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节(2 / 4)
李林甫此时想道,早知如此,自己还不如对杨国忠示以怀柔之意,强似眼前的硬碰硬!李林甫如此想,其实已有示弱之意。
大凡强人,一生中也有示弱的时候,然此示弱多为总体策略所用,达到目的之后,强势依然不改。到了其真正示弱的时候,说明已然山穷水尽,除了心底涌出无尽恐惧之外,终究无法可施。李林甫仕宦一生,见过诸多大风大浪,皆有法子排解,眼前之势,他确实一筹莫展了。
李林甫是日连晚膳也不用,在堂内待了许久,方才昏昏沉沉踱出堂门。他此前在此堂中想过无数事儿,皆能想得清清楚楚,如今日这等依旧迷茫的神色,实为第一遭儿。
第二日早晨,李林甫依旧昏昏沉沉而睡。他素有早起的习惯,家人见此模样觉得异样,就试着轻触额头,触手间就觉滚烫无比。
李林甫从此在榻上躺了十余日,前来珍视的太医们大呼奇怪,因为此病绝无前兆,可谓无声无息,而一旦袭来却如排山倒海之势,高烧不退竟然达七日之久,他们实在难查病因。李林甫毕竟为一个近七旬的老人了,高烧数日后,周身竟然瘦了一圈。
李隆基得知李林甫患病,还亲自入其宅探视一回。李林甫患病期间,朝政之事例归陈希烈署理。
李林甫为相十余年来,精力充沛无比,又无病无灾,朝中权柄由他紧紧把持,未曾失却一日。此次李林甫突然病倒,左丞相陈希烈独持相权,竟然有些不适之感,不知道从何做起。好在李林甫为政十余年,凡事皆依格式规制而行,早将朝政打造成为一个高度自觉依序的整体。譬如陈希烈若向皇帝奏报,中书门下的枢机房早为之准备好了一应禀报事体,陈希烈入宫后依之奏报即可。
李隆基现在虽废了早朝之仪,然朝中大小事体还需向他奏闻的。
陈希烈这日入宫请见李隆基,将一应事体禀报一遍之后,李隆基笑道:“这个安禄山果然好手段,此次既取得粟末水大捷,俘获契丹人二万,又北出劲兵势压回纥,将那李献忠的叛军召回中土,其功大焉。”
陈希烈附和道:“安禄山能征善战,保大唐东北疆土无失,实为大唐之幸。”
李隆基道:“是呀,如今吐蕃势衰,自从丢了石堡城,后退数百里,使大唐西北境再无战事,高仙芝与哥舒翰也就落个清闲。唯契丹人与奚人一直闹腾不息,多亏有了安禄山,朕方能高枕无忧。”
安禄山此前的计策已收到实效。自从哥舒翰领兵攻取石堡城,吐蕃后退数百里,轻易不敢启衅,大唐与吐蕃几十年间攻伐不断,如此恢复了少有的宁静。正是由于吐蕃势衰,高仙芝率兵攻取小勃律国,西域七十二国望风而附,隔绝多年的西域通路由此畅通。然哥舒翰与高仙芝大胜之后,致力于守土保境,此后少有战事,安禄山那里却战事不断,且连战皆捷,由此得到李隆基的注目。
其实契丹人与奚人的势力不强,他们慑于大唐之势,早有归附之心。奈何安禄山不许他们请降,又与他们达成了捕获即放的默契,于是东北境战事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格局:安禄山大军攻击,契丹人与奚人急忙拔营后退,并留下部分人供安禄山俘获以向朝廷报捷。这些被俘之人在安禄山营中待上一段时日,然后携带着唐营发放的粮草之物返回。
此次粟末水大捷,就是这种故事的再续。然李隆基提到的李献忠叛唐之事,其中就大有幽微之处。
李献忠以朔方节度副使之身,奉朝廷之令率三万同罗骁骑前去范阳。等见了安禄山,未及三言两语,二人便起了争执。
安禄山令三万同罗骁骑分头驻扎,一万驻渔阳,另两万分驻密云郡和北平郡。
同罗部昔为臣属东突厥汗国仅次于回纥的部落,其人数众多,李献忠曾被乌苏米施可汗任命为西部的叶护,其地位仅次于可汗。有了这种渊源,李献忠对安禄山的感觉其实与哥舒翰相似,未将这个突厥人瞧在眼中。现在安禄山让三万同罗骁骑分驻三地,李献忠当即反对,说道:“末将奉朝廷之令前来相助安大使,即是暂借一时,哪儿能分兵驻扎呢?”
