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节(2 / 4)
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使,他以丞相之身命安禄山将同罗骁骑归还朔方,安禄山虽满心不愿意,然慑于李林甫之势,只好忍痛割爱,决定回到范阳后即遵令执行。
安禄山到了华清宫的第三日,辰牌过后即入飞霜殿拜见李隆基,其叩见毕,就见陈希烈已立在一侧。
李隆基看到安禄山大腹便便,一伏一起之时动作虽属迅捷,模样毕竟有些蠢笨可笑,不觉就咧嘴笑道:“安卿此腹甚大,其中到底装满了何物呢?”
安禄山闻言,脸上顿时化为痴痴的憨态,他知道皇帝在取笑自己,就稍一思索躬身答道:“陛下,臣腹中更无余物,唯满腹赤心耳,臣持之以效陛下。”
李隆基见安禄山答得机智,又复哈哈大笑,说道:“陈卿体态较瘦,若如安卿所言,陈卿的赤心就要小上一些。哈哈,朕之所以能在这里高枕无忧,多亏安卿持此赤心替朕戍边啊。”
安禄山道:“臣实为陛下北境一走狗,如此保主平安,实为本分。臣在范阳,闻知陛下赐臣豪宅,心中感恩无比,又觉臣不过办了一些本分之事,却得如此恩宠,就深深不安了。”
安禄山此前入京次数不多,陈希烈第一次近距离地发现他竟然如此会说话,不禁有些惊愕之感。
李隆基看到安禄山如此恭顺,心中更喜,说道:“不过一处宅子,又值什么?安卿此前入京无栖身之处,倒是朕失于计较了。嗯,朕此前曾经与陈卿商议一回,安卿有军机征战之能,若偏居一隅有些亏待,你此次就不用回范阳了,朕授你为兵部尚书如何?”
安禄山闻言大惊,他在东北境经营多年,若一旦离之,岂不是前功尽付流水?若今后入京为兵部尚书,名声好听,然对信奉实力为上的安禄山殊无新意。他见机甚快,瞬息间心中已有计较,遂“扑通”一声跪伏在李隆基面前,叩首道:“陛下待臣皇恩浩荡,臣虽肝脑涂地不能报答万一。臣刚才说过,臣之所以能替陛下办一点小事,无非北门走狗而已。臣愿意永远替陛下看守北门,无能无才领兵部尚书之职。”
安禄山不愿就职兵部尚书,颇出李隆基和陈希烈意料之外,李隆基心中大起感慨,伸手搀起安禄山,叹道:“唉,莫非上天降卿来佐朕吗?多少人皆盼入朝为官,哪儿有人如卿这样安心在边鄙之地戍边呢?起来吧,安卿,你不愿入京,朕就依了你。”
安禄山起身道:“陛下心系兵部,臣愿举一人。户部侍郎吉温能识军机,可堪入兵部为任。”
李隆基不以为然:“吉温?他未曾经历军事,又如何有军机之能了?既然安卿不愿入职,此职就还由陈卿兼知吧。”
“臣举吉温,不欲其任兵部尚书,将其调任兵部侍郎即可。”安禄山继续为吉温坚请。
李隆基对此毫无兴趣,就含糊地答应一声,不作理会。安禄山察言观色,看到皇帝如此,也就知趣而返,又说到另一个话题:“陛下,河东与范阳两镇结合处的长城已然连起,其对防御外寇有些作用,然此段长城分辖两镇,若有外敌入侵,因所辖不一,易生掣肘之力。”
“哦,莫非安卿想将此段长城统辖吗?然再往西去,终有结合处呀。”
“陛下,河东镇与范阳镇相连,皆向北防御,微臣以为,此二镇由一个人兼知即可,如此可以协防。陈左相现兼知河东节度使,就将范阳镇也划归陈左相,臣专力主持平卢镇即可。陛下,臣还有一请,东北境所赖粮草皆需户部支应,那里离京中遥远,与朝中来往公文颇费时日,且易误战机。微臣以为,可使河北诸道上缴租赋直接划归平卢,如此就少了许多周折。”
安禄山又在这里行以退为进之计了,他现在连战皆捷,李隆基岂容他退出范阳节度使之职?且陈希烈遥制河东节度使,无非一个空名罢了,边境之中最重一刀一枪的真功夫,李隆基绝对不会使两镇节度使空悬,那么他势必倾向于安禄山兼知。
李隆基果然笑问陈希烈道:“陈卿,安卿荐你为两镇节度使,如何?”
