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节(1 / 4)
李隆基对安禄山所请满口答应,安禄山此次共请从三品的将军一百人、正四品的中郎将二百人,李隆基令有司将空着名字的告身交付安禄山,由其回军中后自行授予。
此行其实破坏了大唐的授封规制,李隆基近年来不愿署理繁杂庶务,授官时仅对五品以上官员勾画而已。安禄山此行将朝廷的恩威变成自己的私恩,使被授任者仅对安禄山忠诚,却与皇帝李隆基没有什么干系了。
安禄山离京前一日,李隆基又在花萼楼赐宴送行,并令百官第二日将安禄山送出上春门。
此时满朝文武官员皆被李林甫调理得乖觉恭顺,昔日动辄上言的谏官早成了温顺的“立仗马”,绝不会发声奏事。凡李隆基的一言一行皆为至理,群臣整齐划一拥护。如安禄山得如此殊遇,他们皆视为正常,唯听旨奉承而已。
高力士此时也摸准了李隆基的性子,不敢妄发议论,这日瞧着李隆基的心情甚好,就大着胆子想再进言一回。
李隆基阅罢一道奏书,起身笑眯眯地踱步,转对侍立一旁的高力士说道:“不空自从入了鸿胪寺,已译出佛经一百一十部,计一百四十三卷。好呀,不空译经甚多,堪与玄奘法师媲美,亦为我朝一件盛事了。”
佛学此时广播天下,若以受众而论,朝廷奉道学为第一国教,而道教信众难及佛学信众十之有一。李隆基起初对佛学不感兴趣,像普润为禅宗首领普寂之师弟,李隆基与普润交往甚密,却对禅宗没有修习;然善无畏于天竺那烂陀寺修习密宗回国,李隆基从此对佛学密宗大有兴趣,将此时最盛的佛学禅宗弃置一边,封善无畏为“教主”;善无畏圆寂后,李隆基又封曾经赴五印度和狮子国修习密宗的不空为“国师”,并将其迎入鸿胪寺译经。不空由此与鸠摩罗什、真谛和玄奘并列,被称为中国佛学史上的“四大译师”。佛学密宗之所以传入中国并得到发展,李隆基功不可没。密宗教义与佛学其他教派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将女性作为修学密法不可缺少的伴侣。其宣称“随诸众生种种性欲,令得欢喜”,由此大得李隆基赏识,还亲从不空法师受“五部灌顶法”,可见密宗独得朝廷殊遇。
高力士衷心答道:“太宗皇帝昔日礼遇玄奘法师,今陛下又对不空法师优礼有加,遂使他们成为译经大家,实为盛世佳话。”
李隆基此时不乏自诩之情,笑道:“朕于开元之初倡言依贞观故事,高将军,今日天下殷富安定,此盛景当与贞观盛世相媲美了吧?”
“以天下人口及财富而论,此时应当优于贞观年间,此为陛下之功啊。”
李隆基闻言心中得意,仅微笑不语。
高力士此时进言道:“陛下,所谓居安思危,臣近日有一些担心。如今边将拥兵太盛,陛下将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
李隆基闻言收起笑容,凝视高力士道:“哦,你是替他人转言?还是心中自有是思?”
高力士躬身答道:“臣也是一时想起。陛下,自从府兵制废弛后,京中禁军及宿卫之兵不足十万,边关却屯集重兵。若某边将生有异心,然后恃兵生乱,京畿之兵难以一时平叛,臣由是忧心。”
“你以为哪员边将有异心呢?以各镇兵力而论,自以安禄山、哥舒翰和高仙芝拥兵最多,他们皆忠心无比,怎么会有异心呢?”
