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流放后我怂恿上司造反了 第136节(3 / 4)
李三摇头,“行了行了,你就别撒谎了,赶紧走吧。别以为混进来就可以了,后面还要检查的,不符合要求一样会被剔出去。而且,后果你不会想知道的。”
李三的搭档也说道,“对啊,这位大叔,在幽州,面对官府,最紧要的一条,就是诚实,不要撒谎。撒谎的后果,你肯定不会想知道的。”
见男子脸色讪讪的,李三挥手,直接撵他,扬声道,“不符合条件的不能当兵,但不当兵,你们还可以凭手艺当个匠人,自已开个铺子凭手艺吃饭也行,还是进作坊干活也可以,再不济,啥都不会的话,就种地!饿不死你们的。没必要撒谎,撒谎也没用。”
伊春这次征兵很热闹,消息也传到了中原一带。
伊春再次征兵了,要求每一个入伍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上,三十五以下,身体健康的。
一开始太子汝阴王安南王等人看伊春的征兵要求时,都嗤之以鼻。现在兵源那么少,能征到兵就算不错了,还挑三拣四,诸多要求?
但后来听说了,想报名当兵的人排了长长的队伍,那些因为身体病弱或者年龄不符进而被刷下来的,还抱着征兵的人痛哭流涕地哭求着。
这听着可真不是滋味啊,同样是征兵,为什么区别那么大?人家就是要当兵,哭着求着伊春还不给通过。他们这边呢,老百姓也哭,但人家是哭着求着不愿意当兵。
而且听说,伊春这次征兵,征到了六万多人。
这六万多人,还是按照伊春给出的条件精挑细选的结果,如果是按照他们朝廷|徐州|宁州的标准来的话,估计能选出十万来人。
汝阴王感叹,“这些人可真会藏啊!在伊春当兵就那么香吗?”摔!
“十年十五年后的事,谁知道伊春城主府那边能不能兑现?刑长风那些人就是给这些傻蛋画的大饼,一个个还真信了?”太子冷笑。
偏偏人家老百姓相信啊,谁让伊春城主府信誉好呢?说过的话,就没有不兑现过的。而且这一年多来,对于受伤的士卒的治疗以及后续的安排,都做得很好。老百姓要么是亲身经历,要么就是亲眼所见,为什么不相信?
“军师,你说我们能不能像伊春那样搞?”汝阴王希冀地看着司马贤。
司马贤摇头,
伊春能实行,效果还这么好,一切的根源都在于伊春对士卒太好了,在老百姓心中信誉也高。
他们跟着搞,只是拾人牙慧而已。
除了在征兵上,确实变得和伊春一样,相对有优势一些,士卒们的忠城度也会增加,就没别的好处了,但相对的,会耗费更多的钱粮,他们现在四五十万将士,养起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而且士卒们也不傻,心里都有一杆称。一旦他们仿着伊春的制度来,他们这个制度是在十五年后才兑现没错,但期间,有什么做得不如伊春的地方,会受到士卒的质疑,让军心动荡。
听到司马贤的解释,汝阴王气闷了,同时又再一次认识到伊春的富庶,不对,是他们城主府治理地方的能力还有赚钱的能力,怎么他们青徐两州就没有那等治理地方的大能呢?
