强大的炮火配合着狙击手,还有上百挺机枪,再加上随时而来的飞机轰炸,绝对是任何人的噩梦。
这一仗不好打,真的很难,所以更要慎重,一步错步步错,都没有更改的机会,死亡是必须的,但是如何拖死更多的敌人,却是考量脑子的活。
从望远镜中看着对面固若金汤的阵地,以及成排的迫击炮还有机枪,元泉馨的内心就是崩溃的,这种情形曾几何时也看到过,不过那时候一无所有的是中国人。
先不说对面的阵地巩固了十几日,如果是那时候没有任何依仗,元泉馨早就出去拼命了,绝不会拖到现在,正是因为有所依仗,觉得有支那人的老百姓为要挟,所以宁肯坚守阵地,就给了刘杨修建阵地的时间,放弃了主动出击,现在想起来,刘杨那时候会不会是就有所打算,或许那时候不是解救不了,而是时机不对而已。
如果这么想的话,真的是细思极恐,刘杨不但善算,而且心机如此之深,有这样的对手绝对是可怕的。
现在说那些没用了,自己该怎么做?元泉馨眉头拧成了个疙瘩。
首先特务营那边不好打,阵地已经建成,一些混凝土的防御工事以及碉堡,这十天都干透了,比得上坚硬的石头,没有强硬的炮火,这些工事就是一块难啃的骨头,需要用人命来填。
然后是特务营强悍的炮火,对比起来日军就有些寒酸了,所以不能四面出击,只能集中兵力一面突破。
那么自己就要做一些准备,和中国人打的久了,就要学会因陋就简,没有大炮,但是却有不少的炸药火药,用中国人的手段,可以制造一些大型的炸药包,然后炸掉那些堡垒工事。
这是其一,另外可以用中国人的手推车,那种一个轱辘的推车,然后绑上沙袋和木板,就能成为临时的移动阵地,这也是和中国人学的,但是很有用,可以极大的减少损失。
现在这种情况,只要是能减少损失的,能让士兵冲过去的,不管什么样的都要用,但是真正的关键在于突围之后去哪里?
之前留下是因为有主任的庇护,但是现在没有了,就必须想办法活下去,那么躲进吕梁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进山之后的粮食药品保障,却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因为只要进了山,短时间之内,绝不能下山,否则就是自寻死路。
长长的吐了口气,元泉馨让自己放松下来,收起望远镜,落寂的走回了自己的住处,但是元泉馨绝不是自暴自弃了,而是取出了地图,开始研究下一步的路线。
既然特务营能大张旗鼓的进攻,这么多天了主任没有反应,证明他们已经彻底被抛弃了,这时候只怕是晋绥军会对他们围追堵截,绝不会让他们轻易过去的,没有谁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所以这一路过去就要考量如何规避危险。
从姚暾往吕梁山区,一路上四百多里,路线挺长的,要过三个县,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军事要塞,以他们现在情况,就算是突围了,但是肯定不会冲出去太多的人,想要在强行冲破这几个地点,根本就没有希望,因为突围的话,只能抛弃所有的小炮,然后轻装前进。
但是不走大路的话,想要进山就要绕很远的路,而且沿途没有富裕的村子,不是镇子一类的地方,很难一下子筹集到足够的粮食,所以元泉馨将目光放在了碾沟,这里是去吕梁的中转,基本上平时也有不少的粮食,只要扫荡一下这里,那么逃进吕梁山就有希望了。
一旦确定之后,元泉馨就有了打算,到时候突围之后,全力赶往碾沟,然后抢了粮食就扎进山里,只要进了山,就算是特务营也很难追的上。
只是元泉馨不会想到,就在他想这些的时候,特务营也正在进行一场军事会议,不过讨论的是这一仗打成什么样。
之所以有这种讨论,源于刘杨的恶趣味,真正的原因刘杨是不会诉诸于口的,因为刘杨也有刘杨的担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