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 第134节(1 / 4)
在卫璪看来,弟弟这就是一脸深陷恋爱的模样,根本就没打算掩饰。
卫玠也确实没打算掩饰,他本来就是想趁着这个他哥最高兴的时候,把他迟迟没说的事情,对组织坦白从宽。
卫璪先一步猜到了卫玠要说什么,赶忙抬手阻止了卫玠说下去。
“为什么,哥?”弟弟有些受伤。
这就是你要告诉我的重要的事情吗?为了一个拓跋六修,如此郑重其事,瞻前顾后?不要啊,我不听,我不听,打死我,我也不要听!
——今天的哥哥,依旧不愿意面对在他的小天使弟弟心里,他已经不是最重要的现实呢。
拓跋六修:从一开始你就不是最重要的好吗?你把你爸妈还有你舅舅置于何地?有本事你把这话当着王.蛇精病.济的面说一遍,信不信他分分钟抽的你重新做人?!
第182章 古代一百七十九点都不友好:
“那人如今的情况一定不算很好,所以才逼得他不得不出此下策。哪怕被发现也顾不上了,因为他要不惜一切代价发动政变。”
卫玠顺着逻辑一步步推理了下去。
“政变”这种在别的王朝总会要处心积虑筹划个好些年,才能积攒着来一次的大招,在晋朝的时候,却像是吃饭喝水一样简单。历史上,晋惠帝就是如此,几经废立,当过太上皇,也当过阶下囚,在皇帝的位置上起起伏伏,就跟儿戏似的,但偏偏这就是历史。
如今,虽然历史已经被该的面目全非,但有些刻在骨子里的东西还是不会变的,好比王爷们依旧都有篡位的野心。
卫玠虽然没有亲身经历,却已经把这二年京城波谲云诡的局势猜测了个七七八八。
王济点点头,把卫玠猜不到的给补全了:“你睡了过去,也算是因祸得福躲过一劫。京中的乱象无可避免,什么牛鬼蛇神都出来了。”
故事的历史因素是王爷们处心积虑要造反,这就和秃子脑袋上的虱子一样明显。
导火索却是从文人圈烧开的。
这很好理解,大部分起义啊改革呀什么的,都是先从喊口号开始。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看上去都和卫玠一样弱弱哒,但他们却因为手中那杆可杀人的笔,总会身先士卒,带头闹事。无论如何,都要先在道德制高点上取得优势,这就是中国的战争。
在魏晋这个清谈之风盛行的年代,文人间的口诛笔伐尤甚。
若卫玠醒着,作为清谈界的一个标杆,卫玠肯定是要被逼着站队的,在局势不甚明朗的时候轻易下场的结果,就是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幸好,卫玠没醒。
其实说这次是文人闹事,也不算太准确,应该是佛道相争,是宗教信仰问题。比文人闹事更可怕。
在卫玠小的时候,他就介绍过的,在汉朝时期传入中原的佛教,在魏晋的时候远还没有后世那般世界三大宗教的强势地位,它和中原本土稀松平常的其他教派没什么区别,顶多是信它的人多了一些。佛教自己本身也在积极转型,适应着中国市场,依附道教,利用玄学,包装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出来,顺利打入了魏晋世家扎堆的顶级社交圈。
不得不说,佛教的这一步改革是十分成功的,也许有心,也许无意,但是确确实实是由卫玠这个救世主、卫熠等世家女的替身僧的几个事件,佛教把它牢牢的和晋朝的统治阶级绑定在了一起,甚至事关到了国运。
风风雨雨这些年,晋朝虽然也有波折,但总体来说还是在曲折中进步的,坏事有,但好事更多。
百姓安居乐业,感念朝廷仁政的恩德,顺便的也会说一句白马寺,提一下净检法师,无形中就一点点拔高了佛教本就已经很高的地位。
佛教的一点点兴起,自然而然引起了本土道教的警惕与不满。
这是很容易想象的到的,宗教和商人打开门做生意其实也没什么不同,百姓就那么多,市场就这么大,像王氏那样哪家神佛都不落下的壕,毕竟还在少数,大多数人都是捐了这家,就信不了那家。
在卫玠所在的现代,哪怕是一个宗教一个派别之间不同的两个教堂,都会因为拉拢土豪信民而产生竞争与纠纷。更不用说如今是不同的两个宗教,出自两个不同的国家。
道家看佛教有越来越受到上层接受的意思,怎么可能不着急?
