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节(2 / 4)
陶知青又要出门花钱了,这回陈阿婆没有再见外,而是嘱托陶湘裁一些红纸、打上二两最便宜的烧酒回来。
北地过年素来有贴红联祭祀等习俗,今年陈阿婆脚受了伤,本都打算用旧时的凑合凑合,不想乘了陶湘这股春风。
陈阿婆的请求对于陶湘来说简单至极,她还捏了捏果果的脸颊,笑着说道:“成,我再带几包鞭炮回来吧,给果果丢着玩……”
果然果果一听,看着陶湘的眼眸一亮,再安静乖巧的孩子,也渴望玩耍。
陶湘裹了毛料大袄,提着一只带盖的空背篓出了门,她还要去跟赶牛车的老汉商量一声,看看送去县城里要多少钱。
然而才刚出了院门口,陶湘就被候在墙角根儿上的顾老叫住了。
这天实在是冷得很,对方将手揣在袖筒里,嘴里冒出阵阵白气,面上的表情显得十分为难。
陶湘还以为是顾同志出了什么事,要顾老来找她帮忙,急忙连连追问。
细问下,顾老这才不好意思地开了口,原来他是想托陶湘带东西,卫生所里的药水玻璃瓶。
“这天太冷了,夜里没个暖和的,还真受不住……”顾老手里攒着几张碎钱,希望陶湘能帮他捎几个药水瓶,好晚上灌热水塞被窝里。
他也是听陶湘在西厢里跟陈阿婆说要去县城,这才腆着脸皮来求帮忙,以往他们外祖孙俩硬熬也能扛过去,但眼下外孙受了伤,低烧阵阵,自然不能再同往日比。
“行。”又不是多大不了的东西,陶湘一口就答应了。
她还想问问顾同志的病况,但想了想还是作罢。
作者有话要说: 跟赵家签的红宝书欠条之后才会有大用啦,现在小场合用不到哒
第三十七章
临近年关, 县城里年味渐浓,街道上开始张灯结彩,弥漫出过年的喜庆气氛。
天空中下落的雪花有些变大, 被风吹着“呼啦”刮人脸上,沁凉到了心底。
陶湘竖起毛领, 向送自己来的老汉挥了挥手,拎起箩筐往隶属文工团的大剧院里走, 上回女团长就是让陶湘考虑好了来这边找她。
赶牛车的老汉笑眯眯地斜靠在自己木框车架上原地等待着, 顺便抽搭起自制的土烟。
陶湘许诺一包大前门香烟,让他特意赶了这一趟。
供销社里一盒大前门就要两角钱, 还得搭上一张农村里罕见的香烟票,无论哪样都是屯里的老烟民消费不起的。
正好陶湘那里有许多的烟票花不出去,也不缺钱,这样一来,正好一拍即合, 双方都满意。
不过这对于老汉来说实在是占了大便宜,陶湘也不是默默吃亏的主, 平时别人坐车才两分钱, 她不可能为了包这趟车付出这么奢侈的代价,两人商量好, 以后要是陶湘再坐车,前头十来趟就不用再给钱。
其实更主要的,还是陶湘说了要来县城找文工团团长商量事情,看陶知青连县里团长都认识, 老汉不是木讷没成算的主,也高看一眼,自然有心交好。
拎着箩筐的陶湘走进大剧院的时候,男女团员们还在空旷的台下排练着。
越到过年,就越是他们“业务”最繁忙的时刻,各地都在准备借调文工团过去表演,往往一个正月里要走遍各县镇,有时还要出省去外地。
正当陶湘琢磨着该找谁打听女团长所在时,忽然从排练的人里走出来一个盘着发揪的年轻女孩上前来阻止她继续往前走:“你是谁啊?这里是我们排舞的地方,现在不允许外人进入!”
