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不列颠战役 第一百零五章:正在改变(1 / 2)
“如果您的政府还在等待,那么将错过最好的机会。按照我国军事学者的估计,欧洲的不列颠战场贵国只需二十五万部队就能够完全占领英伦三岛,您的元首在欧洲西线布置二百万的军队,谨慎的态度令人感到钦佩。当然,那些军队真的有必要安置在欧洲西线么?”
大川福康满脸的恭敬,他的腰甚至没有直过,在隆美尔的面前长久地保持弯腰九十度的姿态。
隆美尔是北非战场轴心国部队的总司令,在这位将军的直接领导下,阻止了盟军击垮意大利军队的溃势,战事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自三个师的德意志陆军踏上非洲的土地,还没搞清楚状况的隆美尔一头撞上从前线溃败下来的十二万意大利军人。起初,这名刚刚踩在沙子土地上的将军有些错愕,他看见那些意大利军官脸上的颓废深感忧虑。
意大利的军事装备并不比德意志落后多少,只是在空军方面比较空虚。隆美尔没有明白十五万的意大利军队怎么会被盟军的两个师在后面踢屁股没命地溃逃?当得知盟军只距离港口不足二十里时,他只有硬着头皮带着麾下的三个师前往阻击,没想一接战之下竟是很快击溃了气势汹汹追赶而来的盟军,这总算让他松了一口气,没有在刚刚踏上非洲的土地马上被驱赶下海。
接下来,隆美尔利用短暂的半个月时间整编了不断溃退下来超过的十二万意大利军人,索性的是意大利军队在后方还有充足的军备,不然还真不知道局面该怎么控制。
他取得国内的同意后,以三个德意志师为主力,配合刚刚整编的三个意大利师展开了反击。这次军事行动意在将盟军驱离重要的兵力运输港,恢复区域性的补给线。
战事的发展很大一部分出乎隆美尔的预料,原本以为会是一场苦战的料想被一场又一场轻易的胜利取代。在意大利军人面前表现得极为英勇的盟军,他们在德意志军人攻击下显得是那么地脆弱。所发生的事情让许多德意志将领难以理解,他们只能讪讪地笑说:“我们是他们的克星,而他们却是意大利人的克星。”
只是短暂的三个月,隆美尔以狂风暴雨的姿态几乎完胜非洲战场的盟军,在他指挥下的意大利军人发生极大的转变,难以想象这些原本被评价得一文不值的意大利士兵在隆美尔的直接指挥下怎么会变得那么地英勇善战。或许?这只能归咎于意大利军官的问题,并不是士兵畏战怕死?
鉴于欧洲大陆战场的顺利,德意志第三帝国在准备不列颠战役的同时也加大了对非洲战场的支援,拥有后续支援的隆美尔再次发挥出高超的指挥能力。
隆美尔命令第5装甲师指挥官施特莱彻将军率该师先头部队从锡尔特出发,沿海岸线向东进行探察。施特莱彻轻而易举地向东推进了880多公里。
此前,隆美尔的进军只不过是改善自己的防御姿态,但轻易的成功和英军的过分谨慎使他改变了想法,他开始准备做非洲的征服者了。
他在写给柏林的信中宣称:他的第一个目标是夺回利比亚东部地区昔兰尼加,第二个目标是埃及和苏伊士运河。他不顾来自德意双方最高当局的反对和自己的兵力极为有限的客观事实,断然向英军发起进攻。3月31日,隆美尔攻陷了利比亚北部重要港口卜雷加,4月2日占领了利比亚北部重要城市阿杰达比亚。
原来认为德意方面不会发动大规模进攻的韦维尔慌忙下令英军全线撤退,以免剩余的部队遭到歼灭性打击。
4月3日,英军放弃了昔兰尼加首府班加西,并在撤退时炸毁了所缴获的4000吨意大利炸药,使该城陷入一片火海。
4月4日,隆美尔的部队分路继续前进。此时,澳大利亚第9师正撤向滨海的德尔纳,英第二装甲师还滞留在迈基利和姆苏斯之间的地域。隆美尔令第5装甲师加速挺进迈基利,而较小的一部兵力前往姆苏斯,分别实施平行追击。他又派第8机枪营攻占德尔纳,切断迈基利和姆苏斯之间的道路,封锁巴尔比亚大道。
