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节(2 / 4)
安禄山道:“刘骆谷从不向我禀报模棱两可的言语,严先生,你听到了什么?”
严庄道:“吉温对刘骆谷说道,他好像听说剑南刚有战事,且官军惨败。吉温与刘骆谷皆未经核实,无非风闻而已。”
安禄山道:“若剑南军开战,即是与南诏有战事了!”
高尚道:“既有风闻,须知无风不起浪的道理,说不定真有战事发生。当初杨国忠兼知剑南节度使,由于南诏欲东向攻击,遂与大唐龃龉,杨国忠差点儿赴蜀地,最终由鲜于仲通代之。既有前迹可寻,若有战事实属正常。只是官军惨败,其实未必,剑南军有兵三万,难道对付不了南诏之军吗?”
安禄山冷笑道:“剑南军如何是南诏兵的对手?南诏近年来统一其他五诏,战事不断,而剑南军久无战事,他们其实不用开打,则胜负立判。严先生,你让刘骆谷速返京城,让他专力打探此事。”
高尚在那里默思片刻,然后说道:“安大使今连兼三使,边关对兵器的用度日多,此前三镇兵器堆放无序,似应寻一妥当位置统一贮放。”
高尚原名不危,未曾追随安禄山之时曾说过“当举大事而死”的雄心大志,可谓野心毕露。其成为安禄山的入幕之宾,与严庄等人一起替安禄山出谋划策,最得安禄山信任,实为安禄山身边最受重视的谋士。安禄山闻言后知道其必有深意,遂问道:“高先生其意如何?”
高尚道:“若选一址贮藏兵器,以为三镇调度之所,另辅以铸炉工匠,日夜打造兵器,如此可敷三镇用度。”
“嗯,还是高先生想得周到呀,你对这个兵器之所有考虑吗?”
“我想过了,此所应设在三镇居中之处,可利于三镇调度,范阳向东五十里处有一平坦之地,最宜建造此城。嗯,我连名字都想好了,就名之为雄武城吧。”
安禄山手绾军政大权,近来又得李隆基特旨,允许其在范阳开炉铸钱,那么营造一个集锻造及贮藏于一体的小城不在话下。后数月,雄武城拔地而起,城池中既有大量贮藏兵器的府库,更有半城的铸炉锻工,一些匠人云集于此,就见城内火光熊熊,敲打之声震天,即为他们日夜打造兵器不止。
杨国忠可以在李隆基面前瞒下鲜于仲通败绩讯息,然决意在京畿范围募兵,此动静太大,他势必禀报不可。
杨国忠见了李隆基,如此编造募兵的理由:“陛下,近来南诏阁罗凤与吐蕃往来颇密,鲜于仲通来报,言说阁罗凤欲弃大唐联手吐蕃。”
李隆基蹙眉道:“不对呀。自皮逻阁开始,一直追随大唐,从不像另外五诏那样左右摇摆。且石堡城一战,吐蕃大为气馁,又如何敢轻易启衅呢?”
“禀陛下,这个阁罗凤年轻气盛,早抛却了其父的做法;且吐蕃自从兵败石堡城之后,看到陇西那里无隙可乘,就欲与南诏联手,犯我大唐之境。”
李隆基此时心气颇高,想起则天皇后时吐蕃兵犯唐境,且阻塞西域通路的事儿就愤怒不已。他自恃大唐今非昔比,若有人敢犯边境,管叫他有来无回,遂怒道:“哼,吐蕃贼心不死,阁罗凤有异动,想是受了吐蕃人的蛊惑。嗯,国忠,你欲以何策应之?”
“陛下,剑南军以蜀人为主,他们承平多年,未有战事,且兵力仅有三万。臣以为,可在京畿之中募兵三万归剑南军统辖。如此六万大军压境,那阁罗凤定会不战请降。”
“从京畿内募兵?国忠,蜀中承平多年,京畿也是多年未有战事呀,为何不在蜀中募兵呢?”
