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节(2 / 4)
罗希奭皱起眉头,说道:“诸位为兵部的上官,职掌天下兵马之事,怎能如此娇嫩呢?牢狱刑法不过为皮开肉绽而已,战场上真刀真枪,一场战事下来,死伤者何其多也!唉,诸位为兵部上官,如此心智,岂不是愧对了圣上的圣眷?”
罗希奭掌握着火候,知道这帮人观摩了此等场面,至少有小半魂儿不知了踪影,遂开始说正题:“诸位想是一直奇怪,不知为何到了这里。呵呵,我罗希奭不过一个小小的法曹,就是再胆大妄为,说什么也不敢忤逆上官招诸位来此。诸位应该知道了,李适之、皇甫惟明、韦坚因密谋犯上,已被捕入牢中,呵呵,他们与诸位不过一墙之隔罢了。哦,又扯远了,我想说的是,今日将诸位请来,非是希奭大胆,实为奉了圣上的旨意。”
下面有人开始交头接耳。
罗希奭又厉声道:“李适之原为诸位的上官,你们或参与了他的密谋,或知道他的一些事儿,今日须一一说个明白。若有人隐瞒不说,即为抗旨,这些刑具就因之而设。好了,这里血腥味太浓,诸位请复归大厅。你们须好好想一想,我自会一一与诸位叙话。”
众人似避瘟神般逃出刑房,他们入了大厅,竟有一小半人瘫在当地。罗希奭乐见此景,就入另一侧房,开始一一审讯。他问话的秩序为:你是否参与李适之的密谋?你是否知道李适之的图谋?李适之有何不轨的言行?
大凡人遇到此等处境,往往急于撇清自己,却对别人没有怜悯之心。兵部答话之人不敢承认自己与李适之有图谋之举,一大半人多说李适之平时即有不轨言行。这帮人的证言合在一起,李适之分明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阴谋之人。
罗希奭大为满意,令他们在各自伏辩上画押。此后罗希奭再仿此例,努力扩大李适之三人的熟识范围,并一一招来询问。其间遇到一些强项之人,罗希奭少不了拿诸种刑具向其身上招呼。数日之间,罗希奭拘来询问之人已有数百人之多。一时间,与李适之等三人相熟之人人人自危。
东宫之中,三十七岁的太子李亨密切地关注此事态,接连两夜,他竟然不曾闭上一眼。
李隆基推长立储,李亨由此大捡便宜被立为太子。此时武惠妃已逝,李隆基新宠杨玉环,然杨玉环并无儿女,且少有野心,李亨的位置看似较为稳固。
李亨尚在母腹的时候,李隆基为避姑姑太平公主的中伤,差一点将李亨杀死于母腹之中。待李亨出生及至慢慢长大,其母早被李隆基遗忘,且二哥李瑛早早被定为太子,则李亨实难引起外人注意,由此他也学会了应以默默无闻来保全自己。
李亨突然间成为太子,其兴奋之余,又想起前太子李瑛的遭际:李瑛为太子二十余年,其间小心谨慎,不过多与二位弟弟说了一些话,由此遭遇横祸,被废后又被赐死。他举目四观:父皇心思难测,后宫又无可以倚仗之人,那权倾天下的李右相当初支持寿王为太子,自己实为孑然一身,无依无靠,除了加倍小心谨慎以外,李亨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些什么。
李适之等三人骤然被捕入狱,吉温与罗希奭又在城中搜索甚急。李亨与此三人颇有渊源,皇甫惟明为李亨之友,韦坚又是太子妃之兄,李亨从一开始就觉得此事来势汹汹,其矛头似乎对着自己,且在事情背后隐隐看到李林甫的影子。
李亨有此思虑,却又无人可说,心中暗暗焦急。由此心火渐旺,竟然夜不能寐。李亨后来终于明白,不管外事纷纭,自己的太子之位是否存续,唯在父皇的一念之间。他想通了此点,于是决定入兴庆宫请见父皇。
李亨此前多在东宫读书,并不涉足政事,不过在朝会时能与李隆基见上一面。现在李隆基废朝,他又在宫中自得其乐,则父子相见的机会实在太少。李亨今日主动请见,肯定有非常之事,李隆基遂准其入见。
李亨见礼后,就躬身立在李隆基面前,禀道:“父皇,儿臣觉得韦氏不贤,就想将她贬退,不知能得父皇恩准否?”
李隆基有些奇怪,问道:“朕听说韦氏自入东宫后还算贤惠,她出身于名门,应该会恪守妇道的,又如何不贤了?”
