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佩里的太子爷 第112节(1 / 4)
小齐后死后,皇帝突然对自己的继皇后生出无限的缅怀,斯人已逝,皇帝只能将一腔热情都投注在潞王和二公主身上,潞王如今已经被降为郡王,皇帝提出给他重新分封,但是潞王却拒绝了,之后更是以养病为理由,呆在王府里给小齐后守孝,闭门不出,等三年孝期结束后,他便到封地去。
皇后去世按道理是国家的大事,举国都要守孝,只不过小齐后之前犯过大忌,她的葬礼最终还是由着皇帝,风光大办,但是守孝这一事上就怠慢许多。
如今恐怕除了小齐后的亲生子女潞王和二公,没人愿意给她守制仪了。
京城中的局势一夕间紧绷起来,朝中各家都察觉到不对,三缄其口,避而不谈,许多人为了避嫌,和东宫也疏远起来。
历来夺嫡都是一趟浑水,太子诚然立下大功,但是说到底,皇帝才是真正的君,全天下文人武将要效忠的对象。从龙之功不是那么好立的,一旦压错,整个家族都可能被拉着陪葬,所以,许多臣子都不愿意站队。不表态就不会出错,只要他们标榜自己是保皇党,忠君这面大旗就是最好的掩护。等日后最终赢家出来,他们表一表忠心,照样在朝为官。
怀着这种心思,许多臣子都适时地保持了沉默,全然不见保卫京城时他们对东宫的热情和拥护。皇帝既然已经回来,那停了许久的早朝也该恢复,一日早朝上,皇帝又下令停止了秦沂推行的一道新政。
“重新丈量土地,摊丁入地,以银代役,这是要做什么?赋税和劳役是开国圣祖留下来的规矩,谁给你们的胆子,说改就改?”皇帝一脸不悦地驳回了户部的奏事,皱眉道,“自以为是,简直就是胡闹。即日起,全部停掉。”
一部分守旧的老臣听到自然山呼圣明,燕朝立国至今已经二百年,开朝时大力打击贪腐,官员们一个比一个清廉,可是发展到今日,地方乡绅豪强和当地官府勾结,以各种名目侵并土地。百姓土地被吞并,只能租地耕作,一年收七斗米,六斗都用于交租,一斗勉强糊口,等到来年又什么都没有,只能再租地。循环往复,百姓越来越苦,而国库的财政危机也越来越严重。要知道,这些王孙勋戚、宦臣文官侵占的土地,是不用缴税的。
这次的京城危机就是财政危机的一次大爆发,秦沂全面接手政务,才知道国库空虚竟然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围城之战过后,秦沂重建京城,给战火中受灾的百姓和战亡的将士发安抚金,竟然还需要和臣子“借”钱。无论从哪一个方面说,秦沂都觉得非常可怕。
重建京城不过是第一步,接下来,他还要重建神机营、三千营和五军营。当年横扫草原的不败神话,内卫京师、外备征战的三大营,不该以这样屈辱的方式画上句点。
重建禁卫军显然要巨额银两,这些银子从哪儿来?只能从国库里出。而赋税是一个国家最正当的收入,所以,清仗土地,推行新税,已经迫在眉睫。
秦沂没有想到,他废了大力气重建的新政体系,文华殿多少臣子彻夜商议出来的新税法,在皇帝这里,竟然看也不看就被中止了。推行新政的多是年轻臣子,他们一腔热情突然被浇了个透心凉,有许多人不忿,忍不住站出来说:“陛下,国库连年空虚,户部税收一年比一年少,而民间却有许多农户却流离失所,食不果腹。长此以往,只会养肥了地方那一群硕鼠,侵蚀我大燕的百年根基。新政法废不得,请陛下三思!”
此话一出,许多年轻臣子站出来附议,一时间承天殿前只能听到此起彼伏的“请陛下三思”。
皇帝看着下面这一个个公然反对他的臣子,脸色不由阴沉下来:“好一个国之栋梁,一个个都在替国家考虑,还口口声声会养出硕鼠,朕看你们才是蛀虫!”