4月8日,迈基利被施特莱彻的5装甲师攻克,英第二装甲师和印度第3装甲旅被全歼,包括师长、旅长在内的3000英军被俘。同日,第8机枪营等部也攻克了德尔纳,英军司令尼姆及前任奥康纳等英军高级指挥官成了阶下囚。至此,隆美尔在不到两个月内就扭转了北非战局,占领了除托卜鲁克外的整个昔兰尼加地区,在沙漠上扬起了隆美尔式的旋风。
攻占迈基利后,隆美尔就命令部队:不许休息,不得打扫战场,全速向托卜鲁克要塞挺进。托卜鲁克是昔兰尼加最具战略意义的港湾,对隆美尔来说,占领托卜鲁克,就获得了良好的补给基地。对英国人来说,若丢掉托卜鲁克,就很难挡住隆美尔乘胜攻入埃及了。
托卜鲁克要塞不愧被英国人称呼为“敌人的肉中刺”,该要塞的防御工事是意军构筑的,十分坚固。驻守在这里的英军共计6个步兵旅,4个炮兵团、2个反坦克团,共36000人。
在所有军事观察员以为隆美尔很难拿下托卜鲁克要塞打开通往埃及的大门时,不得不说上帝保佑隆美尔,他的元首鉴于进攻不列颠的战备已经充足,从地中海向隆美尔输送了两百辆实验型的黑豹坦克以及相关的实验型轰炸机。
有了强大的装甲力量和航空部队,对于隆美尔来说并非只是如虎添翼那么简单。这位已经渐渐有“沙漠之狐”美称的将军,他再一次表现出其不输于名将潜质的部署和调配能力,利用强悍的轰炸机制和灵活的装甲部队撞开了通往埃及的大门。
控制苏伊士运河对于德意志第三帝国以及相关轴心国来说可谓意义重大,甚至说可以左右整个战争的胜败都不为过。
在意大利海军和德意志的海岸巨炮威胁下,盟国特别是英国尝试几次硬性突破遭到惨重损失,由于先前损失太多惨重盟军也无法快速地组织起兵力从陆地上夺回。英国失去了“输血管”,他们称之为“女王皇冠上的珍珠”的印度,这个支撑英国各方各面命脉的亚洲殖民地,它难以快速地向本土输血了。
“女王皇冠上的珍珠”,这里的资源短时间内无法经由苏伊士运河通过,他们只能选择从凶险的博望角等航线前往欧洲,然而等待他们的将士恶劣的天气。
非洲战场的战事与不列颠之战是息息相关而不是单纯的一个局部,不管是从实际上还是政治意义上。也正是看到德意志第三帝国控制了苏伊士运河,让盟国特别是英国难以从这条运输,对印度支那垂涎已久的日本再也无法忍住诱惑行动了。
鉴于在柏林的大岛浩一直无法与德意志的元首取得联系,日本当局思量良久后打算以局部指挥官做为打开局面的契机。
远在柏林的大岛浩频频寻找有着良好交情的将领,旁敲侧击德意志第三帝国对于日本向南亚特别是印度支那进军的态度。他十分想知道德意志的将领们对日本的感官,从而判断到底有没有结盟的可能性。而透露日本有向南亚进军的消息无疑是一块很好的敲门砖,如果德意志的将领们表现出惊讶且抗拒的姿态,那么说明日本再无与德意志第三帝国结盟的可能性。
其实包括大岛浩在内的很多日本人很难理解一点,他们不明白德意志的元首在思考什么,在如此的世界局面下,德意志第三帝国必然需要在东方有一名盟友。这不但是分担苏维埃加盟共和国的压力,还是对现今盟国最强有力的打击,毕竟欧洲列强在亚洲基本都有殖民地,让东方的一个国家加入轴心国进攻列强在亚洲的殖民地将极度削弱盟友的持久战能力。
现在,大川福康没有得到隆美尔的答案不得不追问:“难道我们不是友好的国家吗?我们进攻南亚可以减弱贵国的压力。在占领南亚后,我们还将与驻扎在印度尼西亚的贵国军队一起负担起太平洋方面的海上压力。这对于我们双方来说都是极好的结果。”
隆美尔笑得很矜持,事实上他也倾向于与日本进行结盟,毕竟亚洲方面日本的军事实力无法忽视,除了日本很难找出一个可以协同德意志共同威胁苏维埃加盟共和国的国家。他甚至还觉得,再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在亚洲拥有强大海军的日本将是德意志用来胁迫美国的最佳盟友。会有以上的想法并不是出自于凭空的想象,对世界局势有所了解的任何一个人都知道美国不会沉默太久了,这个国家已经赚足战争灾难财,适当的时机到来时将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出来收获最后的果实。 ↑返回顶部↑
