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 第139节(3 / 4)
反正结果就是,成都王只仅仅花了不到半天的时间,就说服了朝中全部领兵的王爷,先放下成见,共同抗敌。
在朝臣中有人担心朝廷对胡人用兵,会造成洛阳空虚,被“有心人”有机可乘的时候,这些“有心人”们已经主动对晋惠帝上书,表达了渴求与匈奴人一战的血性决心。一个个真的都跟打了鸡血似的,说的那叫一个慷慨激昂、铿锵有力,好像你阻止他们去,就是在阻止他们忠君爱国。
东海王振振有词:“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
我们内部虽有分歧,但是在外敌来临时,也会拧成一股麻花,打的那群胡人连亲妈都不认识!
别觉得所有藩王都是那么不明事理的人,哪怕他们真的不懂事,他们也有脑子,懂得唇亡齿寒这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王爷们内心深处,也都更倾向于先揍的外部的敌人生活不能自理,再解决内部的皇位之争,反正他们是绝对不会让胡人趁机占他们领土的便宜的。
是的,也不知道成都王怎么煽动的,反正对于当时的很多藩王来说,晋朝已经被他们视作了囊中之物,哪怕当下不是,未来也会是。他们自然要看好自己的东西。
从未有哪一次,司马家会如此的团结一心。
大臣们也没有不答应的搭理。既可以不用担心兵源,也可以趁机收拢一下晋武帝之前分散的太过的兵权。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会是个不错的结局,还很有教育意义。
可惜,现实还要继续,好景并不长久。
在战争初期,藩王们确实展现出了极高的战争素养,让人明白了什么叫兄弟间的默契。但那些热血、那些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过去,在当匈奴人已经不再能构成威胁的时候,分分钟就原地蒸发了。
过去还恍若就在眼前,藩王们却已经能毫不犹豫的调转枪头,将利刃对准了自己人。
佛道之争的突然爆发,令京中的局势急转而下,打了很多人一个措手不及。朝廷无力召回大量外在的兵力,藩王们也却纷纷留了一手。
佛道之争所代表的宗教之战,其实就是藩王们角力的缩影。对皇帝的发难,支持自己的信仰,趁机打压政敌……各种好戏轮番上演,目不暇接,只多眨一下眼,就要担心会跟不上接下来的剧情。今天还是盟友,明天就是死敌,翻脸比翻书都快,让人瞠目结舌。
在王济带着昏睡的卫玠离开洛阳之前,京中胶着的局势,已经像是在火上熬煮多时、咕咚咕咚冒泡的热油,只需要一滴水就能引爆京师。
然后,水就来了。
秦王司马柬死了。
这是在卫璪和卫熠等人接到来自魏兴郡的求援消息后,一边点兵 ,一边命人快马加鞭、日夜兼程的把消息传回京城后,卫老爷子又冲京城传回给他们的糟糕消息。
卫老爷子的一二回信,断断续续,但就是这些前言不搭后语的信,反而暴露了不少事情。
好比他们的通信肯定被截获了一部分,谁也不敢赌那些人会不会破解了卫家信中的暗语。在卫玠等人启程回京的路上,他们已经彻底失去了与京中的联系。
咳,说回秦王之死。
秦王是晋惠帝一母同胞、比晋惠帝小很多岁的亲弟弟,历史上便英年早逝,如今也没能打破这个魔咒。虽然秦王比历史上的寿命多活了一些年头,却也就仅此而已了,其余没有任何改变,他还是死了,死的不明不白,死的突兀苍白。
这很莫名其妙,不是吗?
窥觊晋惠帝的位置,却对晋惠帝已经被过继出去、对皇位完全没有野心的一母同胞的亲弟弟下手。下手之人的脑子坏掉了吗?
还真不是。
秦王倒霉就倒霉在,“过继出去”这件事上。
早些年的时候,卫玠就已经知道了,晋武帝把自己的嫡幺子秦王,过继给了自己一母同胞的弟弟齐献王。晋武帝曾和齐献王闹的很不愉快,致使齐献王年纪轻轻就“气恨发病,呕血而亡”。
这也是王济当年与晋武帝闹翻的主因之一,王济和卫老爷子都很看好齐献王,觉得他才是一个合格的皇位继承人。
但晋武帝坚持让自己的傻儿子继承大统。
在假惺惺的哭完弟弟之后,晋武帝就火速把秦王,过继给了齐献王。这并不是出于什么手足亲情,晋惠帝只是想要把他弟弟的王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给自己的儿子。简单来说就是,晋武帝气死了他弟弟还不过瘾,还要占他弟弟的便宜,王位、王府、财产,齐献王的一切都成为了晋武帝的儿子的。 ↑返回顶部↑
在朝臣中有人担心朝廷对胡人用兵,会造成洛阳空虚,被“有心人”有机可乘的时候,这些“有心人”们已经主动对晋惠帝上书,表达了渴求与匈奴人一战的血性决心。一个个真的都跟打了鸡血似的,说的那叫一个慷慨激昂、铿锵有力,好像你阻止他们去,就是在阻止他们忠君爱国。
东海王振振有词:“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
我们内部虽有分歧,但是在外敌来临时,也会拧成一股麻花,打的那群胡人连亲妈都不认识!