臣子立刻跪倒一大片,几个老臣面皮一抖,颤颤巍巍地说:“陛下息怒,还请陛下保重龙体。”
秦沂主推的新政无疑触及到许多勋戚、老臣的利益,利字当头,谁管你是不是刚救了全城人的性命,只要动了自家利益,一样翻脸不认人。
皇帝见一堆人向着他,心里这才好受了一点,他下令:“这几个臣子妖言惑众,妄议祖宗律法,全部推出去杖责三十。领头这个人尤其可恶,革去其进士功名,永不录用。”
早在皇帝发怒的时候东宫的几个近臣就拉住秦沂,这段时间形势对东宫不利,在这个关节实在不宜出头,等风声过去了,再慢慢让皇帝认识到新政的好处也不晚,而这其中,秦沂就尤为重要。太子,才是新政最重要的底牌。
秦沂也知道不能硬来,所以他一直忍耐着耳边这些诋毁和攻击,可是听到皇帝的话,秦沂再好的涵养也忍不住了。
革去进士功名,这对一个寒窗十年的读书人意味着什么,皇帝真的不懂吗?如果他不懂,他罔为君王,如果他懂,还能说出这种话,那简直就是不配为君王。
秦沂无需再忍,直接上前一步,冷着脸说道:“皇上,他不过是提出一种新的收税方式,究竟是放了什么大错,竟然要被革去功名?”
“他妖言惑众,当朝顶撞朕,理该严惩。”
“皇上严惩他,是真的因为他说错了话,还是因为他是我提拔起来的人呢?”
“殿下!”朝臣大惊,皇帝愣了一下,随即大怒:“放肆!”
早朝后面的情况便是一团乱,皇帝大怒,许多人站出来替太子求情,结果便惹得皇帝越发生气。最终,被推到午门外面杖责的臣子翻了几番,而太子也被免职,被皇上亲自下令闭门思过。
这是自开国以来,除了刚立朝疯狂清算功臣的那几年之外,规模最大的一次杖责群臣。受波及的臣子之众,杖责之狠,震惊朝野。
楚锦瑶听说今日许多大人被推出去杖责的时候就有不祥的预感,等她看到秦沂再一次早早回来,不祥的预感终于落了地。
楚锦瑶无声地叹了口气,走过去轻轻握住秦沂的手:“殿下。”
秦沂反手包住楚锦瑶的手,缓缓用力。
一切已在不言中。 ↑返回顶部↑
皇后去世按道理是国家的大事,举国都要守孝,只不过小齐后之前犯过大忌,她的葬礼最终还是由着皇帝,风光大办,但是守孝这一事上就怠慢许多。
如今恐怕除了小齐后的亲生子女潞王和二公,没人愿意给她守制仪了。
京城中的局势一夕间紧绷起来,朝中各家都察觉到不对,三缄其口,避而不谈,许多人为了避嫌,和东宫也疏远起来。
历来夺嫡都是一趟浑水,太子诚然立下大功,但是说到底,皇帝才是真正的君,全天下文人武将要效忠的对象。从龙之功不是那么好立的,一旦压错,整个家族都可能被拉着陪葬,所以,许多臣子都不愿意站队。不表态就不会出错,只要他们标榜自己是保皇党,忠君这面大旗就是最好的掩护。等日后最终赢家出来,他们表一表忠心,照样在朝为官。
怀着这种心思,许多臣子都适时地保持了沉默,全然不见保卫京城时他们对东宫的热情和拥护。皇帝既然已经回来,那停了许久的早朝也该恢复,一日早朝上,皇帝又下令停止了秦沂推行的一道新政。
“重新丈量土地,摊丁入地,以银代役,这是要做什么?赋税和劳役是开国圣祖留下来的规矩,谁给你们的胆子,说改就改?”皇帝一脸不悦地驳回了户部的奏事,皱眉道,“自以为是,简直就是胡闹。即日起,全部停掉。”
一部分守旧的老臣听到自然山呼圣明,燕朝立国至今已经二百年,开朝时大力打击贪腐,官员们一个比一个清廉,可是发展到今日,地方乡绅豪强和当地官府勾结,以各种名目侵并土地。百姓土地被吞并,只能租地耕作,一年收七斗米,六斗都用于交租,一斗勉强糊口,等到来年又什么都没有,只能再租地。循环往复,百姓越来越苦,而国库的财政危机也越来越严重。要知道,这些王孙勋戚、宦臣文官侵占的土地,是不用缴税的。
