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2 / 4)
然而,也正是从那时候起,假戏与真情在萧君默心中发生的撕扯便一刻也无法停止了,而越来越强烈的不安和愧疚之情更是日夜啃噬着他的内心。随着后来真相的揭开,楚离桑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破,一家人天各一方,而后楚英娘又命丧甘棠驿,辩才和楚离桑相继被囚禁宫中,萧君默便再也无法承受良心的折磨,不得不放弃一切、铤而走险……
尽管成功救出他们父女极大地消解了心中的负罪感,可紧随而来的逃亡生涯却让萧君默陷入了更深的不安之中——身为一个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逃犯,他要拿什么来保护楚离桑,更遑论给她一个平静而幸福的未来。
所以,此时此刻,当辩才蓦然提出要把楚离桑托付给他时,萧君默唯一的反应只能是逃避。说白了,一个自顾尚且不暇又身负血海深仇的人,怎么可能坦然接受这种托付?又有什么勇气拿楚离桑的一生幸福来当赌注?
现在的萧君默,深知自己是一个没有资格付出情感,更没有资格接受情感的人。
黑暗中,萧君默慢慢闭上了眼睛。
他知道,今夜注定无眠。
第二章 士族
李世民连续两天彻夜无眠。
第一晚是因辩才逃脱而震怒,整夜守在两仪殿中等候消息。第二晚,李世民冷静了下来,把迄今为止获知的有关《兰亭序》的秘密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发现自己忽略了一个重大的追查方向:士族。
既然辩才说天刑盟是王羲之等世家大族在兰亭会上成立的,那么从这些士族后人的身上查起,不就能挖出天刑盟了吗?然而,李世民转念一想,便又有些沮丧。兰亭会是东晋永和九年举行的,迄今已近三百年,这些士族早已开枝散叶,每一姓的后人都足有成千上万,如何确知哪些后人才是天刑盟成员?
李世民唯一知道的,就是智永侄孙王弘义继承了冥藏舵。此前他已命有司彻查此人,可查到的线索却少得可怜:王弘义生于隋文帝开皇年间,是越州人,但早在隋炀帝大业初年便离开了越州,不知所踪;此后又值隋末战乱,其具体行踪更是无从查考,故而从各级官府的户籍档案中根本找不到他的半点踪迹。
连有名有姓的王弘义尚且如此,其他的天刑盟成员更不必说。为此,李世民辗转反侧、苦思冥想,在床上折腾了大半宿,始终没有良策。直到天色微明,他感到头昏脑涨又腰酸背痛,气得翻身坐起,正准备叫赵德全端一盆冷水进来醒醒脑,一道灵光却在此时不期而至地闪现在他的脑中。
“德全!”李世民一声大喊,“传房玄龄、长孙无忌、岑文本即刻入宫!”
全面打压江左士族?!
两仪殿内,三省长官房玄龄、长孙无忌、岑文本乍一听皇帝表明这个意图,登时一脸惊愕、面面相觑。
“敢问陛下,”房玄龄率先发言,“您为何忽然有这个想法?”
“忽然吗?”李世民淡淡道,“朕十年前就已经让高士廉和岑文本他们修订过《氏族志》了,目的就是甄别士庶、褒忠贬奸,当时便已贬黜了一大批旧士族,你忘了吗?”
所谓氏族,就是士族,即指“官有世胄,谱有世官”的世家大族。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受曹魏九品中正制影响,家世门第成为定品的主要条件,所以数百年间,国家政权都由一些世家大族把持,选拔官员也以郡望门第为标准,这在当时称为“尚姓”,也就是以姓氏门第为尊。豪门士族为了维护血统的纯正,严禁与寒门庶族通婚。到了隋末唐初,随着朝代更迭和历史变迁,旧士族的势力已经大为削弱,一批建立功勋的庶族崛起,然而“尚姓”的积习却不易消除——很多在李唐朝廷中身居高位的庶族,仍然争先恐后与旧士族联姻通婚,而旧士族则表现得相当傲慢,不仅索要巨额聘礼,有时还会出尔反尔,似乎仍然看不起李唐朝廷的新贵。
对此,李世民极为不满,对群臣发出了“卿等不贵我官爵耶?”的质问,遂于贞观六年,以“轻重失宜,理须改革”为由,命时任吏部尚书高士廉、中书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韦挺等人“刊正姓氏”,重新排列天下各姓氏的等级,摒弃过去的“尚姓”积习,改为“尚官”原则,即以当下的官爵大小作为等级高下的唯一标准。为此李世民对高士廉等人一再重申:“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做等级。”经过数年反复修订,一部全新的《氏族志》于贞观十二年颁行天下,共收二百九十三姓,分为九等,一等为皇族,二等为外戚,余皆以官爵大小类推,而一批旧士族则理所当然地遭到了黜落,被排在了后面。
房玄龄想起了这桩往事,却仍然没弄明白李世民旧事重提的目的,只好硬着头皮问道:“陛下,既然天下各姓皆已重新排定,如今朝野皆以当朝衣冠为尊,何故还要打压当年的江左士族呢?”
