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9章 番外我们需要批量生产格拉摩根伯爵(2 / 3)
而刘备听了李素的设想后,也觉得这事儿很熟——这不就是当年汉宣帝对呼韩邪单于用的么?当年西汉后期、匈奴内战时,分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内附,不就是当了一回类似“格拉摩根伯爵”的宣称制造机?后来匈奴不就真的渐渐被兼并同化了。
这事儿靠谱!反正派出使团需要的钱粮很少,跟派兵打仗相比,最多才百分之几的开支,赌一把也不亏。
一番运筹之后,刘备听了李素的建议,再次把当了二十多年大行令的杨修派出去,担任大汉正使,马岱为副使,负责带骑兵保护。
反正动嘴皮子的事儿就让杨修干,动刀把子的事情让马岱干,分工明确。
说起杨修的遭遇,也是让人不胜唏嘘,他早年可是二十岁就做到了大行令,促成“袁刘互不侵犯条约”时,就立了大功,走到了人生巅峰。
当时多少人以为杨修能二十多岁到九卿、三十多岁就成三公,但后来因为弘农杨氏的家族拖累、尾大不掉,只能投袁,倒是暂时升到过九卿。可随着袁绍覆灭后带着邺城重新降刘保住了一定的官职,却不得不降级使用,此后十五年一点都没升迁,现在还是特么的大行令。
简直是出道即巅峰,下坡路够走半辈子了。
不过,从寿命上说,杨修好歹是可以享尽天年了。历史上这阵子他应该快被曹操在汉中之战时借故斩了,如今虽然官没做多大,跟着刘备混却不至于被卸磨杀驴清算。
杨修也才四十出头,好好干还能活不久。
刘备这次让他去,也是人尽其用,一方面知道他善于机变和说服人,另一方面第一次出使肯定有点危险,派个不是嫡系的人去,万一死了也不可惜,还给大汉制造了宣战借口和大义名分。
综合算下来,简直舍杨修其谁。
不过,杨修如今还在雒阳,他并没有随驾出巡。使团的准备也需要时间,还得避开即将到来的冬天。
毕竟胡天八月即飞雪,去中亚草原的路,最好还是走天山北麓、伊犁河谷。雪山以北的道路,肯定得夏天才适合通行。
所以,真正派出时团的时间节点,应该是明年春耕之后再出玉门关了。
杨修和马岱得到命令之后,也不含糊,还都很高兴有机会在这种和平年代再捞到立功的机会。
而马超得知堂弟要护卫使团出发,也不忘提前交代一下,双方都安排了最好的战马作为斥候、信使所用。马超千万关照了,说一旦发现安息人或者罗马人有粗鄙动武的风险,就立刻派人求援。他会把一部分骑兵从玉门关进一步前出到乌孙驻扎,支援使团撤回来。
不过马超这种准备,显然是过于谨慎了,最后也不会有用武之地。
……
刘备和李素安排妥当了对外外交捞好处的布局后,也就差不多该离开敦煌郡东归了。
后续的几个月的巡幸行程,倒是乏善可陈。就这么先到长安,后至荆、交。
唯一一点值得指出的是,刘备从凉州回程时,为了不走重复的回头路,所以特地选择了走祁连山南麓、青藏高原边缘的湟水河谷,而非祁连山北麓的河西走廊。
河湟地区加上青海湖,从面积上来说,虽然只相当于后世青海的极小一部分,大约还不到两成。但无论什么时代,河湟都集中了青海地区至少七成的人口,也基本上能占整个青藏高原人口、文明的一半以上。
原本历史上,第一个亲自踏足河湟地区,发动对高原文明征服的,要到隋朝的杨广了,杨广来湟水与青海湖的目的,是消灭吐谷浑。
不过如今这一世,早在二十多年前、刘备初定关中时,分出李素和关羽平定凉州之乱,当时就顺手把祁连山周边的青羌人和氐人部族肃清了。李素还亲自带着妻妾侍女美婢游过青海湖呢。
所以,刘备如今再来,倒是没有任何军事行动的风险,纯粹轻松旅游。其中最主要的意义,反而是让朝中大臣们,尤其是那些没吃过苦、一辈子锦衣玉食做学问的文官,见识见识什么叫轻度高原反应。
在海拔三千米左右的高原上,还不至于让人没有氧气瓶就死,但呼吸急促、日晒导致皮肤发红,这些都是免不了的。
大家都见识见识高原的壮阔,体会一下当地生存的不易,也好忆苦思甜,揣测一下当年关羽给王平马岱分兵平定河湟的艰辛,进行一下思想认识教育,提醒大家“河湟与西海(青海)早已是大汉的一部分”。
雪域高原地区,未来也是要坚定维持大汉的长期统治的,一尺一寸都不能因为环境艰苦而轻言放弃。
刘备出发巡幸的时候,是五十七岁,走到青海湖的时候,距离刚出发时已经过去半年多了,他也五十八岁了。一个五十八岁的老头儿,在没有氧气瓶科技加持的时代,到海拔三千米出头的地方看雪山,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