“陛下,臣非是疑心这些边将,只是以为如今形成了内弱外强的格局,由此堪忧。”
李隆基笑道:“罢了,高将军,好好地随朕在京中享乐吧,你有些杞人忧天了。朕待边将以满腔关爱,他们如何会有异心呢?哼,朕为皇帝,只怕有异心之人还一时未生出来。”
高力士看到李隆基目光坚定,说话甚为决绝,也就不敢继续此话题了。
深秋过后,日子一日比一日寒冷起来,一场寒风席卷而来,气温为之陡降,又苦苦撑持数月的李林甫终于熬不下去了。天宝十一载十一月十二日,一直以中书令或右相专掌朝政达十六年之久的李林甫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李林甫一生姬妾盈房,有子女各二十五人,子婿中有十人为三品以上大员。其在平康坊宅第发丧之际,宅中守灵者众,前来祭拜者络绎不绝。李隆基赠李林甫为太尉、扬州大都督,给予班剑、羽褒鼓吹之器,李林甫之哀荣可谓极矣。
李林甫死后五日,李隆基授杨国忠为右相,并兼知吏部尚书。李隆基起初欲授陈希烈为右相、杨国忠为左相,奈何陈希烈坚辞,杨国忠方能上位。
朝野之人闻听杨国忠成为右相,皆大为感叹。有官阶之人感叹一位蜀中闲汉竟然一跃成为右相,心中虽不屑,毕竟不敢吭声;至于庶民百姓,将杨国忠能够上位归功于其有一个贵妃妹妹,遂又重复“生男不如生女”之感慨了。
杨国忠入李林甫宅中致祭的时候,李林甫的子婿们知道杨国忠如今得圣眷甚隆,遂模样恭谨,前后侍候。杨国忠看到李府中人头攒动,心中暗暗想道:“这个老家伙,生前权倾天下,死后又哀荣无限,实为好命啊。”
杨国忠顺口问李林甫灵柩的归葬之期,李儒回答说因墓地营造尚未完工,估计灵柩还要在宅中供祭一段时日。杨国忠就责怪道:“李公生前病重多日,如坟地营造早该建好,你为李公长子,难辞其咎。”
李儒道:“禀杨大人,先父坟墓早已造好,此次圣上新赠先父为太尉,则坟茔就要稍作改动。”
杨国忠恍然大悟,说道:“是呀,李公因此为一品衔了。”李林甫此前为正二品,按制其茔地为方八十步,坟高一丈六尺,如今成为一品之职,茔地也要改为方九十步,坟高一丈八尺了。
杨国忠凝视李林甫那黑沉沉的灵柩,想起自己差点被他赶出京中的事儿,就对他棺中的尸体充满了怨恨:“奶奶的,一生玩弄阴谋诡计,还不是一样到阴间为鬼吗?哼,只不过这个老鬼终老而死,又享尽哀荣,未免有些太便宜他了。”
他在这里愤恨不已,所谓心灵通神,杨国忠刚刚被授为右相,一件与李林甫有关的案情就送到他的面前。
李献忠所率的同罗骁骑被安禄山打散,李献忠仅带数十人亲随向西逃逸。他不敢到朔方招纳部众,只好逃往昔日相熟的葛逻禄部栖身。
葛逻禄部居于庭郡之北,北庭都护程千里得知李献忠逃窜入葛逻禄部,遂派人知会葛逻禄部首领,逼迫其交出李献忠。葛逻禄部系东突厥的一支,这些年与大唐相处融洽,断不会因李献忠与大唐反目成仇,于是很快将李献忠一行捆绑起来交给程千里。 ↑返回顶部↑
此行其实破坏了大唐的授封规制,李隆基近年来不愿署理繁杂庶务,授官时仅对五品以上官员勾画而已。安禄山此行将朝廷的恩威变成自己的私恩,使被授任者仅对安禄山忠诚,却与皇帝李隆基没有什么干系了。
安禄山离京前一日,李隆基又在花萼楼赐宴送行,并令百官第二日将安禄山送出上春门。
此时满朝文武官员皆被李林甫调理得乖觉恭顺,昔日动辄上言的谏官早成了温顺的“立仗马”,绝不会发声奏事。凡李隆基的一言一行皆为至理,群臣整齐划一拥护。如安禄山得如此殊遇,他们皆视为正常,唯听旨奉承而已。
高力士此时也摸准了李隆基的性子,不敢妄发议论,这日瞧着李隆基的心情甚好,就大着胆子想再进言一回。
李隆基阅罢一道奏书,起身笑眯眯地踱步,转对侍立一旁的高力士说道:“不空自从入了鸿胪寺,已译出佛经一百一十部,计一百四十三卷。好呀,不空译经甚多,堪与玄奘法师媲美,亦为我朝一件盛事了。”
佛学此时广播天下,若以受众而论,朝廷奉道学为第一国教,而道教信众难及佛学信众十之有一。李隆基起初对佛学不感兴趣,像普润为禅宗首领普寂之师弟,李隆基与普润交往甚密,却对禅宗没有修习;然善无畏于天竺那烂陀寺修习密宗回国,李隆基从此对佛学密宗大有兴趣,将此时最盛的佛学禅宗弃置一边,封善无畏为“教主”;善无畏圆寂后,李隆基又封曾经赴五印度和狮子国修习密宗的不空为“国师”,并将其迎入鸿胪寺译经。不空由此与鸠摩罗什、真谛和玄奘并列,被称为中国佛学史上的“四大译师”。佛学密宗之所以传入中国并得到发展,李隆基功不可没。密宗教义与佛学其他教派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将女性作为修学密法不可缺少的伴侣。其宣称“随诸众生种种性欲,令得欢喜”,由此大得李隆基赏识,还亲从不空法师受“五部灌顶法”,可见密宗独得朝廷殊遇。
高力士衷心答道:“太宗皇帝昔日礼遇玄奘法师,今陛下又对不空法师优礼有加,遂使他们成为译经大家,实为盛世佳话。”
李隆基此时不乏自诩之情,笑道:“朕于开元之初倡言依贞观故事,高将军,今日天下殷富安定,此盛景当与贞观盛世相媲美了吧?”