“问得好!”李世民朗声道,“朕今日一大早便召诸位入宫,就是要告诉你们一个天大的秘密,待朕说完,你们心中便自有答案了。”
听皇帝这么一说,房玄龄等三人顿时好奇心大起,都睁大眼睛看着他。
“诸位可知,当年王羲之在兰亭会上干了一件什么事情?”李世民卖了个关子。
三人交换了一下目光。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早已从李世民这里得知了一些《兰亭序》的秘密,所以并未很诧异,只是不知道李世民此刻要说什么。岑文本则自始至终均未参与此事,自然一无所知,便答道:“回陛下,据臣所知,兰亭会是一代书圣王羲之主持的一次文人雅集,陛下最推崇的千古名作《兰亭序》,便是王羲之在此会上以蚕茧纸、鼠须笔挥毫而成。此乃天下共知之事,臣实不知陛下此问何意。”
“嗯,朕原本也跟你一样,以为兰亭会只是王羲之召集一帮文人雅士喝喝酒、作作诗而已,可是,朕被骗了,你们也被骗了,数百年来,全天下之人都被骗了!”李世民道,“事实上,王羲之就是在这次兰亭会上,成立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秘密组织——天刑盟。”
此言一出,尽管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已经略有所知,还是感到了惊诧,而岑文本更是瞠目结舌,完全反应不过来。
接着,李世民便把辩才告诉他的有关天刑盟的一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在场三人。
“现在,想必诸位已经明白朕的心思了吧?”
三人暗自揣摩皇帝的意图,心下已然明白,皇帝显然是准备出台一些强力举措打压旧士族,迫使隐藏在江湖中的那些天刑盟分舵现身。但房玄龄和岑文本都没有开口,因为揣摩圣意终究有些敏感,所以他们打定了主意,只等皇帝下旨,他们执行便是。只有长孙无忌多了一层外戚的关系,这种时候由他接话最合适,便道:“敢问陛下,欲对哪一些士族采取行动?” ↑返回顶部↑
尽管成功救出他们父女极大地消解了心中的负罪感,可紧随而来的逃亡生涯却让萧君默陷入了更深的不安之中——身为一个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逃犯,他要拿什么来保护楚离桑,更遑论给她一个平静而幸福的未来。
所以,此时此刻,当辩才蓦然提出要把楚离桑托付给他时,萧君默唯一的反应只能是逃避。说白了,一个自顾尚且不暇又身负血海深仇的人,怎么可能坦然接受这种托付?又有什么勇气拿楚离桑的一生幸福来当赌注?
现在的萧君默,深知自己是一个没有资格付出情感,更没有资格接受情感的人。
黑暗中,萧君默慢慢闭上了眼睛。
他知道,今夜注定无眠。
第二章 士族
李世民连续两天彻夜无眠。
第一晚是因辩才逃脱而震怒,整夜守在两仪殿中等候消息。第二晚,李世民冷静了下来,把迄今为止获知的有关《兰亭序》的秘密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发现自己忽略了一个重大的追查方向:士族。
既然辩才说天刑盟是王羲之等世家大族在兰亭会上成立的,那么从这些士族后人的身上查起,不就能挖出天刑盟了吗?然而,李世民转念一想,便又有些沮丧。兰亭会是东晋永和九年举行的,迄今已近三百年,这些士族早已开枝散叶,每一姓的后人都足有成千上万,如何确知哪些后人才是天刑盟成员?
李世民唯一知道的,就是智永侄孙王弘义继承了冥藏舵。此前他已命有司彻查此人,可查到的线索却少得可怜:王弘义生于隋文帝开皇年间,是越州人,但早在隋炀帝大业初年便离开了越州,不知所踪;此后又值隋末战乱,其具体行踪更是无从查考,故而从各级官府的户籍档案中根本找不到他的半点踪迹。
连有名有姓的王弘义尚且如此,其他的天刑盟成员更不必说。为此,李世民辗转反侧、苦思冥想,在床上折腾了大半宿,始终没有良策。直到天色微明,他感到头昏脑涨又腰酸背痛,气得翻身坐起,正准备叫赵德全端一盆冷水进来醒醒脑,一道灵光却在此时不期而至地闪现在他的脑中。
“德全!”李世民一声大喊,“传房玄龄、长孙无忌、岑文本即刻入宫!”