别觉得所有藩王都是那么不明事理的人,哪怕他们真的不懂事,他们也有脑子,懂得唇亡齿寒这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王爷们内心深处,也都更倾向于先揍的外部的敌人生活不能自理,再解决内部的皇位之争,反正他们是绝对不会让胡人趁机占他们领土的便宜的。
是的,也不知道成都王怎么煽动的,反正对于当时的很多藩王来说,晋朝已经被他们视作了囊中之物,哪怕当下不是,未来也会是。他们自然要看好自己的东西。
从未有哪一次,司马家会如此的团结一心。
大臣们也没有不答应的搭理。既可以不用担心兵源,也可以趁机收拢一下晋武帝之前分散的太过的兵权。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会是个不错的结局,还很有教育意义。
可惜,现实还要继续,好景并不长久。
在战争初期,藩王们确实展现出了极高的战争素养,让人明白了什么叫兄弟间的默契。但那些热血、那些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过去,在当匈奴人已经不再能构成威胁的时候,分分钟就原地蒸发了。
过去还恍若就在眼前,藩王们却已经能毫不犹豫的调转枪头,将利刃对准了自己人。
佛道之争的突然爆发,令京中的局势急转而下,打了很多人一个措手不及。朝廷无力召回大量外在的兵力,藩王们也却纷纷留了一手。
佛道之争所代表的宗教之战,其实就是藩王们角力的缩影。对皇帝的发难,支持自己的信仰,趁机打压政敌……各种好戏轮番上演,目不暇接,只多眨一下眼,就要担心会跟不上接下来的剧情。今天还是盟友,明天就是死敌,翻脸比翻书都快,让人瞠目结舌。
在王济带着昏睡的卫玠离开洛阳之前,京中胶着的局势,已经像是在火上熬煮多时、咕咚咕咚冒泡的热油,只需要一滴水就能引爆京师。
然后,水就来了。
秦王司马柬死了。
这是在卫璪和卫熠等人接到来自魏兴郡的求援消息后,一边点兵 ,一边命人快马加鞭、日夜兼程的把消息传回京城后,卫老爷子又冲京城传回给他们的糟糕消息。
卫老爷子的一二回信,断断续续,但就是这些前言不搭后语的信,反而暴露了不少事情。
好比他们的通信肯定被截获了一部分,谁也不敢赌那些人会不会破解了卫家信中的暗语。在卫玠等人启程回京的路上,他们已经彻底失去了与京中的联系。
咳,说回秦王之死。
秦王是晋惠帝一母同胞、比晋惠帝小很多岁的亲弟弟,历史上便英年早逝,如今也没能打破这个魔咒。虽然秦王比历史上的寿命多活了一些年头,却也就仅此而已了,其余没有任何改变,他还是死了,死的不明不白,死的突兀苍白。
这很莫名其妙,不是吗?
窥觊晋惠帝的位置,却对晋惠帝已经被过继出去、对皇位完全没有野心的一母同胞的亲弟弟下手。下手之人的脑子坏掉了吗?
还真不是。
秦王倒霉就倒霉在,“过继出去”这件事上。
早些年的时候,卫玠就已经知道了,晋武帝把自己的嫡幺子秦王,过继给了自己一母同胞的弟弟齐献王。晋武帝曾和齐献王闹的很不愉快,致使齐献王年纪轻轻就“气恨发病,呕血而亡”。
这也是王济当年与晋武帝闹翻的主因之一,王济和卫老爷子都很看好齐献王,觉得他才是一个合格的皇位继承人。
但晋武帝坚持让自己的傻儿子继承大统。
在假惺惺的哭完弟弟之后,晋武帝就火速把秦王,过继给了齐献王。这并不是出于什么手足亲情,晋惠帝只是想要把他弟弟的王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给自己的儿子。简单来说就是,晋武帝气死了他弟弟还不过瘾,还要占他弟弟的便宜,王位、王府、财产,齐献王的一切都成为了晋武帝的儿子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