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养成系统(唐朝) 第173节(2 / 4)
武照哽咽着接话,“那咱们现在就走吧!”
王熙然再次‘面露难色’,好似实在对武照没办法一般,他们带人快速收拾完东西后没多停留就离开了。因为这样,换成李恪和他带来的人懵了,已经有预感四人不是出自百家就是墨家,故此根本不会想要帮助他们,只是没想到人家做的这么直接,连一晚都没过竟当日离开。
王熙然还真没小气到这种地步,再怎么说就算没打算手把手教,也应该把府内账册等交接了。主要正巧武照假意作闹,他怕之后被李恪找各种理由留下,才在对方初来没反应过劲的时候跑路。
待上船后,武照也有自己的解释,“都说吴王殿下为人随和,但我知道一直有忠于前隋的官员想让他上位,那他跟咱们就不是一伙的。此人出现在倭国很是奇怪,那些对他的夸赞之言都是从别人口中听来,谁知道他内里是什么样的人呢。
说句不好听的,若他们在船上动手脚,咱们便很容易葬身大海。故此我才想着赶紧离开,这船是他们坐过来的应该没问题,方才也是咱们的人在看守。”
墨久接话:“吴王不该出现在倭国,可他偏偏来了,我担心长安有变故。”这是解释为什么他也配合武照,连面子功夫都不愿意做了。
周齐听后学房遗爱撇嘴,“无论这人好坏都不是咱们这边的,还是赶紧回长安要紧。”
就在他们说李恪的时候,已经吃过饭躺下休息的李恪内心也复杂着。他当然知道为什么大家偏偏如此对待他,想到离开前父皇对他说的话,李恪握了握拳。
若说怨恨对他存有偏见的人,李恪觉得他连怨的资格都没有。大家都怕心系前隋的人推他上位才如此,事实上这两年有好些人明里暗里找到他,这么一来怎么能怪别人防备。可是另一方面他也很委屈,血统不是自己能选,那些人主动找来,怎么能怪他。
李世民也为难,他一方面知道大臣的顾虑没有错,一方面也是觉得不能怪处处优秀的李恪。无奈之下想出这么个主意,李恪很有能力,不如将倭国事情交给他运作,若拿下倭国就给他当封地。如此一来便是再有人想打李恪的招牌做什么,也得能找到人才行。
料想朝堂文武定然不会同意这个想法,李世民暗暗找来李恪跟他说明情况,又派李恪王府下属的官员和护卫跟随秘密前往倭国。
没有不透风的墙,尤其是关于备受关注的吴王的事情。李世民也是做足了准备,待早朝被御史质问时答道:“朕乃一国之君,吴王素来英武又行事谨慎,朕为什么不能派他去倭国?”
一向捧臭脚的大舅哥长孙无忌率先出言反对,“圣上此言不妥,到底该派谁去应该在朝堂上一起商量。由于倭国奏报直接递给圣上,我等都不知道倭国现在是何情况。圣上固然睿智,然而我等不能因此就不作为。”
魏征紧跟着站出来,“圣上的行为太过专断独行,倭国的事情还牵扯着高句丽和百济。就算咱们在倭国的经营因错误决定浪费掉也只是可惜罢了,然而若影响到高句丽和百济的局势呢?咱们可是跟它们国土相邻。”
侯君集一咧嘴,“隋朝的时候,隋炀帝没经营好国家就去招惹高句丽,说到底隋朝的灭亡跟此还有重大联系。现在圣上派隋炀帝的外孙去倭国,微臣觉得事情要悬呀。”
李世民气疯了,他哆嗦着大叫道:“侯君集,你怎么敢!李恪也是朕的儿子!”
