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节(1 / 4)
至于死后哀荣,赵竑既然把自己塑造成白莲花,自然不吝于给予赵竑足够荣耀的追封。
反正赵竑本人死了,他那嘉定十七年生的独子,遵循大宋直系皇族的惯例,更是没几个月就夭折了,也就是说,赵竑绝后了,赵昀追封赵竑根本不需要担心有什么后患。
史弥远不甘心,他自认为找到了嘉定十七年改元以来自己身子骨越来越差的原因,都是赵竑那竖子用巫蛊之术干的好事。
官家可以赤诚以待,在宫中找到证据之后,将那东西付之一炬,为赵竑推脱,史弥远却忍不了。
他不仅要为自己报复,将赵竑的死后哀荣剥夺,还要弄臭赵竑的名声,让他为万人唾骂!
不是都认为他选了一位新官家,夺了原本属于赵竑的皇位,大家都在为赵竑这竖子打抱不平吗?
他就让这竖子身败名裂!
济王赵竑薨逝后,天子下令宫中为其举哀,又在先帝宁宗陵附近为其选址造墓,民间原本还在揣测济王身亡的原因——落水三人,官家与年老的史相都活得好好的,唯独济王没了,这实在太值得深究了——又有许多流言蜚语出现,然而只要不是士人议论此事,单纯是民间传闻,大宋朝廷反而是不管不问的,否则的话,烛影斧声的传闻如何会一直流传到如今?此为宽仁之道。
然而之后史弥远放出的传闻,有着确凿的证据,就连人证都全包含在传闻里,济王赵竑以巫蛊之术咒害继位以来一直对他礼遇有加的官家,此后官家还一心为其掩饰,凡此种种,似发生在众人面前一般。
而这还不仅是民间传闻,朝堂之上,公认为史弥远的鹰犬的梁成大与李知孝一道上章请削济王之厚遇,而他们用的例子,正是那传闻之中。
大宋以宽仁待士大夫,士大夫之间互相攻讦的时候,也用过很多刻意夸大的例子,但是,要知道,能让人捕风捉影的前提,是那件事并非无因。
当事情被放在朝堂上说出来的时候,那就代表着,已经逝去的济王赵竑,他真的完了。
一直以来支持济王这个“正统”的大臣在朝堂上大声反驳,而在某些时候,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真的感到心虚的史弥远派系的人,是不愿与之过多的纠缠的,像现在这样,双方发展到大打出手的情况,更是许久没有过了。
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宰相史弥远仍旧抱恙之外,御座上的天子尚且不能很好地掌控朝局之外,还意味着,在济王这件事上,史弥远党羽的信心满满。
他们是坚信济王有罪的。
济王赵竑最后没有被削爵,但是也没有死后追谥的哀荣,就这么无声地等待着被葬入死后的陵墓。
他的王妃自请出家,连嗣子承爵的要求都没有开口向赵昀提及。
济王论罪后半个月,权相史弥远离世。
史弥远独相十几年,他离世之后,除了他那些党羽,其他人最为关心的,其实是宰相人选。
大宋已经连续十几年都只有一位宰相了,史弥远去世之后,是不是能添补进一位,乃至于数位宰相呢?
赵昀却想要起用宗室来制衡文官了。
宦官和皇帝联系在一起,一向是昏聩的代名词,然而宗室不是,虽然自北宋以来,宋太宗对宗室的严加防范被当作祖训一般代代传承,一直到南宋,宗室活动才受到解禁,孝宗之后,宗室对朝政的参与达到新的高峰,甚至在宁宗时还出现了昙花一现的出身宗室的宰相赵汝愚——当然,后来他就因为身为同姓而居此高位,受到了其他文人士大夫的弹劾——此后宗室虽然没能位居宰辅一类的高官,但是在朝中的力量也不可小觑。
除了用宗室制衡文官之外,赵昀觉得是时候自己掌权了。
下一次科举是在宝庆二年,也就是明年,仔细算算,不过几个月的时间,能为自己所用的新嫩好选,让从前培养的人手进入朝堂也容易,但是那都需要时间,没有像真德秀这样的理学宗师一样的名气,谁会一年连升数级,才刚应诏就身居高位、获封显爵?
自己掌权的前提,第一,先找出哪些大臣是可信的、站在自己这边的,第二,如何将不合自己心意的人从朝堂上排斥出去。
史弥远在赵昀的策划下身亡,太后又早就还政不再垂帘,也就是说,名义上,赵昀这个皇帝已经掌握了大权,但是那些宰辅候选人们,都对史弥远留下的权力虎视眈眈,偏偏他们在朝堂上浸淫日久,不是赵昀这登基不过一年的皇帝能随便抗衡的。
不过之前赵昀就塑造了一个在史弥远的影响下热爱理学的皇帝形象,而朝中的理学宗师,真德秀此人执拗非常,论起理政才能其实不高,只不过因为他在理学方面很有威望,才达成了被征请后,一月之内升官数次的成就。
相比之下,主张更接近陆九渊心学的那位魏了翁,虽然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熹所著的各类注本的可靠性,如果单纯论对胃口的话,赵昀更喜欢魏了翁。
当然了,真德秀和魏了翁等人的力量,与史弥远余党的力量对比起来,还是有所不足的。
历史上的理宗在史弥远独相十年终于离世后,开始慢慢亲政,先打击史弥远余党,起用一系列廉正的大臣,再挽回史弥远的不恰当的金融体系对大宋经济造成的影响,现在的赵昀登基一年,虽然朝堂上的形势或许比历史上对理宗的要有利,但是理宗的皇位早已稳固,他的皇位却还有些摇摇欲坠。 ↑返回顶部↑
反正赵竑本人死了,他那嘉定十七年生的独子,遵循大宋直系皇族的惯例,更是没几个月就夭折了,也就是说,赵竑绝后了,赵昀追封赵竑根本不需要担心有什么后患。
史弥远不甘心,他自认为找到了嘉定十七年改元以来自己身子骨越来越差的原因,都是赵竑那竖子用巫蛊之术干的好事。
官家可以赤诚以待,在宫中找到证据之后,将那东西付之一炬,为赵竑推脱,史弥远却忍不了。
他不仅要为自己报复,将赵竑的死后哀荣剥夺,还要弄臭赵竑的名声,让他为万人唾骂!