“儿臣以为韦氏一门素爱生事,其家族枝蔓甚繁,由此良莠不齐,儿臣因此忧心。”
“呵呵,太子有些多虑了。昔中宗皇帝之韦庶人最爱生事,却与太子妃韦氏毫无干系。哦,莫非因韦坚被执入狱,你由此忧心吗?”
“父皇圣目如炽,儿臣正是因此忧心。”
“唉,你有些多虑了。韦坚虽为太子妃之兄,他犯的事儿又非太子妃指使,你何必多心呢?且朝廷正在审理之中,韦坚有无罪过,终归要有凭证。”
李亨躬身拜道:“父皇,所谓瓜田李下,难以释疑。儿臣向为胆怯之人,深恐招惹麻烦。故切请贬斥韦氏,还请父皇为儿臣另择良人为盼。”
李隆基叹道:“你为储君,终有一日会即位,若如此心怯多虑,将来如何杀伐决断呢?韦氏虽家族枝蔓甚繁,她本身并无过错,若一旦弃之,朕于心不忍啊。”
李亨又跪倒叩首道:“父皇春秋鼎盛,可延千秋功业,此为玄元皇帝诏示,儿臣坚信不疑。儿臣能居太子之位,实属圣眷甚隆,请父皇今后万万不可再出此语。至于韦氏之事,儿臣心意已决,乞父皇垂怜。”
李隆基无奈地摇摇头,说道:“起来吧。韦氏的事儿,你自己瞧着办吧。念她终无过错,你若非要将她逐出东宫,须厚赠财货。”
李亨涕泣道:“父皇仁慈之心,实昭如日月,儿臣定将父皇的仁意,转述韦氏。”
李亨辞出之后,犹感到后背冷汗涔涔,然其心中却舒畅无比:将韦氏逐出东宫,就洗脱了与韦坚等人的干系,则眼前的大祸说什么也牵扯不到自己的身上。
因为,李亨已然明白父皇的真实态度。
经过十余天昼夜审讯,吉温与罗希奭终于将案结清。李林甫翻动案卷和所附伏辩,满意地说道:“旬日之间将此大案结清,堪称神速。好呀,我这就入宫向圣上禀报。”
李林甫入宫见到李隆基,即将所有案卷及伏辩奉上,李隆基看到案卷甚厚,惊讶地问道:“不过三个人的事儿,怎能有如此多的案卷?”
李林甫躬身禀道:“臣也是看了这些案卷,方悟陛下当初圣目如炬!臣当时以为,他们三人不过说些闲话,则稍加核实即可。不料案子愈加深入,愈发现此案非同小可。陛下所言确实,这的确为一桩图谋不轨的大案。” ↑返回顶部↑
罗希奭掌握着火候,知道这帮人观摩了此等场面,至少有小半魂儿不知了踪影,遂开始说正题:“诸位想是一直奇怪,不知为何到了这里。呵呵,我罗希奭不过一个小小的法曹,就是再胆大妄为,说什么也不敢忤逆上官招诸位来此。诸位应该知道了,李适之、皇甫惟明、韦坚因密谋犯上,已被捕入牢中,呵呵,他们与诸位不过一墙之隔罢了。哦,又扯远了,我想说的是,今日将诸位请来,非是希奭大胆,实为奉了圣上的旨意。”
下面有人开始交头接耳。
罗希奭又厉声道:“李适之原为诸位的上官,你们或参与了他的密谋,或知道他的一些事儿,今日须一一说个明白。若有人隐瞒不说,即为抗旨,这些刑具就因之而设。好了,这里血腥味太浓,诸位请复归大厅。你们须好好想一想,我自会一一与诸位叙话。”
众人似避瘟神般逃出刑房,他们入了大厅,竟有一小半人瘫在当地。罗希奭乐见此景,就入另一侧房,开始一一审讯。他问话的秩序为:你是否参与李适之的密谋?你是否知道李适之的图谋?李适之有何不轨的言行?