这次的京城危机就是财政危机的一次大爆发,秦沂全面接手政务,才知道国库空虚竟然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围城之战过后,秦沂重建京城,给战火中受灾的百姓和战亡的将士发安抚金,竟然还需要和臣子“借”钱。无论从哪一个方面说,秦沂都觉得非常可怕。
重建京城不过是第一步,接下来,他还要重建神机营、三千营和五军营。当年横扫草原的不败神话,内卫京师、外备征战的三大营,不该以这样屈辱的方式画上句点。
重建禁卫军显然要巨额银两,这些银子从哪儿来?只能从国库里出。而赋税是一个国家最正当的收入,所以,清仗土地,推行新税,已经迫在眉睫。
秦沂没有想到,他废了大力气重建的新政体系,文华殿多少臣子彻夜商议出来的新税法,在皇帝这里,竟然看也不看就被中止了。推行新政的多是年轻臣子,他们一腔热情突然被浇了个透心凉,有许多人不忿,忍不住站出来说:“陛下,国库连年空虚,户部税收一年比一年少,而民间却有许多农户却流离失所,食不果腹。长此以往,只会养肥了地方那一群硕鼠,侵蚀我大燕的百年根基。新政法废不得,请陛下三思!”
此话一出,许多年轻臣子站出来附议,一时间承天殿前只能听到此起彼伏的“请陛下三思”。
皇帝看着下面这一个个公然反对他的臣子,脸色不由阴沉下来:“好一个国之栋梁,一个个都在替国家考虑,还口口声声会养出硕鼠,朕看你们才是蛀虫!”
臣子立刻跪倒一大片,几个老臣面皮一抖,颤颤巍巍地说:“陛下息怒,还请陛下保重龙体。”
秦沂主推的新政无疑触及到许多勋戚、老臣的利益,利字当头,谁管你是不是刚救了全城人的性命,只要动了自家利益,一样翻脸不认人。
皇帝见一堆人向着他,心里这才好受了一点,他下令:“这几个臣子妖言惑众,妄议祖宗律法,全部推出去杖责三十。领头这个人尤其可恶,革去其进士功名,永不录用。”
早在皇帝发怒的时候东宫的几个近臣就拉住秦沂,这段时间形势对东宫不利,在这个关节实在不宜出头,等风声过去了,再慢慢让皇帝认识到新政的好处也不晚,而这其中,秦沂就尤为重要。太子,才是新政最重要的底牌。
秦沂也知道不能硬来,所以他一直忍耐着耳边这些诋毁和攻击,可是听到皇帝的话,秦沂再好的涵养也忍不住了。
革去进士功名,这对一个寒窗十年的读书人意味着什么,皇帝真的不懂吗?如果他不懂,他罔为君王,如果他懂,还能说出这种话,那简直就是不配为君王。
秦沂无需再忍,直接上前一步,冷着脸说道:“皇上,他不过是提出一种新的收税方式,究竟是放了什么大错,竟然要被革去功名?”
“他妖言惑众,当朝顶撞朕,理该严惩。”
“皇上严惩他,是真的因为他说错了话,还是因为他是我提拔起来的人呢?”
“殿下!”朝臣大惊,皇帝愣了一下,随即大怒:“放肆!”
早朝后面的情况便是一团乱,皇帝大怒,许多人站出来替太子求情,结果便惹得皇帝越发生气。最终,被推到午门外面杖责的臣子翻了几番,而太子也被免职,被皇上亲自下令闭门思过。
这是自开国以来,除了刚立朝疯狂清算功臣的那几年之外,规模最大的一次杖责群臣。受波及的臣子之众,杖责之狠,震惊朝野。
楚锦瑶听说今日许多大人被推出去杖责的时候就有不祥的预感,等她看到秦沂再一次早早回来,不祥的预感终于落了地。
楚锦瑶无声地叹了口气,走过去轻轻握住秦沂的手:“殿下。”
秦沂反手包住楚锦瑶的手,缓缓用力。
一切已在不言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