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流放后我怂恿上司造反了 第139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大娘织布厉害?我们会宁有大型的织布厂和纺织厂,您来咱们会宁就对了!”
  “俺只会纳鞋底和收拾屋子。”
  “会纳鞋底?那就是会做鞋咯,会做鞋是多么厉害的本事啊,你这手艺绝了,留在我们绥化吧!”
  “爹娘,你们听到了吗?我也可以靠手艺进工坊做工养活你们了。”说话的姑娘看着就瘦弱,此刻她眼中含泪。她刚才仔细问过了,像她这种熟练的女工,每个月只要完成作坊的任务,领到的月钱在幽州能养活两个人,如果再努力点,加点班,养活三个人也是可以的,就是有点勉强。而且她刚才还打听了,像她爹娘这样的,还可以去做清洁工,活不是很累,赚的银钱也少,但好歹也是一份收入。他们一家三口努力一点,是可以活下来的。
  灾民们发现啊,幽州的人嘴皮子太厉害了,大家被询问了会点什么手艺时,实话实说之后,对方就是一顿好夸。对方人热情情,说话又好听,自已一个个被忽悠得晕头转向的。等他们反应过来,就已经上了贼船了。
  等回过神来的灾民们都懵了,原来他们在幽州那么受欢迎的吗?这一路北上,衣衫褴褛的他们,真的是人人嫌弃的存在啊。
  姚春暖发现,各城郡的基层人员真是厉害得很,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真是使出了吃奶的劲来拉人头。为了人口,也是拼了。
  大家伙就被你拉一个,我拎一个,灾民们就被归到了不同的队伍里了。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四五十万的灾民就分赃完毕。
  第186章
  这次人口分流,作为接待地的绥化,是收获人口最多的城郡,足有十五万之数。其次是会宁,也有九万将近十万人数,其他的诸如松花府、侯城只收获了五六万人,其中嘉川最少,只收获了四万人不到。
  没办法,谁让嘉川最靠北呢。灾民们从中原各地奔来,尤其是南方灾民特别多,有的人走了两三千公里,终于到了目的地。在他们看来,幽州已经很北方了,再往北走,他们心里也打鼓啊。
  看到这悬殊的人口对比,嘉川的副主官都要哭了。
  对于这样的结果,姚春暖也没有办法,只能安慰他道,“没关系,或许江大人在侯城那边来个大爆发,招收到十几万的灾民去嘉川呢。”
  嘉川的副主官是高山族潘娜的弟弟,和姚春暖也算相熟,他抬起娃娃脸,求证地问姚春暖,“会吗?”
  其实松花府和侯城负责来招揽灾民的官员对于自已只招收到五六万灾民的结果也是直打鼓,但有了嘉川做对比,他们就能自已安慰自已,好歹不是垫底的那个,可以了。
  于是他们也七嘴八舌地安慰小伙子,“潘大人,别伤心啦,你看我们松花府和侯城,也不只招收到五六万人而已吗?不怪我们不努力,而是对手太强大了。”
  潘小弟认同地点头,是的,大人,非是吾等不努力,而是许大人和乐大人太奸诈了。
  其实对于这样的结果,是很好理解的。抵达绥化的灾民大约在五十万左右。其中符合征兵要求的只有三万人这样,征兵处带走了这三万青壮以及六七万的家属,这一共就去了十万人口。剩下的四十万由其他五城郡瓜分。
  这时,灾民们也都走累了,发现绥化这地方不错,主官看着也面善正直,所以就不想走了。估计在侯城那边也是差不多的情况,侯城的收获也会比其他城郡的收获要大。
  而且抵达伊春的百万灾民,很有可能在路上就没了一半甚至更多,他们或者或者死于饥饿,或者死于病痛,又或者死于意外。
  也就是说,死在路上的可能就有一两百万人甚至更多。这是姚春暖根据收集到的数据估测出来的,但她觉得应该离真实数据差不了多少的。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等数十万的灾民确定了要落脚的城郡时,已是傍晚了。姚春暖和许翀及乐伯明商量之后,决定不让灾民继续赶路或者走夜路了。就让这些灾民就在绥化、侯城两地暂时休整一夜,次日再启程。
  绥化又招待了灾民们一顿晚饭。大人是两个拳头大小的粗面馒头,孩子和老人是一个,接着就是紫菜蛋花汤,管够。
  这一顿,灾民们都吃得很饱很满意。
  对于很多内陆城市的老百姓而言,第一次喝到紫菜蛋花汤很惊艳。甚至很多年后,还有人回味起这一晚的紫菜蛋花汤。尽管后来知道这道汤,对于生活在幽州的老百姓而言并不算难得,但这道汤的味道还是让他们难以忘怀。
  等吃饱,躺在稻草堆上时,大家黑黑瘦瘦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从他们决定离开老家起,这一路上就没有过过安生的日子,颠沛流离,饥饿危险,时刻地追随着他们,实在是太难了。现在他们找到了新的靠山,明天就能安顿下来了。
  这一夜,对于几十万灾民而言,算是睡得最安稳的一晚。
  他们一睁眼,就看到临时营地外,停了许多的马车牛车骡车。
  “来来来,发早饭了,你们拿了早饭就可以启程了!”
  刚睡醒的灾民,就被绥化的工作人员麻利地塞了两个窝窝头作为早饭。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