安禄山冷冷地说道:“你既奉朝廷之令,来到范阳地面须由本大使统辖。本大使即将筹划战事,所以分兵驻扎正是为了下一步考虑,你莫非想抗命吗?”
李献忠摇摇头,说道:“末将自从归了大唐,圣上封末将为奉信王,圣上当时金口相许,既划地安置同罗部落,又许同罗骁骑勿得分离。末将如今归安大使统辖不假,然不可违了圣上言语。”
安禄山道:“想是奉信王不知吧?本大使已上奏言知圣上,请将同罗部落自朔方迁至范阳,圣上定然恩准。奉信王,同罗部归入范阳地面,须依本大使之令垦田守土,你难道还想抗命吗?”
李献忠闻言心中大震,他早知道安禄山心狠手辣,若同罗部今后归入其手,势必被其肢解。他当时无语辞出,归营帐后即召人商议。最后一致认为,与其遭安禄山肢解受辱,还不如率兵西归回到朔方地面,然后携带同罗部落北投回纥。
同罗骁骑拔营西归,当即被安禄山侦悉,当即派出史思明和安守志率领四万铁骑追赶。
这四万追兵中,有八千余人为其生力军,系安禄山自突厥、契丹、奚人降者中选拔出的精壮者,他们被称为“曳罗河”(系突厥语中壮士之意),由安禄山的百余家僮分任伍长、队正等职领之。这八千余人皆骁勇善战,冲锋陷阵时勇不可当。
史思明秉持安禄山的授意,追上同罗骁骑后先是一番厮杀,同罗人顿时伤折数千,可谓损失惨重。史思明又派出快骑前去知会回纥人,令他们不得接纳李献忠所部;又令懂同罗话之人向被围的同罗骁骑喊话,言明李献忠叛唐为其个人之事,却与其他人无关,只要大家能够从阵中走出归附,依旧为大唐将士。
这番攻心之术起到了效果,此后数日,竟有两万同罗骁骑临阵倒戈。李献忠只好率领数十名亲随之人落荒而逃,他不敢再回朔方,也不敢去投回纥,只好向西狂奔,到了相熟的葛逻禄部暂时栖身。
安禄山经此一役,既可向朝廷奏闻平叛的功劳,又凭空里获得了两万同罗骁骑,从此归入自己的统辖。
李隆基此时识不出安禄山的手段和心机,唯对安禄山赞赏有加。他与陈希烈一番对话之后,又悠悠说道:“陈卿,朕又有数年未见安禄山,竟有些记挂之感了。这样吧,你速速传旨,召安禄山入京见朕。”
陈希烈唯唯诺诺地答应了。
李隆基又笑问道:“陈卿,安禄山功劳很大,他此次入京,朕如何赏他呢?嗯,瞧李卿的身子有些不大好,则朝政之事须卿多劳心了。不如授安禄山为兵部尚书,让他替卿分担一些,你以为如何?”