大川福康满脸的恭敬,他的腰甚至没有直过,在隆美尔的面前长久地保持弯腰九十度的姿态。
隆美尔是北非战场轴心国部队的总司令,在这位将军的直接领导下,阻止了盟军击垮意大利军队的溃势,战事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自三个师的德意志陆军踏上非洲的土地,还没搞清楚状况的隆美尔一头撞上从前线溃败下来的十二万意大利军人。起初,这名刚刚踩在沙子土地上的将军有些错愕,他看见那些意大利军官脸上的颓废深感忧虑。
意大利的军事装备并不比德意志落后多少,只是在空军方面比较空虚。隆美尔没有明白十五万的意大利军队怎么会被盟军的两个师在后面踢屁股没命地溃逃?当得知盟军只距离港口不足二十里时,他只有硬着头皮带着麾下的三个师前往阻击,没想一接战之下竟是很快击溃了气势汹汹追赶而来的盟军,这总算让他松了一口气,没有在刚刚踏上非洲的土地马上被驱赶下海。
接下来,隆美尔利用短暂的半个月时间整编了不断溃退下来超过的十二万意大利军人,索性的是意大利军队在后方还有充足的军备,不然还真不知道局面该怎么控制。
他取得国内的同意后,以三个德意志师为主力,配合刚刚整编的三个意大利师展开了反击。这次军事行动意在将盟军驱离重要的兵力运输港,恢复区域性的补给线。
战事的发展很大一部分出乎隆美尔的预料,原本以为会是一场苦战的料想被一场又一场轻易的胜利取代。在意大利军人面前表现得极为英勇的盟军,他们在德意志军人攻击下显得是那么地脆弱。所发生的事情让许多德意志将领难以理解,他们只能讪讪地笑说:“我们是他们的克星,而他们却是意大利人的克星。”
只是短暂的三个月,隆美尔以狂风暴雨的姿态几乎完胜非洲战场的盟军,在他指挥下的意大利军人发生极大的转变,难以想象这些原本被评价得一文不值的意大利士兵在隆美尔的直接指挥下怎么会变得那么地英勇善战。或许?这只能归咎于意大利军官的问题,并不是士兵畏战怕死?
鉴于欧洲大陆战场的顺利,德意志第三帝国在准备不列颠战役的同时也加大了对非洲战场的支援,拥有后续支援的隆美尔再次发挥出高超的指挥能力。
隆美尔命令第5装甲师指挥官施特莱彻将军率该师先头部队从锡尔特出发,沿海岸线向东进行探察。施特莱彻轻而易举地向东推进了880多公里。
此前,隆美尔的进军只不过是改善自己的防御姿态,但轻易的成功和英军的过分谨慎使他改变了想法,他开始准备做非洲的征服者了。
他在写给柏林的信中宣称:他的第一个目标是夺回利比亚东部地区昔兰尼加,第二个目标是埃及和苏伊士运河。他不顾来自德意双方最高当局的反对和自己的兵力极为有限的客观事实,断然向英军发起进攻。3月31日,隆美尔攻陷了利比亚北部重要港口卜雷加,4月2日占领了利比亚北部重要城市阿杰达比亚。
原来认为德意方面不会发动大规模进攻的韦维尔慌忙下令英军全线撤退,以免剩余的部队遭到歼灭性打击。
4月3日,英军放弃了昔兰尼加首府班加西,并在撤退时炸毁了所缴获的4000吨意大利炸药,使该城陷入一片火海。
4月4日,隆美尔的部队分路继续前进。此时,澳大利亚第9师正撤向滨海的德尔纳,英第二装甲师还滞留在迈基利和姆苏斯之间的地域。隆美尔令第5装甲师加速挺进迈基利,而较小的一部兵力前往姆苏斯,分别实施平行追击。他又派第8机枪营攻占德尔纳,切断迈基利和姆苏斯之间的道路,封锁巴尔比亚大道。
4月8日,迈基利被施特莱彻的5装甲师攻克,英第二装甲师和印度第3装甲旅被全歼,包括师长、旅长在内的3000英军被俘。同日,第8机枪营等部也攻克了德尔纳,英军司令尼姆及前任奥康纳等英军高级指挥官成了阶下囚。至此,隆美尔在不到两个月内就扭转了北非战局,占领了除托卜鲁克外的整个昔兰尼加地区,在沙漠上扬起了隆美尔式的旋风。