陈希烈躬身道:“陛下,军机大事,不可疏忽。臣居京城之中,难知边疆形势,如今身兼河东节度使已然战战兢兢,深恐有闪失,且臣未有边功,难识军机,如何敢再兼一职呢?陛下,臣今日想将河东节度使之职也一并辞了。”
李隆基沉吟道:“嗯,陈卿说得有理,这空头的节度使,还是不挂也罢。杨国忠此前兼知剑南节度使,也是觉得对边事不利,遂荐鲜于仲通前去署理。也罢,安卿呀,这河东节度使一职,就由你兼知吧。另你所说的粮草一事,此前周折颇多,就准你所奏吧。今后河北道、河东道的采访处置使就由你兼知,边关所需粮草由此两道为主筹措,不敷之处再表奏户部给付。”
安禄山闻言大喜,本想再推辞一番,又想到自己在皇帝面前皆为淳朴憨态,若虚意推辞弄不好会露出痕迹,遂再伏地叩拜,说道:“臣谢陛下洪恩。臣今后执掌此三镇,管教外敌不敢侵入一步,以保陛下无忧。”
李隆基现在对安禄山既信任又倚重,本着“用人不疑”的想法,他什么都不想即新授安禄山此三职。陈希烈早就不想兼职河东节度使,如今好歹将此职送出,心中也灿烂无比。
安禄山却在那里踌躇满志。若他从此兼知河东节度使,此三镇有天下最精锐之兵二十万人,则大唐天下之兵,安禄山就掌控了其中十之有四。至于他身兼两道采访处置使,就掌控这两道诸郡的官吏授任考课、赋租征收和刑狱之事,他此后就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了。
君臣三人又叙话一番,李隆基忽然想起杨玉环的嘱咐,遂对安禄山说道:“朕险些忘了,安卿如今为贵妃的养子了。你为何不去拜见贵妃呢?她好像有什么事儿找你来着。嘿,你说胡人规矩先母后父,今日为何忘了?”
安禄山答了一声:“臣该死。”然后躬身退下,急急离去。
李隆基又向陈希烈说道:“陈卿近来可曾瞧过林甫?他此前身子一直挺好,为何突然之间就躺倒了?”
陈希烈答道:“臣昨日刚去瞧过李右相,神情还有些委顿。臣问过太医令,他说右相此病实在难知其因,只好开一些调气理络的方子调理而已。”陈希烈想说李林甫患病许是因为年迈的缘故,然想起皇帝今年已经六十八岁,不过比李林甫小了两岁,话到嘴边又咽入肚中。
李隆基却没有这些忌讳,脱口说道:“莫非大限将至吗?唉,林甫劬劳一生,为国家贡献良多啊!陈卿,就让他好好将息,朝政的事儿就须你多担待一些了。”
陈希烈道:“臣定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望。只是臣才疏智浅,虽尽全力,犹难妥当署理。臣以为,御史大夫杨国忠颇有吏治之才,若朝政之事让他分担一些,对朝政其实有利。”
李隆基微笑道:“想不到陈卿对国忠推崇备至,也罢,就授国忠为尚书左仆射,今后尚书省的事儿,就让国忠多署理一些吧。” ↑返回顶部↑
安禄山到了华清宫的第三日,辰牌过后即入飞霜殿拜见李隆基,其叩见毕,就见陈希烈已立在一侧。
李隆基看到安禄山大腹便便,一伏一起之时动作虽属迅捷,模样毕竟有些蠢笨可笑,不觉就咧嘴笑道:“安卿此腹甚大,其中到底装满了何物呢?”
安禄山闻言,脸上顿时化为痴痴的憨态,他知道皇帝在取笑自己,就稍一思索躬身答道:“陛下,臣腹中更无余物,唯满腹赤心耳,臣持之以效陛下。”
李隆基见安禄山答得机智,又复哈哈大笑,说道:“陈卿体态较瘦,若如安卿所言,陈卿的赤心就要小上一些。哈哈,朕之所以能在这里高枕无忧,多亏安卿持此赤心替朕戍边啊。”
安禄山道:“臣实为陛下北境一走狗,如此保主平安,实为本分。臣在范阳,闻知陛下赐臣豪宅,心中感恩无比,又觉臣不过办了一些本分之事,却得如此恩宠,就深深不安了。”
安禄山此前入京次数不多,陈希烈第一次近距离地发现他竟然如此会说话,不禁有些惊愕之感。
李隆基看到安禄山如此恭顺,心中更喜,说道:“不过一处宅子,又值什么?安卿此前入京无栖身之处,倒是朕失于计较了。嗯,朕此前曾经与陈卿商议一回,安卿有军机征战之能,若偏居一隅有些亏待,你此次就不用回范阳了,朕授你为兵部尚书如何?”