陈希烈一直兼知兵部尚书,皇帝既然想让安禄山为兵部尚书,其中透露出要重用陈希烈的意思。陈希烈当然明白皇帝的深意,其脑海里立刻晃出杨国忠那虎视眈眈的模样,遂答道:“安禄山素晓军事,若授其为兵部尚书,对大唐军事实为有益。陛下,御史大夫杨国忠颇有吏治之才,可堪重用。” ↑返回顶部↑
大凡强人,一生中也有示弱的时候,然此示弱多为总体策略所用,达到目的之后,强势依然不改。到了其真正示弱的时候,说明已然山穷水尽,除了心底涌出无尽恐惧之外,终究无法可施。李林甫仕宦一生,见过诸多大风大浪,皆有法子排解,眼前之势,他确实一筹莫展了。
李林甫是日连晚膳也不用,在堂内待了许久,方才昏昏沉沉踱出堂门。他此前在此堂中想过无数事儿,皆能想得清清楚楚,如今日这等依旧迷茫的神色,实为第一遭儿。
第二日早晨,李林甫依旧昏昏沉沉而睡。他素有早起的习惯,家人见此模样觉得异样,就试着轻触额头,触手间就觉滚烫无比。
李林甫从此在榻上躺了十余日,前来珍视的太医们大呼奇怪,因为此病绝无前兆,可谓无声无息,而一旦袭来却如排山倒海之势,高烧不退竟然达七日之久,他们实在难查病因。李林甫毕竟为一个近七旬的老人了,高烧数日后,周身竟然瘦了一圈。
李隆基得知李林甫患病,还亲自入其宅探视一回。李林甫患病期间,朝政之事例归陈希烈署理。
李林甫为相十余年来,精力充沛无比,又无病无灾,朝中权柄由他紧紧把持,未曾失却一日。此次李林甫突然病倒,左丞相陈希烈独持相权,竟然有些不适之感,不知道从何做起。好在李林甫为政十余年,凡事皆依格式规制而行,早将朝政打造成为一个高度自觉依序的整体。譬如陈希烈若向皇帝奏报,中书门下的枢机房早为之准备好了一应禀报事体,陈希烈入宫后依之奏报即可。
李隆基现在虽废了早朝之仪,然朝中大小事体还需向他奏闻的。
陈希烈这日入宫请见李隆基,将一应事体禀报一遍之后,李隆基笑道:“这个安禄山果然好手段,此次既取得粟末水大捷,俘获契丹人二万,又北出劲兵势压回纥,将那李献忠的叛军召回中土,其功大焉。”
陈希烈附和道:“安禄山能征善战,保大唐东北疆土无失,实为大唐之幸。”
李隆基道:“是呀,如今吐蕃势衰,自从丢了石堡城,后退数百里,使大唐西北境再无战事,高仙芝与哥舒翰也就落个清闲。唯契丹人与奚人一直闹腾不息,多亏有了安禄山,朕方能高枕无忧。”
安禄山此前的计策已收到实效。自从哥舒翰领兵攻取石堡城,吐蕃后退数百里,轻易不敢启衅,大唐与吐蕃几十年间攻伐不断,如此恢复了少有的宁静。正是由于吐蕃势衰,高仙芝率兵攻取小勃律国,西域七十二国望风而附,隔绝多年的西域通路由此畅通。然哥舒翰与高仙芝大胜之后,致力于守土保境,此后少有战事,安禄山那里却战事不断,且连战皆捷,由此得到李隆基的注目。
其实契丹人与奚人的势力不强,他们慑于大唐之势,早有归附之心。奈何安禄山不许他们请降,又与他们达成了捕获即放的默契,于是东北境战事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格局:安禄山大军攻击,契丹人与奚人急忙拔营后退,并留下部分人供安禄山俘获以向朝廷报捷。这些被俘之人在安禄山营中待上一段时日,然后携带着唐营发放的粮草之物返回。
此次粟末水大捷,就是这种故事的再续。然李隆基提到的李献忠叛唐之事,其中就大有幽微之处。
李献忠以朔方节度副使之身,奉朝廷之令率三万同罗骁骑前去范阳。等见了安禄山,未及三言两语,二人便起了争执。
安禄山令三万同罗骁骑分头驻扎,一万驻渔阳,另两万分驻密云郡和北平郡。
同罗部昔为臣属东突厥汗国仅次于回纥的部落,其人数众多,李献忠曾被乌苏米施可汗任命为西部的叶护,其地位仅次于可汗。有了这种渊源,李献忠对安禄山的感觉其实与哥舒翰相似,未将这个突厥人瞧在眼中。现在安禄山让三万同罗骁骑分驻三地,李献忠当即反对,说道:“末将奉朝廷之令前来相助安大使,即是暂借一时,哪儿能分兵驻扎呢?”