侯君集心想,咱不管李恪是谁儿子,太子殿下还是我未来女婿呢。
果然,侯君集虽然遭受到呵斥,但是他的话语得到李承乾的真心感激,连太。子党们都觉得往常是错看人家了。李恪离开可不止关系到李承乾的利益,之前说过朝堂上大部分官员都为隋朝的覆灭出过大力气,从自身利益考虑,谁都不能保证带着隋朝皇室血脉的人会如何看待他们这些人。
故此侯君集开头后,满朝官员已经抛弃往常的不和开始一致对外,纷纷加入到口头讨伐李世民的队伍中。自继位后一直被大臣迁就被百姓夸赞的李世民,第一次感受到众叛亲离的滋味。再瞅瞅李承乾,他全程低头不语。
对于李承乾来说,他只能保证现在的李恪是个好弟弟。以后呢,谁能保证人不会变,尤其当他得到倭国那片土地后是否会觊觎大唐。人一旦被勾起野心,什么兄弟情都是没用的。
李恪这个血统引人关注的弟弟李承乾心里有安排,他觉得李恪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为了大家好不如一直将人留在自己眼皮底下。也就是说一方面给他施展能力的机会重用,一方面又不让他到封地去以此来给忌惮他的大臣安心,其实也是看着别人不要对李恪动手,中二太子可从来没想过杀掉或者让弟弟郁郁不得志。
李总这么一安排,李承乾觉得爹爹定然是不信任他,不相信他继位后能好好对待李恪才如此铺路。
李恪已经离开,再争吵也没有用。本身自己没有理的情况下,李世民只能同意将李恪给追回来。当然他心里有数,人肯定是追不回来,这帮人累死也是做无用功,被喷晕了的李世民有点得意。
下朝后,官员们忙着安排人去召回李恪,李承乾则直接往南山去了。
李世民见李承乾未曾在朝堂上出言帮忙,稍一想就明白孩子定然是误会了。以为他会去后宫找长孙皇后诉苦,李总想着过去解释一下就得了,顺便也是让身体不好的长孙皇后别误会。结果,到长孙皇后寝宫没找到熊孩子,一打听据说直接去南山了。
完了!自家孩子什么德行李世民太了解了,这种对他人格的怀疑肯定要被当做天大的事情去诉苦,那么不知道一向护短到不讲道理的王县公会做出什么事情来。
跟李世民想的一样,李承乾到南山后红着眼眶把早朝发生的事情说出,这下子连王珏和孟襄都坐不住了。两人的想法跟王熙然相同,去倭国虽然也是断了李恪继位的可能,然而若在倭国经营得当那么、、所得到的势力绝对不小,再加上之后肯定会研究出蒸汽轮船,那么吴王只要得到船,随时可能从倭国带兵攻打过来。
不说皇位的争夺可能给李承乾带来危险,但凡涉及到这种形式的战争每每都伤亡惨重。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争皇位可比这个描述惨烈多了,尤其对方可能掌握一个国家的情况下更是不敢想象后果。
王珏归唐后这几年的经营,从路有饿死骨到夜不闭户,哪里是那么容易做到。在君臣的努力下,王珏的开挂加持下,百姓们才渐渐开始过好日子。不能因为对李恪人品的认可,就将百姓的安慰系在这种随时可能会改变的事情上。
得让圣上知道皇权不是这么用的。王珏一直在等待消息,直到听说没追上吴王并且对方已经出海才开始行动。王珏和孟襄一商量,决定这次动作大一点。 ↑返回顶部↑
王熙然再次‘面露难色’,好似实在对武照没办法一般,他们带人快速收拾完东西后没多停留就离开了。因为这样,换成李恪和他带来的人懵了,已经有预感四人不是出自百家就是墨家,故此根本不会想要帮助他们,只是没想到人家做的这么直接,连一晚都没过竟当日离开。
王熙然还真没小气到这种地步,再怎么说就算没打算手把手教,也应该把府内账册等交接了。主要正巧武照假意作闹,他怕之后被李恪找各种理由留下,才在对方初来没反应过劲的时候跑路。
待上船后,武照也有自己的解释,“都说吴王殿下为人随和,但我知道一直有忠于前隋的官员想让他上位,那他跟咱们就不是一伙的。此人出现在倭国很是奇怪,那些对他的夸赞之言都是从别人口中听来,谁知道他内里是什么样的人呢。
说句不好听的,若他们在船上动手脚,咱们便很容易葬身大海。故此我才想着赶紧离开,这船是他们坐过来的应该没问题,方才也是咱们的人在看守。”
墨久接话:“吴王不该出现在倭国,可他偏偏来了,我担心长安有变故。”这是解释为什么他也配合武照,连面子功夫都不愿意做了。
周齐听后学房遗爱撇嘴,“无论这人好坏都不是咱们这边的,还是赶紧回长安要紧。”
就在他们说李恪的时候,已经吃过饭躺下休息的李恪内心也复杂着。他当然知道为什么大家偏偏如此对待他,想到离开前父皇对他说的话,李恪握了握拳。
若说怨恨对他存有偏见的人,李恪觉得他连怨的资格都没有。大家都怕心系前隋的人推他上位才如此,事实上这两年有好些人明里暗里找到他,这么一来怎么能怪别人防备。可是另一方面他也很委屈,血统不是自己能选,那些人主动找来,怎么能怪他。
李世民也为难,他一方面知道大臣的顾虑没有错,一方面也是觉得不能怪处处优秀的李恪。无奈之下想出这么个主意,李恪很有能力,不如将倭国事情交给他运作,若拿下倭国就给他当封地。如此一来便是再有人想打李恪的招牌做什么,也得能找到人才行。
料想朝堂文武定然不会同意这个想法,李世民暗暗找来李恪跟他说明情况,又派李恪王府下属的官员和护卫跟随秘密前往倭国。
没有不透风的墙,尤其是关于备受关注的吴王的事情。李世民也是做足了准备,待早朝被御史质问时答道:“朕乃一国之君,吴王素来英武又行事谨慎,朕为什么不能派他去倭国?”