安禄山闻言大惊,他在东北境经营多年,若一旦离之,岂不是前功尽付流水?若今后入京为兵部尚书,名声好听,然对信奉实力为上的安禄山殊无新意。他见机甚快,瞬息间心中已有计较,遂“扑通”一声跪伏在李隆基面前,叩首道:“陛下待臣皇恩浩荡,臣虽肝脑涂地不能报答万一。臣刚才说过,臣之所以能替陛下办一点小事,无非北门走狗而已。臣愿意永远替陛下看守北门,无能无才领兵部尚书之职。”
安禄山不愿就职兵部尚书,颇出李隆基和陈希烈意料之外,李隆基心中大起感慨,伸手搀起安禄山,叹道:“唉,莫非上天降卿来佐朕吗?多少人皆盼入朝为官,哪儿有人如卿这样安心在边鄙之地戍边呢?起来吧,安卿,你不愿入京,朕就依了你。”
安禄山起身道:“陛下心系兵部,臣愿举一人。户部侍郎吉温能识军机,可堪入兵部为任。”
李隆基不以为然:“吉温?他未曾经历军事,又如何有军机之能了?既然安卿不愿入职,此职就还由陈卿兼知吧。”
“臣举吉温,不欲其任兵部尚书,将其调任兵部侍郎即可。”安禄山继续为吉温坚请。
李隆基对此毫无兴趣,就含糊地答应一声,不作理会。安禄山察言观色,看到皇帝如此,也就知趣而返,又说到另一个话题:“陛下,河东与范阳两镇结合处的长城已然连起,其对防御外寇有些作用,然此段长城分辖两镇,若有外敌入侵,因所辖不一,易生掣肘之力。”
“哦,莫非安卿想将此段长城统辖吗?然再往西去,终有结合处呀。”
“陛下,河东镇与范阳镇相连,皆向北防御,微臣以为,此二镇由一个人兼知即可,如此可以协防。陈左相现兼知河东节度使,就将范阳镇也划归陈左相,臣专力主持平卢镇即可。陛下,臣还有一请,东北境所赖粮草皆需户部支应,那里离京中遥远,与朝中来往公文颇费时日,且易误战机。微臣以为,可使河北诸道上缴租赋直接划归平卢,如此就少了许多周折。”
安禄山又在这里行以退为进之计了,他现在连战皆捷,李隆基岂容他退出范阳节度使之职?且陈希烈遥制河东节度使,无非一个空名罢了,边境之中最重一刀一枪的真功夫,李隆基绝对不会使两镇节度使空悬,那么他势必倾向于安禄山兼知。
李隆基果然笑问陈希烈道:“陈卿,安卿荐你为两镇节度使,如何?”
陈希烈躬身道:“陛下,军机大事,不可疏忽。臣居京城之中,难知边疆形势,如今身兼河东节度使已然战战兢兢,深恐有闪失,且臣未有边功,难识军机,如何敢再兼一职呢?陛下,臣今日想将河东节度使之职也一并辞了。”
李隆基沉吟道:“嗯,陈卿说得有理,这空头的节度使,还是不挂也罢。杨国忠此前兼知剑南节度使,也是觉得对边事不利,遂荐鲜于仲通前去署理。也罢,安卿呀,这河东节度使一职,就由你兼知吧。另你所说的粮草一事,此前周折颇多,就准你所奏吧。今后河北道、河东道的采访处置使就由你兼知,边关所需粮草由此两道为主筹措,不敷之处再表奏户部给付。”
安禄山闻言大喜,本想再推辞一番,又想到自己在皇帝面前皆为淳朴憨态,若虚意推辞弄不好会露出痕迹,遂再伏地叩拜,说道:“臣谢陛下洪恩。臣今后执掌此三镇,管教外敌不敢侵入一步,以保陛下无忧。”
李隆基现在对安禄山既信任又倚重,本着“用人不疑”的想法,他什么都不想即新授安禄山此三职。陈希烈早就不想兼职河东节度使,如今好歹将此职送出,心中也灿烂无比。
安禄山却在那里踌躇满志。若他从此兼知河东节度使,此三镇有天下最精锐之兵二十万人,则大唐天下之兵,安禄山就掌控了其中十之有四。至于他身兼两道采访处置使,就掌控这两道诸郡的官吏授任考课、赋租征收和刑狱之事,他此后就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了。
君臣三人又叙话一番,李隆基忽然想起杨玉环的嘱咐,遂对安禄山说道:“朕险些忘了,安卿如今为贵妃的养子了。你为何不去拜见贵妃呢?她好像有什么事儿找你来着。嘿,你说胡人规矩先母后父,今日为何忘了?”
安禄山答了一声:“臣该死。”然后躬身退下,急急离去。
李隆基又向陈希烈说道:“陈卿近来可曾瞧过林甫?他此前身子一直挺好,为何突然之间就躺倒了?”
陈希烈答道:“臣昨日刚去瞧过李右相,神情还有些委顿。臣问过太医令,他说右相此病实在难知其因,只好开一些调气理络的方子调理而已。”陈希烈想说李林甫患病许是因为年迈的缘故,然想起皇帝今年已经六十八岁,不过比李林甫小了两岁,话到嘴边又咽入肚中。
李隆基却没有这些忌讳,脱口说道:“莫非大限将至吗?唉,林甫劬劳一生,为国家贡献良多啊!陈卿,就让他好好将息,朝政的事儿就须你多担待一些了。”
陈希烈道:“臣定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望。只是臣才疏智浅,虽尽全力,犹难妥当署理。臣以为,御史大夫杨国忠颇有吏治之才,若朝政之事让他分担一些,对朝政其实有利。”
李隆基微笑道:“想不到陈卿对国忠推崇备至,也罢,就授国忠为尚书左仆射,今后尚书省的事儿,就让国忠多署理一些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