攻占迈基利后,隆美尔就命令部队:不许休息,不得打扫战场,全速向托卜鲁克要塞挺进。托卜鲁克是昔兰尼加最具战略意义的港湾,对隆美尔来说,占领托卜鲁克,就获得了良好的补给基地。对英国人来说,若丢掉托卜鲁克,就很难挡住隆美尔乘胜攻入埃及了。
托卜鲁克要塞不愧被英国人称呼为“敌人的肉中刺”,该要塞的防御工事是意军构筑的,十分坚固。驻守在这里的英军共计6个步兵旅,4个炮兵团、2个反坦克团,共36000人。
在所有军事观察员以为隆美尔很难拿下托卜鲁克要塞打开通往埃及的大门时,不得不说上帝保佑隆美尔,他的元首鉴于进攻不列颠的战备已经充足,从地中海向隆美尔输送了两百辆实验型的黑豹坦克以及相关的实验型轰炸机。
有了强大的装甲力量和航空部队,对于隆美尔来说并非只是如虎添翼那么简单。这位已经渐渐有“沙漠之狐”美称的将军,他再一次表现出其不输于名将潜质的部署和调配能力,利用强悍的轰炸机制和灵活的装甲部队撞开了通往埃及的大门。
控制苏伊士运河对于德意志第三帝国以及相关轴心国来说可谓意义重大,甚至说可以左右整个战争的胜败都不为过。
在意大利海军和德意志的海岸巨炮威胁下,盟国特别是英国尝试几次硬性突破遭到惨重损失,由于先前损失太多惨重盟军也无法快速地组织起兵力从陆地上夺回。英国失去了“输血管”,他们称之为“女王皇冠上的珍珠”的印度,这个支撑英国各方各面命脉的亚洲殖民地,它难以快速地向本土输血了。
“女王皇冠上的珍珠”,这里的资源短时间内无法经由苏伊士运河通过,他们只能选择从凶险的博望角等航线前往欧洲,然而等待他们的将士恶劣的天气。
非洲战场的战事与不列颠之战是息息相关而不是单纯的一个局部,不管是从实际上还是政治意义上。也正是看到德意志第三帝国控制了苏伊士运河,让盟国特别是英国难以从这条运输,对印度支那垂涎已久的日本再也无法忍住诱惑行动了。
鉴于在柏林的大岛浩一直无法与德意志的元首取得联系,日本当局思量良久后打算以局部指挥官做为打开局面的契机。
远在柏林的大岛浩频频寻找有着良好交情的将领,旁敲侧击德意志第三帝国对于日本向南亚特别是印度支那进军的态度。他十分想知道德意志的将领们对日本的感官,从而判断到底有没有结盟的可能性。而透露日本有向南亚进军的消息无疑是一块很好的敲门砖,如果德意志的将领们表现出惊讶且抗拒的姿态,那么说明日本再无与德意志第三帝国结盟的可能性。
其实包括大岛浩在内的很多日本人很难理解一点,他们不明白德意志的元首在思考什么,在如此的世界局面下,德意志第三帝国必然需要在东方有一名盟友。这不但是分担苏维埃加盟共和国的压力,还是对现今盟国最强有力的打击,毕竟欧洲列强在亚洲基本都有殖民地,让东方的一个国家加入轴心国进攻列强在亚洲的殖民地将极度削弱盟友的持久战能力。
现在,大川福康没有得到隆美尔的答案不得不追问:“难道我们不是友好的国家吗?我们进攻南亚可以减弱贵国的压力。在占领南亚后,我们还将与驻扎在印度尼西亚的贵国军队一起负担起太平洋方面的海上压力。这对于我们双方来说都是极好的结果。”
隆美尔笑得很矜持,事实上他也倾向于与日本进行结盟,毕竟亚洲方面日本的军事实力无法忽视,除了日本很难找出一个可以协同德意志共同威胁苏维埃加盟共和国的国家。他甚至还觉得,再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在亚洲拥有强大海军的日本将是德意志用来胁迫美国的最佳盟友。会有以上的想法并不是出自于凭空的想象,对世界局势有所了解的任何一个人都知道美国不会沉默太久了,这个国家已经赚足战争灾难财,适当的时机到来时将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出来收获最后的果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