对方表情严肃,像是把陶湘当成了不懂事误入的乡下女人。
此时陶湘穿着一件褐赭色的毛料袄,脸埋在厚实的领子中只露出半双眼睛看路,手里还拎了个碍事的竹筐。
大剧院里光线昏暗,她粗看起来不起眼极了,确实有那么一点乡巴佬的意思。 ↑返回顶部↑
北地过年素来有贴红联祭祀等习俗,今年陈阿婆脚受了伤,本都打算用旧时的凑合凑合,不想乘了陶湘这股春风。
陈阿婆的请求对于陶湘来说简单至极,她还捏了捏果果的脸颊,笑着说道:“成,我再带几包鞭炮回来吧,给果果丢着玩……”
果然果果一听,看着陶湘的眼眸一亮,再安静乖巧的孩子,也渴望玩耍。
陶湘裹了毛料大袄,提着一只带盖的空背篓出了门,她还要去跟赶牛车的老汉商量一声,看看送去县城里要多少钱。
然而才刚出了院门口,陶湘就被候在墙角根儿上的顾老叫住了。
这天实在是冷得很,对方将手揣在袖筒里,嘴里冒出阵阵白气,面上的表情显得十分为难。
陶湘还以为是顾同志出了什么事,要顾老来找她帮忙,急忙连连追问。
细问下,顾老这才不好意思地开了口,原来他是想托陶湘带东西,卫生所里的药水玻璃瓶。
“这天太冷了,夜里没个暖和的,还真受不住……”顾老手里攒着几张碎钱,希望陶湘能帮他捎几个药水瓶,好晚上灌热水塞被窝里。
他也是听陶湘在西厢里跟陈阿婆说要去县城,这才腆着脸皮来求帮忙,以往他们外祖孙俩硬熬也能扛过去,但眼下外孙受了伤,低烧阵阵,自然不能再同往日比。
“行。”又不是多大不了的东西,陶湘一口就答应了。
她还想问问顾同志的病况,但想了想还是作罢。
作者有话要说: 跟赵家签的红宝书欠条之后才会有大用啦,现在小场合用不到哒
第三十七章
临近年关, 县城里年味渐浓,街道上开始张灯结彩,弥漫出过年的喜庆气氛。
天空中下落的雪花有些变大, 被风吹着“呼啦”刮人脸上,沁凉到了心底。
陶湘竖起毛领, 向送自己来的老汉挥了挥手,拎起箩筐往隶属文工团的大剧院里走, 上回女团长就是让陶湘考虑好了来这边找她。
赶牛车的老汉笑眯眯地斜靠在自己木框车架上原地等待着, 顺便抽搭起自制的土烟。
陶湘许诺一包大前门香烟,让他特意赶了这一趟。
供销社里一盒大前门就要两角钱, 还得搭上一张农村里罕见的香烟票,无论哪样都是屯里的老烟民消费不起的。
正好陶湘那里有许多的烟票花不出去,也不缺钱,这样一来,正好一拍即合, 双方都满意。
不过这对于老汉来说实在是占了大便宜,陶湘也不是默默吃亏的主, 平时别人坐车才两分钱, 她不可能为了包这趟车付出这么奢侈的代价,两人商量好, 以后要是陶湘再坐车,前头十来趟就不用再给钱。
其实更主要的,还是陶湘说了要来县城找文工团团长商量事情,看陶知青连县里团长都认识, 老汉不是木讷没成算的主,也高看一眼,自然有心交好。
拎着箩筐的陶湘走进大剧院的时候,男女团员们还在空旷的台下排练着。
越到过年,就越是他们“业务”最繁忙的时刻,各地都在准备借调文工团过去表演,往往一个正月里要走遍各县镇,有时还要出省去外地。
正当陶湘琢磨着该找谁打听女团长所在时,忽然从排练的人里走出来一个盘着发揪的年轻女孩上前来阻止她继续往前走:“你是谁啊?这里是我们排舞的地方,现在不允许外人进入!”
对方表情严肃,像是把陶湘当成了不懂事误入的乡下女人。
此时陶湘穿着一件褐赭色的毛料袄,脸埋在厚实的领子中只露出半双眼睛看路,手里还拎了个碍事的竹筐。
大剧院里光线昏暗,她粗看起来不起眼极了,确实有那么一点乡巴佬的意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