安禄山冷冷地说道:“你既奉朝廷之令,来到范阳地面须由本大使统辖。本大使即将筹划战事,所以分兵驻扎正是为了下一步考虑,你莫非想抗命吗?”
李献忠摇摇头,说道:“末将自从归了大唐,圣上封末将为奉信王,圣上当时金口相许,既划地安置同罗部落,又许同罗骁骑勿得分离。末将如今归安大使统辖不假,然不可违了圣上言语。”
安禄山道:“想是奉信王不知吧?本大使已上奏言知圣上,请将同罗部落自朔方迁至范阳,圣上定然恩准。奉信王,同罗部归入范阳地面,须依本大使之令垦田守土,你难道还想抗命吗?”
李献忠闻言心中大震,他早知道安禄山心狠手辣,若同罗部今后归入其手,势必被其肢解。他当时无语辞出,归营帐后即召人商议。最后一致认为,与其遭安禄山肢解受辱,还不如率兵西归回到朔方地面,然后携带同罗部落北投回纥。
同罗骁骑拔营西归,当即被安禄山侦悉,当即派出史思明和安守志率领四万铁骑追赶。
这四万追兵中,有八千余人为其生力军,系安禄山自突厥、契丹、奚人降者中选拔出的精壮者,他们被称为“曳罗河”(系突厥语中壮士之意),由安禄山的百余家僮分任伍长、队正等职领之。这八千余人皆骁勇善战,冲锋陷阵时勇不可当。
史思明秉持安禄山的授意,追上同罗骁骑后先是一番厮杀,同罗人顿时伤折数千,可谓损失惨重。史思明又派出快骑前去知会回纥人,令他们不得接纳李献忠所部;又令懂同罗话之人向被围的同罗骁骑喊话,言明李献忠叛唐为其个人之事,却与其他人无关,只要大家能够从阵中走出归附,依旧为大唐将士。
这番攻心之术起到了效果,此后数日,竟有两万同罗骁骑临阵倒戈。李献忠只好率领数十名亲随之人落荒而逃,他不敢再回朔方,也不敢去投回纥,只好向西狂奔,到了相熟的葛逻禄部暂时栖身。
安禄山经此一役,既可向朝廷奏闻平叛的功劳,又凭空里获得了两万同罗骁骑,从此归入自己的统辖。
李隆基此时识不出安禄山的手段和心机,唯对安禄山赞赏有加。他与陈希烈一番对话之后,又悠悠说道:“陈卿,朕又有数年未见安禄山,竟有些记挂之感了。这样吧,你速速传旨,召安禄山入京见朕。”
陈希烈唯唯诺诺地答应了。
李隆基又笑问道:“陈卿,安禄山功劳很大,他此次入京,朕如何赏他呢?嗯,瞧李卿的身子有些不大好,则朝政之事须卿多劳心了。不如授安禄山为兵部尚书,让他替卿分担一些,你以为如何?”
陈希烈一直兼知兵部尚书,皇帝既然想让安禄山为兵部尚书,其中透露出要重用陈希烈的意思。陈希烈当然明白皇帝的深意,其脑海里立刻晃出杨国忠那虎视眈眈的模样,遂答道:“安禄山素晓军事,若授其为兵部尚书,对大唐军事实为有益。陛下,御史大夫杨国忠颇有吏治之才,可堪重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