全面打压江左士族?!
两仪殿内,三省长官房玄龄、长孙无忌、岑文本乍一听皇帝表明这个意图,登时一脸惊愕、面面相觑。
“敢问陛下,”房玄龄率先发言,“您为何忽然有这个想法?”
“忽然吗?”李世民淡淡道,“朕十年前就已经让高士廉和岑文本他们修订过《氏族志》了,目的就是甄别士庶、褒忠贬奸,当时便已贬黜了一大批旧士族,你忘了吗?”
所谓氏族,就是士族,即指“官有世胄,谱有世官”的世家大族。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受曹魏九品中正制影响,家世门第成为定品的主要条件,所以数百年间,国家政权都由一些世家大族把持,选拔官员也以郡望门第为标准,这在当时称为“尚姓”,也就是以姓氏门第为尊。豪门士族为了维护血统的纯正,严禁与寒门庶族通婚。到了隋末唐初,随着朝代更迭和历史变迁,旧士族的势力已经大为削弱,一批建立功勋的庶族崛起,然而“尚姓”的积习却不易消除——很多在李唐朝廷中身居高位的庶族,仍然争先恐后与旧士族联姻通婚,而旧士族则表现得相当傲慢,不仅索要巨额聘礼,有时还会出尔反尔,似乎仍然看不起李唐朝廷的新贵。
对此,李世民极为不满,对群臣发出了“卿等不贵我官爵耶?”的质问,遂于贞观六年,以“轻重失宜,理须改革”为由,命时任吏部尚书高士廉、中书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韦挺等人“刊正姓氏”,重新排列天下各姓氏的等级,摒弃过去的“尚姓”积习,改为“尚官”原则,即以当下的官爵大小作为等级高下的唯一标准。为此李世民对高士廉等人一再重申:“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做等级。”经过数年反复修订,一部全新的《氏族志》于贞观十二年颁行天下,共收二百九十三姓,分为九等,一等为皇族,二等为外戚,余皆以官爵大小类推,而一批旧士族则理所当然地遭到了黜落,被排在了后面。
房玄龄想起了这桩往事,却仍然没弄明白李世民旧事重提的目的,只好硬着头皮问道:“陛下,既然天下各姓皆已重新排定,如今朝野皆以当朝衣冠为尊,何故还要打压当年的江左士族呢?”
“问得好!”李世民朗声道,“朕今日一大早便召诸位入宫,就是要告诉你们一个天大的秘密,待朕说完,你们心中便自有答案了。”
听皇帝这么一说,房玄龄等三人顿时好奇心大起,都睁大眼睛看着他。
“诸位可知,当年王羲之在兰亭会上干了一件什么事情?”李世民卖了个关子。
三人交换了一下目光。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早已从李世民这里得知了一些《兰亭序》的秘密,所以并未很诧异,只是不知道李世民此刻要说什么。岑文本则自始至终均未参与此事,自然一无所知,便答道:“回陛下,据臣所知,兰亭会是一代书圣王羲之主持的一次文人雅集,陛下最推崇的千古名作《兰亭序》,便是王羲之在此会上以蚕茧纸、鼠须笔挥毫而成。此乃天下共知之事,臣实不知陛下此问何意。”
“嗯,朕原本也跟你一样,以为兰亭会只是王羲之召集一帮文人雅士喝喝酒、作作诗而已,可是,朕被骗了,你们也被骗了,数百年来,全天下之人都被骗了!”李世民道,“事实上,王羲之就是在这次兰亭会上,成立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秘密组织——天刑盟。”
此言一出,尽管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已经略有所知,还是感到了惊诧,而岑文本更是瞠目结舌,完全反应不过来。
接着,李世民便把辩才告诉他的有关天刑盟的一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在场三人。
“现在,想必诸位已经明白朕的心思了吧?”
三人暗自揣摩皇帝的意图,心下已然明白,皇帝显然是准备出台一些强力举措打压旧士族,迫使隐藏在江湖中的那些天刑盟分舵现身。但房玄龄和岑文本都没有开口,因为揣摩圣意终究有些敏感,所以他们打定了主意,只等皇帝下旨,他们执行便是。只有长孙无忌多了一层外戚的关系,这种时候由他接话最合适,便道:“敢问陛下,欲对哪一些士族采取行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