杨国忠见机甚快,满嘴鬼话顺口而出:“陛下,蜀中较之京畿,钱粮丰盈不多,若从京畿募兵三万,他们入蜀时可携带钱粮,就可不扰蜀中百姓;且京畿之兵进入蜀中,那阁罗凤知道朝廷专注云南,可更夺其势。”
李隆基也就无话可说,杨国忠遂嘱陈希烈知会兵部到京畿各郡募兵。
此前实行府兵制之时,朝廷十之七八之兵集于京畿周围,他们战时为兵,闲时为农,每年有部分将士或宿卫京师,或轮换戍边,还是有接触战事机会的。自从张说废除府兵制开始改为募兵制,兵士从此与田亩脱离了干系,募兵可以不限地界,京畿之兵就大为减少。
张说为相时,只有京师的宿卫之兵和部分边关实行了府兵制向募兵制的转变;李林甫为相后,彻底地完成了边关戍兵由府兵轮番担任向募兵充任的转变,他于天宝八载五月初十,向李隆基奏停折冲府下鱼书。此举昭示以折冲府为标志的府兵制已寿终正寝,折冲府此后再无军事的功用,其府兵官吏名称虽存,不过照顾一些人的俸禄而已。
从今以后,边关将士及宿卫之兵由朝廷支付钱费,可以在各地募兵,毋须从内地尤其是京畿之地遣人戍边。
京畿之人见朝廷募兵,他们承平多年,又不缺粮少衣,由此报名应征者甚少。
杨国忠等了十余日,这日陈希烈入其宅中,杨国忠问询募兵如何。
陈希烈摇摇头道:“难呀,至今各郡报来的募兵数量,不过数千人。”
杨国忠又问为何如此难募?
陈希烈答道:“顷年以来国泰民富,百姓安于现状,不肯应征行险。且募兵为应征者自愿,各郡县官吏虽张榜于各处,人们瞧不上应募所得,应征者便寥寥无几。”
杨国忠闻言大怒,心想鲜于仲通在蜀中等得望眼欲穿,这里却募不来人,就大声喝道:“都是一帮笨蛋,竟然连区区三万人都募不上来,还做什么狗官?”他如此说话,自是将陈希烈也连带骂在其中,他又继续吼道,“谁让你们如此募兵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他们既然不愿,早该由官家摊派就是。”
“摊派?”陈希烈不识杨国忠话中含义,遂迷茫地问道。 ↑返回顶部↑
严庄道:“吉温对刘骆谷说道,他好像听说剑南刚有战事,且官军惨败。吉温与刘骆谷皆未经核实,无非风闻而已。”
安禄山道:“若剑南军开战,即是与南诏有战事了!”
高尚道:“既有风闻,须知无风不起浪的道理,说不定真有战事发生。当初杨国忠兼知剑南节度使,由于南诏欲东向攻击,遂与大唐龃龉,杨国忠差点儿赴蜀地,最终由鲜于仲通代之。既有前迹可寻,若有战事实属正常。只是官军惨败,其实未必,剑南军有兵三万,难道对付不了南诏之军吗?”
安禄山冷笑道:“剑南军如何是南诏兵的对手?南诏近年来统一其他五诏,战事不断,而剑南军久无战事,他们其实不用开打,则胜负立判。严先生,你让刘骆谷速返京城,让他专力打探此事。”
高尚在那里默思片刻,然后说道:“安大使今连兼三使,边关对兵器的用度日多,此前三镇兵器堆放无序,似应寻一妥当位置统一贮放。”
高尚原名不危,未曾追随安禄山之时曾说过“当举大事而死”的雄心大志,可谓野心毕露。其成为安禄山的入幕之宾,与严庄等人一起替安禄山出谋划策,最得安禄山信任,实为安禄山身边最受重视的谋士。安禄山闻言后知道其必有深意,遂问道:“高先生其意如何?”
高尚道:“若选一址贮藏兵器,以为三镇调度之所,另辅以铸炉工匠,日夜打造兵器,如此可敷三镇用度。”
“嗯,还是高先生想得周到呀,你对这个兵器之所有考虑吗?”