“以天下人口及财富而论,此时应当优于贞观年间,此为陛下之功啊。”
李隆基闻言心中得意,仅微笑不语。
高力士此时进言道:“陛下,所谓居安思危,臣近日有一些担心。如今边将拥兵太盛,陛下将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
李隆基闻言收起笑容,凝视高力士道:“哦,你是替他人转言?还是心中自有是思?”
高力士躬身答道:“臣也是一时想起。陛下,自从府兵制废弛后,京中禁军及宿卫之兵不足十万,边关却屯集重兵。若某边将生有异心,然后恃兵生乱,京畿之兵难以一时平叛,臣由是忧心。”
“你以为哪员边将有异心呢?以各镇兵力而论,自以安禄山、哥舒翰和高仙芝拥兵最多,他们皆忠心无比,怎么会有异心呢?”
“陛下,臣非是疑心这些边将,只是以为如今形成了内弱外强的格局,由此堪忧。”
李隆基笑道:“罢了,高将军,好好地随朕在京中享乐吧,你有些杞人忧天了。朕待边将以满腔关爱,他们如何会有异心呢?哼,朕为皇帝,只怕有异心之人还一时未生出来。”
高力士看到李隆基目光坚定,说话甚为决绝,也就不敢继续此话题了。
深秋过后,日子一日比一日寒冷起来,一场寒风席卷而来,气温为之陡降,又苦苦撑持数月的李林甫终于熬不下去了。天宝十一载十一月十二日,一直以中书令或右相专掌朝政达十六年之久的李林甫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李林甫一生姬妾盈房,有子女各二十五人,子婿中有十人为三品以上大员。其在平康坊宅第发丧之际,宅中守灵者众,前来祭拜者络绎不绝。李隆基赠李林甫为太尉、扬州大都督,给予班剑、羽褒鼓吹之器,李林甫之哀荣可谓极矣。
李林甫死后五日,李隆基授杨国忠为右相,并兼知吏部尚书。李隆基起初欲授陈希烈为右相、杨国忠为左相,奈何陈希烈坚辞,杨国忠方能上位。
朝野之人闻听杨国忠成为右相,皆大为感叹。有官阶之人感叹一位蜀中闲汉竟然一跃成为右相,心中虽不屑,毕竟不敢吭声;至于庶民百姓,将杨国忠能够上位归功于其有一个贵妃妹妹,遂又重复“生男不如生女”之感慨了。
杨国忠入李林甫宅中致祭的时候,李林甫的子婿们知道杨国忠如今得圣眷甚隆,遂模样恭谨,前后侍候。杨国忠看到李府中人头攒动,心中暗暗想道:“这个老家伙,生前权倾天下,死后又哀荣无限,实为好命啊。”
杨国忠顺口问李林甫灵柩的归葬之期,李儒回答说因墓地营造尚未完工,估计灵柩还要在宅中供祭一段时日。杨国忠就责怪道:“李公生前病重多日,如坟地营造早该建好,你为李公长子,难辞其咎。”
李儒道:“禀杨大人,先父坟墓早已造好,此次圣上新赠先父为太尉,则坟茔就要稍作改动。”
杨国忠恍然大悟,说道:“是呀,李公因此为一品衔了。”李林甫此前为正二品,按制其茔地为方八十步,坟高一丈六尺,如今成为一品之职,茔地也要改为方九十步,坟高一丈八尺了。
杨国忠凝视李林甫那黑沉沉的灵柩,想起自己差点被他赶出京中的事儿,就对他棺中的尸体充满了怨恨:“奶奶的,一生玩弄阴谋诡计,还不是一样到阴间为鬼吗?哼,只不过这个老鬼终老而死,又享尽哀荣,未免有些太便宜他了。”
他在这里愤恨不已,所谓心灵通神,杨国忠刚刚被授为右相,一件与李林甫有关的案情就送到他的面前。
李献忠所率的同罗骁骑被安禄山打散,李献忠仅带数十人亲随向西逃逸。他不敢到朔方招纳部众,只好逃往昔日相熟的葛逻禄部栖身。
葛逻禄部居于庭郡之北,北庭都护程千里得知李献忠逃窜入葛逻禄部,遂派人知会葛逻禄部首领,逼迫其交出李献忠。葛逻禄部系东突厥的一支,这些年与大唐相处融洽,断不会因李献忠与大唐反目成仇,于是很快将李献忠一行捆绑起来交给程千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