第182章
冀州
王家人随王朗一起到了冀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现在王家就王朗独得太子看重。王朗一调任,他们呆不了黔南,也回不了京城,只能跟着王朗一起搬迁了。
此时,雷倩再次怀上身孕。王朗着急赴任,就先行一步,王家和雷倩就在后面慢慢往冀州赶。
王朗到了冀州,接手冀州的防务,忙了好一阵子,家人才珊珊来迟。
这天夜里,王老夫人端了一碗参汤进书房给王朗。
王朗见了母亲,有些吃惊,知道母亲晚上过来,必是有话要说的,他放下手上的公务,虚扶着母亲来到临窗大炕前坐下。
王老夫人催促着他喝参茶。
王朗只能无奈地啜了两口。
看着儿子略显沧桑的模样,王老夫人是很心疼的。来到冀州这个地方,她不免就想到隔壁幽州的姚春暖。 ↑返回顶部↑
李三的搭档也说道,“对啊,这位大叔,在幽州,面对官府,最紧要的一条,就是诚实,不要撒谎。撒谎的后果,你肯定不会想知道的。”
见男子脸色讪讪的,李三挥手,直接撵他,扬声道,“不符合条件的不能当兵,但不当兵,你们还可以凭手艺当个匠人,自已开个铺子凭手艺吃饭也行,还是进作坊干活也可以,再不济,啥都不会的话,就种地!饿不死你们的。没必要撒谎,撒谎也没用。”
伊春这次征兵很热闹,消息也传到了中原一带。
伊春再次征兵了,要求每一个入伍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上,三十五以下,身体健康的。
一开始太子汝阴王安南王等人看伊春的征兵要求时,都嗤之以鼻。现在兵源那么少,能征到兵就算不错了,还挑三拣四,诸多要求?
但后来听说了,想报名当兵的人排了长长的队伍,那些因为身体病弱或者年龄不符进而被刷下来的,还抱着征兵的人痛哭流涕地哭求着。
这听着可真不是滋味啊,同样是征兵,为什么区别那么大?人家就是要当兵,哭着求着伊春还不给通过。他们这边呢,老百姓也哭,但人家是哭着求着不愿意当兵。
而且听说,伊春这次征兵,征到了六万多人。
这六万多人,还是按照伊春给出的条件精挑细选的结果,如果是按照他们朝廷|徐州|宁州的标准来的话,估计能选出十万来人。
汝阴王感叹,“这些人可真会藏啊!在伊春当兵就那么香吗?”摔!
“十年十五年后的事,谁知道伊春城主府那边能不能兑现?刑长风那些人就是给这些傻蛋画的大饼,一个个还真信了?”太子冷笑。
偏偏人家老百姓相信啊,谁让伊春城主府信誉好呢?说过的话,就没有不兑现过的。而且这一年多来,对于受伤的士卒的治疗以及后续的安排,都做得很好。老百姓要么是亲身经历,要么就是亲眼所见,为什么不相信?
“军师,你说我们能不能像伊春那样搞?”汝阴王希冀地看着司马贤。
司马贤摇头,
伊春能实行,效果还这么好,一切的根源都在于伊春对士卒太好了,在老百姓心中信誉也高。
他们跟着搞,只是拾人牙慧而已。
除了在征兵上,确实变得和伊春一样,相对有优势一些,士卒们的忠城度也会增加,就没别的好处了,但相对的,会耗费更多的钱粮,他们现在四五十万将士,养起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而且士卒们也不傻,心里都有一杆称。一旦他们仿着伊春的制度来,他们这个制度是在十五年后才兑现没错,但期间,有什么做得不如伊春的地方,会受到士卒的质疑,让军心动荡。
听到司马贤的解释,汝阴王气闷了,同时又再一次认识到伊春的富庶,不对,是他们城主府治理地方的能力还有赚钱的能力,怎么他们青徐两州就没有那等治理地方的大能呢?
第182章
冀州
王家人随王朗一起到了冀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现在王家就王朗独得太子看重。王朗一调任,他们呆不了黔南,也回不了京城,只能跟着王朗一起搬迁了。
此时,雷倩再次怀上身孕。王朗着急赴任,就先行一步,王家和雷倩就在后面慢慢往冀州赶。
王朗到了冀州,接手冀州的防务,忙了好一阵子,家人才珊珊来迟。
这天夜里,王老夫人端了一碗参汤进书房给王朗。
王朗见了母亲,有些吃惊,知道母亲晚上过来,必是有话要说的,他放下手上的公务,虚扶着母亲来到临窗大炕前坐下。
王老夫人催促着他喝参茶。
王朗只能无奈地啜了两口。
看着儿子略显沧桑的模样,王老夫人是很心疼的。来到冀州这个地方,她不免就想到隔壁幽州的姚春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