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节(1 / 4)
玉芝悄悄给许灵使了个眼色,挑了挑眉。
许灵这才福至心灵,心道:原来玉芝想撮合殿下与虞林的女儿啊!
虞林身为江南总督,一方诸侯,位高权重,他的女儿嫁给殿下,倒也使得。
已经上了好几道菜了。
见太子殿下没有承认身份,态度从容,甚是亲民,虞家的人也都放松了下来。
两位虞小弟默默吃着烤鱼,虞夫人则与玉芝闲话家常,聊得很是投机。
虞秀明坐在母亲和玉芝中间,含笑照顾自己母亲和玉芝,拿着公筷给她们拨去鱼刺,又给她们盛汤。
玉芝吃得开心,聊得愉快,便一本正经吩咐阿沁:“兄长,我瞧外面运河边的桂花开得甚是灿烂,香气馥郁,你去给我折一枝吧!”
阿沁自然知道娘亲不会只是指使自己折花这么简单,似笑非笑站了起来,答了声“是”。
玉芝又和蔼可亲看向虞秀明:“虞姑娘,我兄长不记路,你陪他一起去,好不好?”
虞秀明闻言看向阿沁,眼睛亮晶晶,等待着阿沁表态。
她知道许夫人是故意撮合,却担心太子殿下不乐意,因此没有立即答应。
阿沁打量着这个容颜清艳身姿娇弱的女孩子,见她眼神灼热看着自己,不禁有些好奇,便微微一笑:“虞姑娘,这边请!”
见阿沁陪着虞秀明出去了,玉芝不禁笑了起来。
许灵也笑了——还是玉芝对殿下最有办法!
虞夫人不禁微笑,轻轻道:“许夫人,多谢!”
她凑近玉芝,用极低的声音道:“秀明这孩子,瞧着娇娇弱弱的,却有些死心眼,今日多亏您,让这孩子做一做美梦,也算圆了她一个念想,以后就可以把这件事放下了……”
玉芝颇能理解虞夫人的慈母之心,柔声道:“阿沁的事,我也没法干涉,不过略尽绵力罢了。”
她疼爱阿沁,绝对不会让阿沁不开心,因此虽然感激虞秀明救助自己,却也只会做到今日这种地步了。
第148章
玉芝和虞夫人枯坐了半日,阿沁才带着虞秀明回来了,随着他们回来的还有一个衣衫普通身上却挂着大红缎带的中年汉子。
阿沁和虞秀明都是一脸兴奋的样子,玉芝一问,才知道这位中年汉子是附近运河边的村民,有一项别人都没有的本事——他种出了亩产五百五十斤的水稻,正因为如此,村子里的人抬着他披红游街,向邻村炫耀。
阿沁和虞秀明不相信,就去了这汉子的稻田,让人当场收割,当场称量,发现这汉子的稻田的亩产果真达到了五百五十斤!
玉芝听了前因后果,不由惊喜万分——北方一般是单季稻,能亩产五百五十斤,实在是可以记入史书了!
现如今大周虽然歌舞升平繁华无比,可是玉芝出身农家,又一路从西北来到京城,自然知道底层百姓的苦楚,不少底层百姓一年到头吃顿饱饭都是难的。
如果全大周的水稻产量都能这么高,起码百姓可以得到温饱。
虞秀明眼睛闪闪发光:“许夫人,嵇康在他的《养生论》中记载了魏晋时期的水稻产量,‘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魏晋时一亩半等于现在一亩地,当时一亩收十斛,等于现在一亩收十五斛,十五斛能装稻一百八十斤,魏晋时期的高产田也不过亩产一百八十斤!”
阿沁没想到居然有人和他一样,特地研究这些农学知识,便接着道:“我根据历史记录推算过,唐朝水稻最高亩产二百七十六斤,宋朝最高亩产四百四十五斤!”
玉芝看向这中年汉子,含笑道:“兄长,这样的人才,朝廷须得好好礼遇,逐渐推广他的种植法子!”
