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后 第103节(3 / 4)
李萧寒听到他如此说,便松了口气,再次陷入昏迷。
婼羌没有大齐那么多繁琐的规矩,婼羌王担忧李萧寒,便一直在外间急躁地来回踱步,听到里面传来动静,他连忙走进来询问。
努尔若将方才的事说予他听,婼羌王再次叮嘱巫医务必要将人救治过来。
方才在回宫时,婼羌王便下达旨意,召集大臣入宫议事,此刻朝臣们均已到齐。
婼羌王带着太子前往大殿,命二皇子努尔山留了下来继续盯着。
大殿上气氛万分紧张,婼羌最擅长制造兵器,很快就有人将刺客用的飞箭呈上,这箭头的形状与材质,皆能证明不是婼羌所制,细细看去,箭头上有一个类似扇形的标识,这乃是大齐皇室的象征。
负责制作兵器的大臣说完,立即就有其他臣子上前分析道:“臣以为大齐不会这般愚钝,便是有心要来刺杀,也不会用自己的弓箭。”
“是啊,这不是刻意留下话柄么,既然想要刺杀王上,为何又要派使臣前来?”
“嗯,再说若不是今日使臣相救,咱们王上就……”
自然也有持不同意见的大臣出言,“这弓箭做不了假,这样的标识出自大齐皇室,不是寻常人能够拿到的,这又作何解释?”
沉默片刻,有人忽然提道:“据之前中原探到的消息来看,大皇子裴愉被废之后,便被魏王暗中接去了西州。”
婼羌王眉头紧锁一直未曾出声,就在大齐使臣到来的前一日,魏王曾差人送了一封密函过来,里面又将兵器的价格提了一倍,等于这批兵器若是卖入魏王之手,他愿意付出高于平日四倍的价格。
他未将这封信拿出,便是在等大齐的意思,原本是想今日带使臣看完兵器库之后,在与他们商讨事宜,结果却突发意外,这件事便被耽搁下来。
大臣们议论纷纷,总结下来便只有这两种可能。
一种是魏王等不及,怕婼羌和裴怀达成一致,便想先下手为强,用皇室的弓箭刺杀婼羌王,挑拨两国关系。
还有一种是大齐不想出高价,却又担心婼羌同魏王联手,便出此下策,假意派使臣来交好,实际暗中密谋刺杀婼羌王。
然这一种猜测漏洞过多,先不提那致命的一箭是被大齐使臣挡住的,万一要是真的将婼羌王刺伤,那结局只有两个,一个是婼羌咽不下这口气,同魏王联手复仇,另一个便是婼羌朝内动荡,暂且不参与大齐的纷争。
然婼羌与大齐不同,婼羌王便是被刺杀身亡,太子努尔若也会立即继位,并不会引起朝内动荡。
大齐的这种做法未免太过愚笨,怎么看都是要将婼羌推向魏王的举动。
第二种猜测经不起深究,很快便被推翻。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这场刺杀是魏王的离间计。
“可是王上,”一位年迈的重臣将所有分析听完后,颤颤巍巍走上前对婼羌王道,“大齐的使臣还未给出任何条件的前提下,魏王为何要使出这样的计谋,难道不该是等大齐这边也给出条件之后,他们再有所行动么?”
这位老臣说得不假,这便是婼羌王迟迟未表明任何态度的原因。
自裴怀执政以来,他重文不重武,每年从婼羌购置的兵器数量不断递减,婼羌由于土地问题,粮收一直不好,去年更加危难,可裴怀只是写了一封深表关切的书信,并未有任何实际行动来支持。
这样的一个人,能拿出多少诚意来与婼羌相谈?
