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安排(2 / 3)
朱明安从进宫表明身份,到现在登得帝位,也不过半年多的时间。
考虑到自己根基未稳,贸然杀戮太多,会引起民意逆反。
所以他也听从了柳文升的建议,将参与此次逼宫谋反的相干官员等,诛血亲三代,不再殃及九族。
如此,直接就免了数以千计的人的死罪。
该惩罚的惩罚,该奖赏的,自然也要奖赏。
朝堂众人惊奇的发现,三皇子一党都被打压殆尽的情况下,户部尚书赵文礼,竟然毫发无损。
皇上非但没有治他的罪,反而在赵文礼上书辞官归隐时,还几番挽留。
不过赵文礼还是以自己年迈为由,极力辞官,回家玩怡弄孙去了。
原户部左侍郎常远,理所当然地接替了赵文礼的位置,成了重权在握的户部尚书。
佑王、严广胜、平西侯等重要功臣,也都各自有了封赏。
让众人最最意外的是,柳文升柳侍读,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中了科举状元不过几个月的时间,竟然就被皇帝加官进爵,一跃成为最炙手可热的吏部侍郎,且破格提拔为内阁成员,辅助皇帝处理朝中一应事务。
除了被柳文升劝服过的佑王、常远、平西侯等人,默认表示支持外,其他朝廷百官,均是纷纷程表上奏,反驳了皇帝的这一道旨意。
因为,不管是吏部侍郎之位,还是内阁成员之位,多少大臣,苦熬一辈子,也是难以企及的存在。
如今,这两个因为朝廷动荡而空出来的位子,若是有资历老功劳大的大臣得了也就罢了。
可是现在,新皇竟然把这么重要的位置,交给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大臣们可就不干了。
新皇这个决定,实在难以服众。
朱明安把反对的最激烈的几个大臣,算是记到了心里。
他也知道,他刚登基,又是流落在外多年,才刚回宫没多久。
若不是永康帝实在没有多余的合格的儿子,想必这皇位,也落不到他的头上。
就算落到他的头上,定然也是不能服众。
他占便宜,就占在了朱明镜和朱明安的内斗上,以及皇后早早替他解决了前面的大皇子和二皇子上。
不过,他侥幸坐了这个皇位,却依然没有将皇权完全集中在自己的手上。
所以现在,大臣们甚至并不怎么怕他。
朱明安觉得自己,似乎又在走自己亲爹永康帝的老路:皇权旁落,自己不能当家做主。
柳文升把朱明安与朝中众臣作对的心思,看了个一清二楚。
他若顺着朱明安的意思应下此事,便是把朱明安这个新皇高高架起,放在了百官的对立面上。
这对根基不稳的朱明安来说,可根本不是一件好事。
若他迫于百官压力而退缩,拒了朱明安的旨意,那就会让朱明安,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而且朱明安,必定还会怪自己不识抬举,为以后的君臣相处,埋下隐患。
此时,平西侯和严广胜,以及常远这个老狐狸,都保持了中立,不发一言。 ↑返回顶部↑
考虑到自己根基未稳,贸然杀戮太多,会引起民意逆反。
所以他也听从了柳文升的建议,将参与此次逼宫谋反的相干官员等,诛血亲三代,不再殃及九族。
如此,直接就免了数以千计的人的死罪。
该惩罚的惩罚,该奖赏的,自然也要奖赏。
朝堂众人惊奇的发现,三皇子一党都被打压殆尽的情况下,户部尚书赵文礼,竟然毫发无损。
皇上非但没有治他的罪,反而在赵文礼上书辞官归隐时,还几番挽留。
不过赵文礼还是以自己年迈为由,极力辞官,回家玩怡弄孙去了。
原户部左侍郎常远,理所当然地接替了赵文礼的位置,成了重权在握的户部尚书。
佑王、严广胜、平西侯等重要功臣,也都各自有了封赏。
让众人最最意外的是,柳文升柳侍读,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中了科举状元不过几个月的时间,竟然就被皇帝加官进爵,一跃成为最炙手可热的吏部侍郎,且破格提拔为内阁成员,辅助皇帝处理朝中一应事务。
除了被柳文升劝服过的佑王、常远、平西侯等人,默认表示支持外,其他朝廷百官,均是纷纷程表上奏,反驳了皇帝的这一道旨意。
因为,不管是吏部侍郎之位,还是内阁成员之位,多少大臣,苦熬一辈子,也是难以企及的存在。
如今,这两个因为朝廷动荡而空出来的位子,若是有资历老功劳大的大臣得了也就罢了。
可是现在,新皇竟然把这么重要的位置,交给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大臣们可就不干了。
新皇这个决定,实在难以服众。
朱明安把反对的最激烈的几个大臣,算是记到了心里。
他也知道,他刚登基,又是流落在外多年,才刚回宫没多久。
若不是永康帝实在没有多余的合格的儿子,想必这皇位,也落不到他的头上。
就算落到他的头上,定然也是不能服众。
他占便宜,就占在了朱明镜和朱明安的内斗上,以及皇后早早替他解决了前面的大皇子和二皇子上。
不过,他侥幸坐了这个皇位,却依然没有将皇权完全集中在自己的手上。
所以现在,大臣们甚至并不怎么怕他。
朱明安觉得自己,似乎又在走自己亲爹永康帝的老路:皇权旁落,自己不能当家做主。
柳文升把朱明安与朝中众臣作对的心思,看了个一清二楚。
他若顺着朱明安的意思应下此事,便是把朱明安这个新皇高高架起,放在了百官的对立面上。
这对根基不稳的朱明安来说,可根本不是一件好事。
若他迫于百官压力而退缩,拒了朱明安的旨意,那就会让朱明安,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而且朱明安,必定还会怪自己不识抬举,为以后的君臣相处,埋下隐患。
此时,平西侯和严广胜,以及常远这个老狐狸,都保持了中立,不发一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