刘备也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状况跟年轻时完全没法比了,天下统一后的十五年里,他宅在皇宫里每天面对一大群后宫女人,不用再上阵厮杀。如今让人用銮舆抬着,都觉得有点喘。 ↑返回顶部↑
这事儿靠谱!反正派出使团需要的钱粮很少,跟派兵打仗相比,最多才百分之几的开支,赌一把也不亏。
一番运筹之后,刘备听了李素的建议,再次把当了二十多年大行令的杨修派出去,担任大汉正使,马岱为副使,负责带骑兵保护。
反正动嘴皮子的事儿就让杨修干,动刀把子的事情让马岱干,分工明确。
说起杨修的遭遇,也是让人不胜唏嘘,他早年可是二十岁就做到了大行令,促成“袁刘互不侵犯条约”时,就立了大功,走到了人生巅峰。
当时多少人以为杨修能二十多岁到九卿、三十多岁就成三公,但后来因为弘农杨氏的家族拖累、尾大不掉,只能投袁,倒是暂时升到过九卿。可随着袁绍覆灭后带着邺城重新降刘保住了一定的官职,却不得不降级使用,此后十五年一点都没升迁,现在还是特么的大行令。
简直是出道即巅峰,下坡路够走半辈子了。
不过,从寿命上说,杨修好歹是可以享尽天年了。历史上这阵子他应该快被曹操在汉中之战时借故斩了,如今虽然官没做多大,跟着刘备混却不至于被卸磨杀驴清算。
杨修也才四十出头,好好干还能活不久。
刘备这次让他去,也是人尽其用,一方面知道他善于机变和说服人,另一方面第一次出使肯定有点危险,派个不是嫡系的人去,万一死了也不可惜,还给大汉制造了宣战借口和大义名分。
综合算下来,简直舍杨修其谁。
不过,杨修如今还在雒阳,他并没有随驾出巡。使团的准备也需要时间,还得避开即将到来的冬天。
毕竟胡天八月即飞雪,去中亚草原的路,最好还是走天山北麓、伊犁河谷。雪山以北的道路,肯定得夏天才适合通行。
所以,真正派出时团的时间节点,应该是明年春耕之后再出玉门关了。
杨修和马岱得到命令之后,也不含糊,还都很高兴有机会在这种和平年代再捞到立功的机会。
而马超得知堂弟要护卫使团出发,也不忘提前交代一下,双方都安排了最好的战马作为斥候、信使所用。马超千万关照了,说一旦发现安息人或者罗马人有粗鄙动武的风险,就立刻派人求援。他会把一部分骑兵从玉门关进一步前出到乌孙驻扎,支援使团撤回来。
不过马超这种准备,显然是过于谨慎了,最后也不会有用武之地。
……
刘备和李素安排妥当了对外外交捞好处的布局后,也就差不多该离开敦煌郡东归了。
后续的几个月的巡幸行程,倒是乏善可陈。就这么先到长安,后至荆、交。
唯一一点值得指出的是,刘备从凉州回程时,为了不走重复的回头路,所以特地选择了走祁连山南麓、青藏高原边缘的湟水河谷,而非祁连山北麓的河西走廊。
河湟地区加上青海湖,从面积上来说,虽然只相当于后世青海的极小一部分,大约还不到两成。但无论什么时代,河湟都集中了青海地区至少七成的人口,也基本上能占整个青藏高原人口、文明的一半以上。
原本历史上,第一个亲自踏足河湟地区,发动对高原文明征服的,要到隋朝的杨广了,杨广来湟水与青海湖的目的,是消灭吐谷浑。
不过如今这一世,早在二十多年前、刘备初定关中时,分出李素和关羽平定凉州之乱,当时就顺手把祁连山周边的青羌人和氐人部族肃清了。李素还亲自带着妻妾侍女美婢游过青海湖呢。
所以,刘备如今再来,倒是没有任何军事行动的风险,纯粹轻松旅游。其中最主要的意义,反而是让朝中大臣们,尤其是那些没吃过苦、一辈子锦衣玉食做学问的文官,见识见识什么叫轻度高原反应。
在海拔三千米左右的高原上,还不至于让人没有氧气瓶就死,但呼吸急促、日晒导致皮肤发红,这些都是免不了的。
大家都见识见识高原的壮阔,体会一下当地生存的不易,也好忆苦思甜,揣测一下当年关羽给王平马岱分兵平定河湟的艰辛,进行一下思想认识教育,提醒大家“河湟与西海(青海)早已是大汉的一部分”。
雪域高原地区,未来也是要坚定维持大汉的长期统治的,一尺一寸都不能因为环境艰苦而轻言放弃。
刘备出发巡幸的时候,是五十七岁,走到青海湖的时候,距离刚出发时已经过去半年多了,他也五十八岁了。一个五十八岁的老头儿,在没有氧气瓶科技加持的时代,到海拔三千米出头的地方看雪山,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
刘备也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状况跟年轻时完全没法比了,天下统一后的十五年里,他宅在皇宫里每天面对一大群后宫女人,不用再上阵厮杀。如今让人用銮舆抬着,都觉得有点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