其实婼羌王并不贪心,他知道婼羌能有今日,便是仰仗大齐的庇护,不然早就会被西域诸国中的强国吞并,所以魏王来寻他时,哪怕价格足表诚意,他也要等大齐的态度。
婼羌王要的是婼羌长久的安稳,而不是短暂的利益,婼羌人天性耿直,最是不喜大齐那般的勾心斗角,自然也是看不上魏王这种起兵谋反的行径。
这样的人若当真有朝一日得势,必定会让婼羌将今日收入囊中的好处全部再吐出去。
魏王不可信,大齐态度不明,这个紧要关头忽然生出刺杀一事,婼羌王总觉得哪里有古怪,却又找不出任何异样的痕迹。
那几名刺客也如同消失一般了无踪迹。 ↑返回顶部↑
婼羌没有大齐那么多繁琐的规矩,婼羌王担忧李萧寒,便一直在外间急躁地来回踱步,听到里面传来动静,他连忙走进来询问。
努尔若将方才的事说予他听,婼羌王再次叮嘱巫医务必要将人救治过来。
方才在回宫时,婼羌王便下达旨意,召集大臣入宫议事,此刻朝臣们均已到齐。
婼羌王带着太子前往大殿,命二皇子努尔山留了下来继续盯着。
大殿上气氛万分紧张,婼羌最擅长制造兵器,很快就有人将刺客用的飞箭呈上,这箭头的形状与材质,皆能证明不是婼羌所制,细细看去,箭头上有一个类似扇形的标识,这乃是大齐皇室的象征。
负责制作兵器的大臣说完,立即就有其他臣子上前分析道:“臣以为大齐不会这般愚钝,便是有心要来刺杀,也不会用自己的弓箭。”
“是啊,这不是刻意留下话柄么,既然想要刺杀王上,为何又要派使臣前来?”
“嗯,再说若不是今日使臣相救,咱们王上就……”
自然也有持不同意见的大臣出言,“这弓箭做不了假,这样的标识出自大齐皇室,不是寻常人能够拿到的,这又作何解释?”
沉默片刻,有人忽然提道:“据之前中原探到的消息来看,大皇子裴愉被废之后,便被魏王暗中接去了西州。”
婼羌王眉头紧锁一直未曾出声,就在大齐使臣到来的前一日,魏王曾差人送了一封密函过来,里面又将兵器的价格提了一倍,等于这批兵器若是卖入魏王之手,他愿意付出高于平日四倍的价格。
他未将这封信拿出,便是在等大齐的意思,原本是想今日带使臣看完兵器库之后,在与他们商讨事宜,结果却突发意外,这件事便被耽搁下来。
大臣们议论纷纷,总结下来便只有这两种可能。
一种是魏王等不及,怕婼羌和裴怀达成一致,便想先下手为强,用皇室的弓箭刺杀婼羌王,挑拨两国关系。
还有一种是大齐不想出高价,却又担心婼羌同魏王联手,便出此下策,假意派使臣来交好,实际暗中密谋刺杀婼羌王。
然这一种猜测漏洞过多,先不提那致命的一箭是被大齐使臣挡住的,万一要是真的将婼羌王刺伤,那结局只有两个,一个是婼羌咽不下这口气,同魏王联手复仇,另一个便是婼羌朝内动荡,暂且不参与大齐的纷争。
然婼羌与大齐不同,婼羌王便是被刺杀身亡,太子努尔若也会立即继位,并不会引起朝内动荡。
大齐的这种做法未免太过愚笨,怎么看都是要将婼羌推向魏王的举动。
第二种猜测经不起深究,很快便被推翻。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这场刺杀是魏王的离间计。
“可是王上,”一位年迈的重臣将所有分析听完后,颤颤巍巍走上前对婼羌王道,“大齐的使臣还未给出任何条件的前提下,魏王为何要使出这样的计谋,难道不该是等大齐这边也给出条件之后,他们再有所行动么?”
这位老臣说得不假,这便是婼羌王迟迟未表明任何态度的原因。
自裴怀执政以来,他重文不重武,每年从婼羌购置的兵器数量不断递减,婼羌由于土地问题,粮收一直不好,去年更加危难,可裴怀只是写了一封深表关切的书信,并未有任何实际行动来支持。
这样的一个人,能拿出多少诚意来与婼羌相谈?
其实婼羌王并不贪心,他知道婼羌能有今日,便是仰仗大齐的庇护,不然早就会被西域诸国中的强国吞并,所以魏王来寻他时,哪怕价格足表诚意,他也要等大齐的态度。
婼羌王要的是婼羌长久的安稳,而不是短暂的利益,婼羌人天性耿直,最是不喜大齐那般的勾心斗角,自然也是看不上魏王这种起兵谋反的行径。
这样的人若当真有朝一日得势,必定会让婼羌将今日收入囊中的好处全部再吐出去。
魏王不可信,大齐态度不明,这个紧要关头忽然生出刺杀一事,婼羌王总觉得哪里有古怪,却又找不出任何异样的痕迹。
那几名刺客也如同消失一般了无踪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