事实上,佛道的恩怨,最早在东汉的时候就已经初露端倪——迦摄摩腾与诸道士论难。三国时期,七步成诗的曹植,写了一篇《辩道论》,来批判神仙学说的诈妄。 ↑返回顶部↑
卫玠也确实没打算掩饰,他本来就是想趁着这个他哥最高兴的时候,把他迟迟没说的事情,对组织坦白从宽。
卫璪先一步猜到了卫玠要说什么,赶忙抬手阻止了卫玠说下去。
“为什么,哥?”弟弟有些受伤。
这就是你要告诉我的重要的事情吗?为了一个拓跋六修,如此郑重其事,瞻前顾后?不要啊,我不听,我不听,打死我,我也不要听!
——今天的哥哥,依旧不愿意面对在他的小天使弟弟心里,他已经不是最重要的现实呢。
拓跋六修:从一开始你就不是最重要的好吗?你把你爸妈还有你舅舅置于何地?有本事你把这话当着王.蛇精病.济的面说一遍,信不信他分分钟抽的你重新做人?!
第182章 古代一百七十九点都不友好:
“那人如今的情况一定不算很好,所以才逼得他不得不出此下策。哪怕被发现也顾不上了,因为他要不惜一切代价发动政变。”
卫玠顺着逻辑一步步推理了下去。
“政变”这种在别的王朝总会要处心积虑筹划个好些年,才能积攒着来一次的大招,在晋朝的时候,却像是吃饭喝水一样简单。历史上,晋惠帝就是如此,几经废立,当过太上皇,也当过阶下囚,在皇帝的位置上起起伏伏,就跟儿戏似的,但偏偏这就是历史。
如今,虽然历史已经被该的面目全非,但有些刻在骨子里的东西还是不会变的,好比王爷们依旧都有篡位的野心。
卫玠虽然没有亲身经历,却已经把这二年京城波谲云诡的局势猜测了个七七八八。
王济点点头,把卫玠猜不到的给补全了:“你睡了过去,也算是因祸得福躲过一劫。京中的乱象无可避免,什么牛鬼蛇神都出来了。”
故事的历史因素是王爷们处心积虑要造反,这就和秃子脑袋上的虱子一样明显。
导火索却是从文人圈烧开的。
这很好理解,大部分起义啊改革呀什么的,都是先从喊口号开始。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看上去都和卫玠一样弱弱哒,但他们却因为手中那杆可杀人的笔,总会身先士卒,带头闹事。无论如何,都要先在道德制高点上取得优势,这就是中国的战争。
在魏晋这个清谈之风盛行的年代,文人间的口诛笔伐尤甚。
若卫玠醒着,作为清谈界的一个标杆,卫玠肯定是要被逼着站队的,在局势不甚明朗的时候轻易下场的结果,就是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幸好,卫玠没醒。
其实说这次是文人闹事,也不算太准确,应该是佛道相争,是宗教信仰问题。比文人闹事更可怕。
在卫玠小的时候,他就介绍过的,在汉朝时期传入中原的佛教,在魏晋的时候远还没有后世那般世界三大宗教的强势地位,它和中原本土稀松平常的其他教派没什么区别,顶多是信它的人多了一些。佛教自己本身也在积极转型,适应着中国市场,依附道教,利用玄学,包装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出来,顺利打入了魏晋世家扎堆的顶级社交圈。
不得不说,佛教的这一步改革是十分成功的,也许有心,也许无意,但是确确实实是由卫玠这个救世主、卫熠等世家女的替身僧的几个事件,佛教把它牢牢的和晋朝的统治阶级绑定在了一起,甚至事关到了国运。
风风雨雨这些年,晋朝虽然也有波折,但总体来说还是在曲折中进步的,坏事有,但好事更多。
百姓安居乐业,感念朝廷仁政的恩德,顺便的也会说一句白马寺,提一下净检法师,无形中就一点点拔高了佛教本就已经很高的地位。
佛教的一点点兴起,自然而然引起了本土道教的警惕与不满。
这是很容易想象的到的,宗教和商人打开门做生意其实也没什么不同,百姓就那么多,市场就这么大,像王氏那样哪家神佛都不落下的壕,毕竟还在少数,大多数人都是捐了这家,就信不了那家。
在卫玠所在的现代,哪怕是一个宗教一个派别之间不同的两个教堂,都会因为拉拢土豪信民而产生竞争与纠纷。更不用说如今是不同的两个宗教,出自两个不同的国家。
道家看佛教有越来越受到上层接受的意思,怎么可能不着急?
事实上,佛道的恩怨,最早在东汉的时候就已经初露端倪——迦摄摩腾与诸道士论难。三国时期,七步成诗的曹植,写了一篇《辩道论》,来批判神仙学说的诈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