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7章 人事调动(为Astrological万赏加更(2 / 3)
不少臣子羡慕地同时,便拿眼瞧向站在前面的礼部尚书孙元化。因为孙元化还兼任着一个新的衙门,就是教育司!按照皇上之前的做法,先新设一个衙门,级别会低一些,等做出了成绩之后,就提高规格,成为一个新部了。那这个教育司,会不会以后就成为教育部呢?
许多臣子对此,都给出肯定的答复。这么一来,孙元化岂不是占了两个位置?
想到这些,就有臣子开始打教育司的主意了。六部尚书,不,现在是八部尚书,是天下文官追求的最终目标(当然,内阁也是),可位置只有这么几个,如今都已也有人。可这教育司,是不是可以动动脑子?新的衙门刚成立,那可是可以鲤鱼跃龙门,越级提拔的。
刘懋不说,宋应星连进士都不是,只是区区一个举人而已。可就因为他在科技领域比别人多懂一些,好运就降临到他身上了。如果自己去从事教育方面,在这方面多点贡献,那以后会不会有这样好运?
不少臣子对此的看法,是觉得有希望!特别是那些自我感觉对于教育这一块有心得的,比如开办过书院的那些,就更是觉得可以考虑走一下教育这条路子。
于是,让崇祯皇帝没想到的事情就发生了。
早朝结束之后的几天,他就收到了不少奏章,大概就是献言献策,如何扩大如今的童校,又或者,如何补充教育的不足,比如致仕官员开办书院等等,可以给其便利,规定其书院学科内容,纳入教育司管辖,可称之为民办童校。
对这些奏章,崇祯皇帝倒是欢喜的,便朱笔一批,转内阁认真考虑,和司礼监会商,拿出具体的章程。
忙完了这些,崇祯皇帝就又有点苦恼,大明科技的基础还是太薄弱了。
他一直在试验电的应用,可是效果都不理想。不是说产生不了电。要产生电,用电磁感应就很容易实现。而是有关电的存储和运用,需要的配套基础工业太多。
就比如,把电用来照明,崇祯皇帝知道要用钨丝是最好的选择。可是,就目前大明的科技基础,这个钨丝,搞不出来啊!化学学科的基础,还得加快进度才行!导电用的铜丝,厚薄不均匀,也相当麻烦,这又和物理有关。
总而言之,大明的科技水平还远远不够,需要继续努力!
感慨了一阵之后,崇祯皇帝便进了聊天群,查看了下消息,特别是来自倭国的消息。其中有一条,来自于卢象升的奏对。说如今倭国只要粮食不缺,就很安稳,他向崇祯皇帝提出,说他继续待在已是藩国的原倭国已经没有必要,想要回辽东那边去了。
对此,崇祯皇帝并没有反对。不过他对卢象升的安排,在早之前就已经想好了。因此,他回复卢象升,让他先回辽东,后面还有旨意给他。
而后,他又从东厂提供的消息中,让人找出了辽东巡抚左应选的有关消息,整个都过了一遍,加上周皇后那边记录的,平时在聊天群中关于辽东方面的聊天记录进行核实,便大概能够明确左应选这两年做事的成果。
总的来说,还不错。在卢象升把精神扑在军事方面,准备攻打倭国的这些时间内,左应选的精力就主要集中在辽东民生上。可以看出,左应选确实尽心尽力,让原本一片废墟的辽东,又有重新焕发新春的苗头。
看到这个情况,崇祯皇帝在心中也很满意。既然这样,那调走卢象升,自己也能放心了。
如今,就只差东风了。
他这么想着,还真别说,想什么来什么!
这一天,兵部尚书申用懋上书崇祯皇帝,说他年事已高,恳请皇上恩准,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申用懋,一五六零年出生,如今已经是七十七岁高龄。他的身体还不如孙承宗,而孙承宗却早几个月提出告老还乡,已经回去颐养天年了!也亏了如今的大明很强大,军事上的事情,皇上都有插手,安排地很好,反正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让他这个兵部尚书都少操了不少心。
换成原本历史上,他早好几年就受不了,向崇祯皇帝告老还乡了!而后,就在崇祯十一年,也就是明年病逝。不过不管怎么样,都算是长寿了。
对于申用懋的奏章,崇祯皇帝按照惯例,进行再三挽留,不行之后才答应了他的请求,准了他的奏章。
不久之后,圣旨很快就下达,新任兵部尚书为辽鲜总督卢象升。
对于这道旨意,任何人都没有异议,那些原本还看着这个位置的人,也都打消了念头。要说兵部尚书这个位置,大明最有资格来坐的,卢象升一出,其他人谁与争锋?
哪怕是归化总督洪承畴,除了年纪比卢象升大一点之外,其他方面,也是比不过卢象升的。
而卢象升是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如今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未来的仕途还很久远,前途也很光明。对于这些,任何人都很明白。
而在年底之前,有一道新的人事调动旨意公布。调任归化总督洪承畴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回京任职。这也是正二品官职,还当有监察百官的职责,可以说权责很大,同样是个让人羡慕的职位。
对于这道旨意,也没人有意见。以洪承畴的功劳,归化总督的身份,调任这个职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洪承畴的性格,相对沉稳,知轻重,懂分寸,不是个愣头青。而监察职权,就很适合他。要是让海瑞那样的来当,必然会把大明官场搞得天翻地覆。有的时候,眼里揉不得沙子,只会越来越乱! ↑返回顶部↑
许多臣子对此,都给出肯定的答复。这么一来,孙元化岂不是占了两个位置?