“我想过了,此所应设在三镇居中之处,可利于三镇调度,范阳向东五十里处有一平坦之地,最宜建造此城。嗯,我连名字都想好了,就名之为雄武城吧。”
安禄山手绾军政大权,近来又得李隆基特旨,允许其在范阳开炉铸钱,那么营造一个集锻造及贮藏于一体的小城不在话下。后数月,雄武城拔地而起,城池中既有大量贮藏兵器的府库,更有半城的铸炉锻工,一些匠人云集于此,就见城内火光熊熊,敲打之声震天,即为他们日夜打造兵器不止。
杨国忠可以在李隆基面前瞒下鲜于仲通败绩讯息,然决意在京畿范围募兵,此动静太大,他势必禀报不可。
杨国忠见了李隆基,如此编造募兵的理由:“陛下,近来南诏阁罗凤与吐蕃往来颇密,鲜于仲通来报,言说阁罗凤欲弃大唐联手吐蕃。”
李隆基蹙眉道:“不对呀。自皮逻阁开始,一直追随大唐,从不像另外五诏那样左右摇摆。且石堡城一战,吐蕃大为气馁,又如何敢轻易启衅呢?”
“禀陛下,这个阁罗凤年轻气盛,早抛却了其父的做法;且吐蕃自从兵败石堡城之后,看到陇西那里无隙可乘,就欲与南诏联手,犯我大唐之境。”
李隆基此时心气颇高,想起则天皇后时吐蕃兵犯唐境,且阻塞西域通路的事儿就愤怒不已。他自恃大唐今非昔比,若有人敢犯边境,管叫他有来无回,遂怒道:“哼,吐蕃贼心不死,阁罗凤有异动,想是受了吐蕃人的蛊惑。嗯,国忠,你欲以何策应之?”
“陛下,剑南军以蜀人为主,他们承平多年,未有战事,且兵力仅有三万。臣以为,可在京畿之中募兵三万归剑南军统辖。如此六万大军压境,那阁罗凤定会不战请降。”
“从京畿内募兵?国忠,蜀中承平多年,京畿也是多年未有战事呀,为何不在蜀中募兵呢?”
杨国忠见机甚快,满嘴鬼话顺口而出:“陛下,蜀中较之京畿,钱粮丰盈不多,若从京畿募兵三万,他们入蜀时可携带钱粮,就可不扰蜀中百姓;且京畿之兵进入蜀中,那阁罗凤知道朝廷专注云南,可更夺其势。”
李隆基也就无话可说,杨国忠遂嘱陈希烈知会兵部到京畿各郡募兵。
此前实行府兵制之时,朝廷十之七八之兵集于京畿周围,他们战时为兵,闲时为农,每年有部分将士或宿卫京师,或轮换戍边,还是有接触战事机会的。自从张说废除府兵制开始改为募兵制,兵士从此与田亩脱离了干系,募兵可以不限地界,京畿之兵就大为减少。
张说为相时,只有京师的宿卫之兵和部分边关实行了府兵制向募兵制的转变;李林甫为相后,彻底地完成了边关戍兵由府兵轮番担任向募兵充任的转变,他于天宝八载五月初十,向李隆基奏停折冲府下鱼书。此举昭示以折冲府为标志的府兵制已寿终正寝,折冲府此后再无军事的功用,其府兵官吏名称虽存,不过照顾一些人的俸禄而已。
从今以后,边关将士及宿卫之兵由朝廷支付钱费,可以在各地募兵,毋须从内地尤其是京畿之地遣人戍边。
京畿之人见朝廷募兵,他们承平多年,又不缺粮少衣,由此报名应征者甚少。
杨国忠等了十余日,这日陈希烈入其宅中,杨国忠问询募兵如何。
陈希烈摇摇头道:“难呀,至今各郡报来的募兵数量,不过数千人。”
杨国忠又问为何如此难募?
陈希烈答道:“顷年以来国泰民富,百姓安于现状,不肯应征行险。且募兵为应征者自愿,各郡县官吏虽张榜于各处,人们瞧不上应募所得,应征者便寥寥无几。”
杨国忠闻言大怒,心想鲜于仲通在蜀中等得望眼欲穿,这里却募不来人,就大声喝道:“都是一帮笨蛋,竟然连区区三万人都募不上来,还做什么狗官?”他如此说话,自是将陈希烈也连带骂在其中,他又继续吼道,“谁让你们如此募兵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他们既然不愿,早该由官家摊派就是。”
“摊派?”陈希烈不识杨国忠话中含义,遂迷茫地问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