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说吉温领命而去,李林甫第二日见了李隆基,又刻意提到王忠嗣之案。李隆基说道:“看来此案有幽微之处,暂时押后吧,得核实以后再定。”
  李林甫主持此案,闻言自愧说道:“陛下,臣主理此案,许是偏信了董延光的言语,由是失措,请陛下责罚。”
  李隆基瞧了李林甫一眼,心中忆起高力士此前说过的话,暗思自己果真对李林甫过于信任了吗?天下之事皆委其手,是白是黑皆凭其言说。其心中就晃过一丝疑问:看来李林甫为相十余年了,许是在朝中一手遮天,除了高力士能对自己说些真话以外,难闻其他人的异音。他心中这样想,口中犹平淡地说道:“李卿不必自责,你虽主持此案,并非亲自审理,就是有失措之处,亦属正常。我们可以复核予以纠正嘛。”
  “唉,吉温他们审理之时,仅信董延光奏书所言,并未到实地核查。臣定以此失为例,嘱他们今后凡事仔细,务必详审案件实情。”皇帝既然宽怀为要,李林甫也就乐得就坡下驴。
  李隆基抬眼问道:“李卿,杜有邻之案审得如何了?”
  “臣今日正想向陛下详奏此案。陛下,此案已审结,案情已清,若继续向下追索,需禀得陛下圣意。”
  “嗯,此案若何?”
  “柳勣首告杜有邻,一是杜有邻妄称图谶,妄言交构东宫,并指斥陛下;二是杜有邻自恃良娣之父,专爱交结外官,如北海郡太守李邕等人,皆与其交厚。经过审理,旁证甚多,杜有邻等人也供认不讳。”
  “哦,这个柳勣为杜有邻女婿,他们翁婿有何怨仇?竟然对簿公堂!其中是否有幽微之处,譬如柳勣是否受人指使呢?须核查清楚。”
  “禀陛下,他们翁婿此前见面就吵嘴,乃至动手,可见积怨甚深。柳勣既探知杜有邻逆谋,首告后又说出了证人、证据,则杜有邻谋逆实翔实无比。”
  “看来吉温他们审案粗糙,须另有人再加核实。”
  “禀陛下,事情有些不巧,那柳勣在审理过程中,忽患暴病不治,竟然死去。”
  李隆基心中又是一惊,沉默片刻后方缓缓说道:“哦,如此一来,倒是死无对证了。”
  “禀陛下,柳勣虽死,其伏辩还算妥当,杜有邻难逃其罪。”
  李隆基最恨别人行图谶之事,历年诏制之中诫约官员不得交结方术之士,杜有邻却明知故犯,须容不得他。案件审理清楚,就可结案了,李隆基恨恨地说道:“这杜有邻实在可恶,就嘱吉温他们,将其当庭杖杀。李卿,太子得知良娣之父牵入此案,已向朕禀知逐出杜良娣,此案就到此为止。”
  李林甫向来见机转篷最快,这日却难知皇帝真实心思,就行出昏头之举,他穷追不舍地说道:“陛下,杜有邻自诉,他确实与太子密谋多次。太子贵体,吉温他们不敢前去询问。为使此案稳妥,微臣以为,陛下最好向太子问话一番。”
  李隆基听闻此言,心头顿时火起,斥道:“吾儿居深宫,安得与外人通谋?一些人打着太子的旗号,行祸乱之举,许是有的,然妄图攀诬到太子身上,即为虚妄。李卿向来睿智端庄,如何能信这些鬼话?”
  李林甫看到皇帝声色俱厉,方知自己办了昏头之事。看来自己言说大臣、边将等人有谋逆之举,皇帝还是默许的;若直指太子有异心,皇帝决计不答应。他急忙跪倒在地,叩首道:“微臣狂悖,未曾详审即出言无状,乞陛下责罚。”
  李隆基从杜有邻的案子再想起王忠嗣之案,二案绝无干系,然最终皆指向太子。他的心间就晃过一个疑问:如此指向相同,难道仅仅是巧合吗?若非巧合,其背后定有更大的图谋!他寻思至此,也不想再为此事枉费思虑,就厉声说道:“起来吧。你告诉有司,今后若有案情与太子相连,须事先向朕禀明,不得妄自审理。”
  李林甫顿首答应。李林甫此次设计此案,可谓殚精竭虑、精妙奇巧,他将任何细节都琢磨得一丝不苟,实为一击即中的妙计。他唯有未琢磨透李隆基的真实心思,以致功败垂成。
  杨国忠获皇帝钦命专司折绢事宜,遂抖擞精神倾全力办理。朝廷制书颁下后,杨国忠即亲自带人由近及远,督促诸郡将义仓粮食及丁租地课之税先折成绢段,再封运至京师左藏库中。
  仅以义仓而论,诸郡治所设有主仓,各县也皆设分仓,经过三十余年的积累,这些仓房粮食满溢,且逐年扩建。可想而知,这些粮食折绢后输入左藏库之中,实为一个庞大的数目。未及三个月,诸郡输来的绢段早将左藏库贮满。眼见后续绢段尚在源源不断行进之中,杨国忠只好下令诸郡暂时停止输绢,再上奏建言营造新库。
  李隆基得知了这种盛状,顿时龙颜大悦,当即带来百官前往查看左藏库贮货。众人入库之后,看到其中的绢帛钱币如山样堆积,不免赞叹连声。李隆基心中更喜,问杨国忠道:“若将后续绢段输来,需增库房几许?”
  杨国忠答道:“臣之奏书中已核算清楚,若将后续绢段输来,似此间库房,至少要增建百间。”
  李隆基叹道:“百间?唉,想不到天下富庶竟然到了此等程度!朕今日若非亲眼看到,说什么也不会相信。国忠,能以此法将天下财货集于京师,你实居首功。”他目视李林甫道,“李卿,国忠如此,是否该赏?”
  李林甫当然连声称是。
  李隆基于是当场赐杨国忠紫衣金鱼,授其为太府卿,原来的度支郎中仍然兼任,杨国忠遂从五品官骤升为三品大员。一个蜀中闲汉,很短的时间就成为三品官员,实为罕见之事。
  王鉷闻言,心中的滋味实在不好受。他心中默默想道,杨国忠此行有何能耐呢?又非使朝廷增加新的收入,不过将义仓之粮折为绢段而已,皇帝却对他如此厚赏,自己的官秩反而低于杨国忠了。
  王鉷尽管抱屈不已,也知杨国忠之所以有此际遇,还在于他有一个贵妃之妹,终究无可奈何。
  这日随行官员,皆为五品之上。李隆基赏罢杨国忠,又见库房内财货山积,就动了赏赐群臣的念头。他现在出手甚阔,当即赏三品以上官员每人三千段,五品以上官员每人二千段。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