一向捧臭脚的大舅哥长孙无忌率先出言反对,“圣上此言不妥,到底该派谁去应该在朝堂上一起商量。由于倭国奏报直接递给圣上,我等都不知道倭国现在是何情况。圣上固然睿智,然而我等不能因此就不作为。”
魏征紧跟着站出来,“圣上的行为太过专断独行,倭国的事情还牵扯着高句丽和百济。就算咱们在倭国的经营因错误决定浪费掉也只是可惜罢了,然而若影响到高句丽和百济的局势呢?咱们可是跟它们国土相邻。”
侯君集一咧嘴,“隋朝的时候,隋炀帝没经营好国家就去招惹高句丽,说到底隋朝的灭亡跟此还有重大联系。现在圣上派隋炀帝的外孙去倭国,微臣觉得事情要悬呀。”
李世民气疯了,他哆嗦着大叫道:“侯君集,你怎么敢!李恪也是朕的儿子!”
侯君集心想,咱不管李恪是谁儿子,太子殿下还是我未来女婿呢。
果然,侯君集虽然遭受到呵斥,但是他的话语得到李承乾的真心感激,连太。子党们都觉得往常是错看人家了。李恪离开可不止关系到李承乾的利益,之前说过朝堂上大部分官员都为隋朝的覆灭出过大力气,从自身利益考虑,谁都不能保证带着隋朝皇室血脉的人会如何看待他们这些人。
故此侯君集开头后,满朝官员已经抛弃往常的不和开始一致对外,纷纷加入到口头讨伐李世民的队伍中。自继位后一直被大臣迁就被百姓夸赞的李世民,第一次感受到众叛亲离的滋味。再瞅瞅李承乾,他全程低头不语。
对于李承乾来说,他只能保证现在的李恪是个好弟弟。以后呢,谁能保证人不会变,尤其当他得到倭国那片土地后是否会觊觎大唐。人一旦被勾起野心,什么兄弟情都是没用的。
李恪这个血统引人关注的弟弟李承乾心里有安排,他觉得李恪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为了大家好不如一直将人留在自己眼皮底下。也就是说一方面给他施展能力的机会重用,一方面又不让他到封地去以此来给忌惮他的大臣安心,其实也是看着别人不要对李恪动手,中二太子可从来没想过杀掉或者让弟弟郁郁不得志。
李总这么一安排,李承乾觉得爹爹定然是不信任他,不相信他继位后能好好对待李恪才如此铺路。
李恪已经离开,再争吵也没有用。本身自己没有理的情况下,李世民只能同意将李恪给追回来。当然他心里有数,人肯定是追不回来,这帮人累死也是做无用功,被喷晕了的李世民有点得意。
下朝后,官员们忙着安排人去召回李恪,李承乾则直接往南山去了。
李世民见李承乾未曾在朝堂上出言帮忙,稍一想就明白孩子定然是误会了。以为他会去后宫找长孙皇后诉苦,李总想着过去解释一下就得了,顺便也是让身体不好的长孙皇后别误会。结果,到长孙皇后寝宫没找到熊孩子,一打听据说直接去南山了。
完了!自家孩子什么德行李世民太了解了,这种对他人格的怀疑肯定要被当做天大的事情去诉苦,那么不知道一向护短到不讲道理的王县公会做出什么事情来。
跟李世民想的一样,李承乾到南山后红着眼眶把早朝发生的事情说出,这下子连王珏和孟襄都坐不住了。两人的想法跟王熙然相同,去倭国虽然也是断了李恪继位的可能,然而若在倭国经营得当那么、、所得到的势力绝对不小,再加上之后肯定会研究出蒸汽轮船,那么吴王只要得到船,随时可能从倭国带兵攻打过来。
不说皇位的争夺可能给李承乾带来危险,但凡涉及到这种形式的战争每每都伤亡惨重。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争皇位可比这个描述惨烈多了,尤其对方可能掌握一个国家的情况下更是不敢想象后果。
王珏归唐后这几年的经营,从路有饿死骨到夜不闭户,哪里是那么容易做到。在君臣的努力下,王珏的开挂加持下,百姓们才渐渐开始过好日子。不能因为对李恪人品的认可,就将百姓的安慰系在这种随时可能会改变的事情上。
得让圣上知道皇权不是这么用的。王珏一直在等待消息,直到听说没追上吴王并且对方已经出海才开始行动。王珏和孟襄一商量,决定这次动作大一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