不是都认为他选了一位新官家,夺了原本属于赵竑的皇位,大家都在为赵竑这竖子打抱不平吗?
他就让这竖子身败名裂!
济王赵竑薨逝后,天子下令宫中为其举哀,又在先帝宁宗陵附近为其选址造墓,民间原本还在揣测济王身亡的原因——落水三人,官家与年老的史相都活得好好的,唯独济王没了,这实在太值得深究了——又有许多流言蜚语出现,然而只要不是士人议论此事,单纯是民间传闻,大宋朝廷反而是不管不问的,否则的话,烛影斧声的传闻如何会一直流传到如今?此为宽仁之道。
然而之后史弥远放出的传闻,有着确凿的证据,就连人证都全包含在传闻里,济王赵竑以巫蛊之术咒害继位以来一直对他礼遇有加的官家,此后官家还一心为其掩饰,凡此种种,似发生在众人面前一般。
而这还不仅是民间传闻,朝堂之上,公认为史弥远的鹰犬的梁成大与李知孝一道上章请削济王之厚遇,而他们用的例子,正是那传闻之中。
大宋以宽仁待士大夫,士大夫之间互相攻讦的时候,也用过很多刻意夸大的例子,但是,要知道,能让人捕风捉影的前提,是那件事并非无因。
当事情被放在朝堂上说出来的时候,那就代表着,已经逝去的济王赵竑,他真的完了。
一直以来支持济王这个“正统”的大臣在朝堂上大声反驳,而在某些时候,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真的感到心虚的史弥远派系的人,是不愿与之过多的纠缠的,像现在这样,双方发展到大打出手的情况,更是许久没有过了。
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宰相史弥远仍旧抱恙之外,御座上的天子尚且不能很好地掌控朝局之外,还意味着,在济王这件事上,史弥远党羽的信心满满。
他们是坚信济王有罪的。
济王赵竑最后没有被削爵,但是也没有死后追谥的哀荣,就这么无声地等待着被葬入死后的陵墓。
他的王妃自请出家,连嗣子承爵的要求都没有开口向赵昀提及。
济王论罪后半个月,权相史弥远离世。
史弥远独相十几年,他离世之后,除了他那些党羽,其他人最为关心的,其实是宰相人选。
大宋已经连续十几年都只有一位宰相了,史弥远去世之后,是不是能添补进一位,乃至于数位宰相呢?
赵昀却想要起用宗室来制衡文官了。
宦官和皇帝联系在一起,一向是昏聩的代名词,然而宗室不是,虽然自北宋以来,宋太宗对宗室的严加防范被当作祖训一般代代传承,一直到南宋,宗室活动才受到解禁,孝宗之后,宗室对朝政的参与达到新的高峰,甚至在宁宗时还出现了昙花一现的出身宗室的宰相赵汝愚——当然,后来他就因为身为同姓而居此高位,受到了其他文人士大夫的弹劾——此后宗室虽然没能位居宰辅一类的高官,但是在朝中的力量也不可小觑。
除了用宗室制衡文官之外,赵昀觉得是时候自己掌权了。
下一次科举是在宝庆二年,也就是明年,仔细算算,不过几个月的时间,能为自己所用的新嫩好选,让从前培养的人手进入朝堂也容易,但是那都需要时间,没有像真德秀这样的理学宗师一样的名气,谁会一年连升数级,才刚应诏就身居高位、获封显爵?
自己掌权的前提,第一,先找出哪些大臣是可信的、站在自己这边的,第二,如何将不合自己心意的人从朝堂上排斥出去。
史弥远在赵昀的策划下身亡,太后又早就还政不再垂帘,也就是说,名义上,赵昀这个皇帝已经掌握了大权,但是那些宰辅候选人们,都对史弥远留下的权力虎视眈眈,偏偏他们在朝堂上浸淫日久,不是赵昀这登基不过一年的皇帝能随便抗衡的。
不过之前赵昀就塑造了一个在史弥远的影响下热爱理学的皇帝形象,而朝中的理学宗师,真德秀此人执拗非常,论起理政才能其实不高,只不过因为他在理学方面很有威望,才达成了被征请后,一月之内升官数次的成就。
相比之下,主张更接近陆九渊心学的那位魏了翁,虽然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熹所著的各类注本的可靠性,如果单纯论对胃口的话,赵昀更喜欢魏了翁。
当然了,真德秀和魏了翁等人的力量,与史弥远余党的力量对比起来,还是有所不足的。
历史上的理宗在史弥远独相十年终于离世后,开始慢慢亲政,先打击史弥远余党,起用一系列廉正的大臣,再挽回史弥远的不恰当的金融体系对大宋经济造成的影响,现在的赵昀登基一年,虽然朝堂上的形势或许比历史上对理宗的要有利,但是理宗的皇位早已稳固,他的皇位却还有些摇摇欲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