大凡人遇到此等处境,往往急于撇清自己,却对别人没有怜悯之心。兵部答话之人不敢承认自己与李适之有图谋之举,一大半人多说李适之平时即有不轨言行。这帮人的证言合在一起,李适之分明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阴谋之人。
罗希奭大为满意,令他们在各自伏辩上画押。此后罗希奭再仿此例,努力扩大李适之三人的熟识范围,并一一招来询问。其间遇到一些强项之人,罗希奭少不了拿诸种刑具向其身上招呼。数日之间,罗希奭拘来询问之人已有数百人之多。一时间,与李适之等三人相熟之人人人自危。
东宫之中,三十七岁的太子李亨密切地关注此事态,接连两夜,他竟然不曾闭上一眼。
李隆基推长立储,李亨由此大捡便宜被立为太子。此时武惠妃已逝,李隆基新宠杨玉环,然杨玉环并无儿女,且少有野心,李亨的位置看似较为稳固。
李亨尚在母腹的时候,李隆基为避姑姑太平公主的中伤,差一点将李亨杀死于母腹之中。待李亨出生及至慢慢长大,其母早被李隆基遗忘,且二哥李瑛早早被定为太子,则李亨实难引起外人注意,由此他也学会了应以默默无闻来保全自己。
李亨突然间成为太子,其兴奋之余,又想起前太子李瑛的遭际:李瑛为太子二十余年,其间小心谨慎,不过多与二位弟弟说了一些话,由此遭遇横祸,被废后又被赐死。他举目四观:父皇心思难测,后宫又无可以倚仗之人,那权倾天下的李右相当初支持寿王为太子,自己实为孑然一身,无依无靠,除了加倍小心谨慎以外,李亨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些什么。
李适之等三人骤然被捕入狱,吉温与罗希奭又在城中搜索甚急。李亨与此三人颇有渊源,皇甫惟明为李亨之友,韦坚又是太子妃之兄,李亨从一开始就觉得此事来势汹汹,其矛头似乎对着自己,且在事情背后隐隐看到李林甫的影子。
李亨有此思虑,却又无人可说,心中暗暗焦急。由此心火渐旺,竟然夜不能寐。李亨后来终于明白,不管外事纷纭,自己的太子之位是否存续,唯在父皇的一念之间。他想通了此点,于是决定入兴庆宫请见父皇。
李亨此前多在东宫读书,并不涉足政事,不过在朝会时能与李隆基见上一面。现在李隆基废朝,他又在宫中自得其乐,则父子相见的机会实在太少。李亨今日主动请见,肯定有非常之事,李隆基遂准其入见。
李亨见礼后,就躬身立在李隆基面前,禀道:“父皇,儿臣觉得韦氏不贤,就想将她贬退,不知能得父皇恩准否?”
李隆基有些奇怪,问道:“朕听说韦氏自入东宫后还算贤惠,她出身于名门,应该会恪守妇道的,又如何不贤了?”
“儿臣以为韦氏一门素爱生事,其家族枝蔓甚繁,由此良莠不齐,儿臣因此忧心。”
“呵呵,太子有些多虑了。昔中宗皇帝之韦庶人最爱生事,却与太子妃韦氏毫无干系。哦,莫非因韦坚被执入狱,你由此忧心吗?”
“父皇圣目如炽,儿臣正是因此忧心。”
“唉,你有些多虑了。韦坚虽为太子妃之兄,他犯的事儿又非太子妃指使,你何必多心呢?且朝廷正在审理之中,韦坚有无罪过,终归要有凭证。”
李亨躬身拜道:“父皇,所谓瓜田李下,难以释疑。儿臣向为胆怯之人,深恐招惹麻烦。故切请贬斥韦氏,还请父皇为儿臣另择良人为盼。”
李隆基叹道:“你为储君,终有一日会即位,若如此心怯多虑,将来如何杀伐决断呢?韦氏虽家族枝蔓甚繁,她本身并无过错,若一旦弃之,朕于心不忍啊。”
李亨又跪倒叩首道:“父皇春秋鼎盛,可延千秋功业,此为玄元皇帝诏示,儿臣坚信不疑。儿臣能居太子之位,实属圣眷甚隆,请父皇今后万万不可再出此语。至于韦氏之事,儿臣心意已决,乞父皇垂怜。”
李隆基无奈地摇摇头,说道:“起来吧。韦氏的事儿,你自己瞧着办吧。念她终无过错,你若非要将她逐出东宫,须厚赠财货。”
李亨涕泣道:“父皇仁慈之心,实昭如日月,儿臣定将父皇的仁意,转述韦氏。”
李亨辞出之后,犹感到后背冷汗涔涔,然其心中却舒畅无比:将韦氏逐出东宫,就洗脱了与韦坚等人的干系,则眼前的大祸说什么也牵扯不到自己的身上。
因为,李亨已然明白父皇的真实态度。
经过十余天昼夜审讯,吉温与罗希奭终于将案结清。李林甫翻动案卷和所附伏辩,满意地说道:“旬日之间将此大案结清,堪称神速。好呀,我这就入宫向圣上禀报。”
李林甫入宫见到李隆基,即将所有案卷及伏辩奉上,李隆基看到案卷甚厚,惊讶地问道:“不过三个人的事儿,怎能有如此多的案卷?”
李林甫躬身禀道:“臣也是看了这些案卷,方悟陛下当初圣目如炬!臣当时以为,他们三人不过说些闲话,则稍加核实即可。不料案子愈加深入,愈发现此案非同小可。陛下所言确实,这的确为一桩图谋不轨的大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