想到这些,就有臣子开始打教育司的主意了。六部尚书,不,现在是八部尚书,是天下文官追求的最终目标(当然,内阁也是),可位置只有这么几个,如今都已也有人。可这教育司,是不是可以动动脑子?新的衙门刚成立,那可是可以鲤鱼跃龙门,越级提拔的。
刘懋不说,宋应星连进士都不是,只是区区一个举人而已。可就因为他在科技领域比别人多懂一些,好运就降临到他身上了。如果自己去从事教育方面,在这方面多点贡献,那以后会不会有这样好运?
不少臣子对此的看法,是觉得有希望!特别是那些自我感觉对于教育这一块有心得的,比如开办过书院的那些,就更是觉得可以考虑走一下教育这条路子。
于是,让崇祯皇帝没想到的事情就发生了。
早朝结束之后的几天,他就收到了不少奏章,大概就是献言献策,如何扩大如今的童校,又或者,如何补充教育的不足,比如致仕官员开办书院等等,可以给其便利,规定其书院学科内容,纳入教育司管辖,可称之为民办童校。
对这些奏章,崇祯皇帝倒是欢喜的,便朱笔一批,转内阁认真考虑,和司礼监会商,拿出具体的章程。
忙完了这些,崇祯皇帝就又有点苦恼,大明科技的基础还是太薄弱了。
他一直在试验电的应用,可是效果都不理想。不是说产生不了电。要产生电,用电磁感应就很容易实现。而是有关电的存储和运用,需要的配套基础工业太多。
就比如,把电用来照明,崇祯皇帝知道要用钨丝是最好的选择。可是,就目前大明的科技基础,这个钨丝,搞不出来啊!化学学科的基础,还得加快进度才行!导电用的铜丝,厚薄不均匀,也相当麻烦,这又和物理有关。
总而言之,大明的科技水平还远远不够,需要继续努力!
感慨了一阵之后,崇祯皇帝便进了聊天群,查看了下消息,特别是来自倭国的消息。其中有一条,来自于卢象升的奏对。说如今倭国只要粮食不缺,就很安稳,他向崇祯皇帝提出,说他继续待在已是藩国的原倭国已经没有必要,想要回辽东那边去了。
对此,崇祯皇帝并没有反对。不过他对卢象升的安排,在早之前就已经想好了。因此,他回复卢象升,让他先回辽东,后面还有旨意给他。
而后,他又从东厂提供的消息中,让人找出了辽东巡抚左应选的有关消息,整个都过了一遍,加上周皇后那边记录的,平时在聊天群中关于辽东方面的聊天记录进行核实,便大概能够明确左应选这两年做事的成果。
总的来说,还不错。在卢象升把精神扑在军事方面,准备攻打倭国的这些时间内,左应选的精力就主要集中在辽东民生上。可以看出,左应选确实尽心尽力,让原本一片废墟的辽东,又有重新焕发新春的苗头。
看到这个情况,崇祯皇帝在心中也很满意。既然这样,那调走卢象升,自己也能放心了。
如今,就只差东风了。
他这么想着,还真别说,想什么来什么!
这一天,兵部尚书申用懋上书崇祯皇帝,说他年事已高,恳请皇上恩准,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申用懋,一五六零年出生,如今已经是七十七岁高龄。他的身体还不如孙承宗,而孙承宗却早几个月提出告老还乡,已经回去颐养天年了!也亏了如今的大明很强大,军事上的事情,皇上都有插手,安排地很好,反正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让他这个兵部尚书都少操了不少心。
换成原本历史上,他早好几年就受不了,向崇祯皇帝告老还乡了!而后,就在崇祯十一年,也就是明年病逝。不过不管怎么样,都算是长寿了。
对于申用懋的奏章,崇祯皇帝按照惯例,进行再三挽留,不行之后才答应了他的请求,准了他的奏章。
不久之后,圣旨很快就下达,新任兵部尚书为辽鲜总督卢象升。
对于这道旨意,任何人都没有异议,那些原本还看着这个位置的人,也都打消了念头。要说兵部尚书这个位置,大明最有资格来坐的,卢象升一出,其他人谁与争锋?
哪怕是归化总督洪承畴,除了年纪比卢象升大一点之外,其他方面,也是比不过卢象升的。
而卢象升是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如今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未来的仕途还很久远,前途也很光明。对于这些,任何人都很明白。
而在年底之前,有一道新的人事调动旨意公布。调任归化总督洪承畴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回京任职。这也是正二品官职,还当有监察百官的职责,可以说权责很大,同样是个让人羡慕的职位。
对于这道旨意,也没人有意见。以洪承畴的功劳,归化总督的身份,调任这个职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洪承畴的性格,相对沉稳,知轻重,懂分寸,不是个愣头青。而监察职权,就很适合他。要是让海瑞那样的来当,必然会把大明官场搞得天翻地覆。有的时候,眼里揉不得沙子,只会越来越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