她出身农家,自然了解水稻亩产量和小麦亩产量的提高对国家对百姓的重要性。 ↑返回顶部↑
许灵这才福至心灵,心道:原来玉芝想撮合殿下与虞林的女儿啊!
虞林身为江南总督,一方诸侯,位高权重,他的女儿嫁给殿下,倒也使得。
已经上了好几道菜了。
见太子殿下没有承认身份,态度从容,甚是亲民,虞家的人也都放松了下来。
两位虞小弟默默吃着烤鱼,虞夫人则与玉芝闲话家常,聊得很是投机。
虞秀明坐在母亲和玉芝中间,含笑照顾自己母亲和玉芝,拿着公筷给她们拨去鱼刺,又给她们盛汤。
玉芝吃得开心,聊得愉快,便一本正经吩咐阿沁:“兄长,我瞧外面运河边的桂花开得甚是灿烂,香气馥郁,你去给我折一枝吧!”
阿沁自然知道娘亲不会只是指使自己折花这么简单,似笑非笑站了起来,答了声“是”。
玉芝又和蔼可亲看向虞秀明:“虞姑娘,我兄长不记路,你陪他一起去,好不好?”
虞秀明闻言看向阿沁,眼睛亮晶晶,等待着阿沁表态。
她知道许夫人是故意撮合,却担心太子殿下不乐意,因此没有立即答应。
阿沁打量着这个容颜清艳身姿娇弱的女孩子,见她眼神灼热看着自己,不禁有些好奇,便微微一笑:“虞姑娘,这边请!”
见阿沁陪着虞秀明出去了,玉芝不禁笑了起来。
许灵也笑了——还是玉芝对殿下最有办法!
虞夫人不禁微笑,轻轻道:“许夫人,多谢!”
她凑近玉芝,用极低的声音道:“秀明这孩子,瞧着娇娇弱弱的,却有些死心眼,今日多亏您,让这孩子做一做美梦,也算圆了她一个念想,以后就可以把这件事放下了……”
玉芝颇能理解虞夫人的慈母之心,柔声道:“阿沁的事,我也没法干涉,不过略尽绵力罢了。”
她疼爱阿沁,绝对不会让阿沁不开心,因此虽然感激虞秀明救助自己,却也只会做到今日这种地步了。
第148章
玉芝和虞夫人枯坐了半日,阿沁才带着虞秀明回来了,随着他们回来的还有一个衣衫普通身上却挂着大红缎带的中年汉子。
阿沁和虞秀明都是一脸兴奋的样子,玉芝一问,才知道这位中年汉子是附近运河边的村民,有一项别人都没有的本事——他种出了亩产五百五十斤的水稻,正因为如此,村子里的人抬着他披红游街,向邻村炫耀。
阿沁和虞秀明不相信,就去了这汉子的稻田,让人当场收割,当场称量,发现这汉子的稻田的亩产果真达到了五百五十斤!
玉芝听了前因后果,不由惊喜万分——北方一般是单季稻,能亩产五百五十斤,实在是可以记入史书了!
现如今大周虽然歌舞升平繁华无比,可是玉芝出身农家,又一路从西北来到京城,自然知道底层百姓的苦楚,不少底层百姓一年到头吃顿饱饭都是难的。
如果全大周的水稻产量都能这么高,起码百姓可以得到温饱。
虞秀明眼睛闪闪发光:“许夫人,嵇康在他的《养生论》中记载了魏晋时期的水稻产量,‘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魏晋时一亩半等于现在一亩地,当时一亩收十斛,等于现在一亩收十五斛,十五斛能装稻一百八十斤,魏晋时期的高产田也不过亩产一百八十斤!”
阿沁没想到居然有人和他一样,特地研究这些农学知识,便接着道:“我根据历史记录推算过,唐朝水稻最高亩产二百七十六斤,宋朝最高亩产四百四十五斤!”
玉芝看向这中年汉子,含笑道:“兄长,这样的人才,朝廷须得好好礼遇,逐渐推广他的种植法子!”
她出身农家,自然了解水稻亩产量和小麦亩产量的提高对国家对百姓的重要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