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节(3 / 3)
毕竟李成对于赵构来说是一个难以容忍的村子啊,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李成不能显露出任何能有威胁意味的行为。其中,兵权是最关键的,毕竟宋朝皇帝对武将的忌讳,就十分强烈。李成的敏感身份,自然是离着军队越远越安全。
想到这里,李成不觉苦笑一声,这才向赵构的御帐走去。由于连日行军,赵构也只能跟着在军帐中休息,只待到了建康便可安定下来。
看到李成走来,守在帐外的内侍忙迎上来笑道:“奴婢见过王爷,皇上在在帐内休息。”
李成忙停下脚步,点头道:“皇上今日身体如何?若是觉得行军泰国行哭,不妨在此再休息一天。”
正说着,只听帐内赵构笑道:“卫王先进来吧,朕还没睡。”
李成急忙大步走进帐内,这才看到赵构只穿着夹纱中衣,正坐在帐内的凉椅上翻看手里的几本奏章。看到李成进来,随手将奏章放在身边的小几上。笑道:“王爷先坐下说话,朕正想叫人传召王爷呢。”
李成急忙拱手道:“皇上可是有事?”
赵构叹了一口气,点头道:“正是,朕正为日日疲于奔波而犯愁,虽然朕尚算年轻,多谢奔波的哦没什么,但是一个国家总不能没有都城。不能尽早定都,人心终究难以稳定。只是朝中众人都希望朕回师汴梁,但是朕反复思量,觉得汴梁虽然是大宋旧都,但是地势平缓,没有任何屏障,而且距离金国实在太近,就算能够回去,难保金兵不会再次南下,而且汴梁的防御在金兵面前实在太令人担心了!”
李成其实也同意汴梁在防御上实在不是最理想的,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数次都被敌人轻易攻破,实在是非常过分的。可以说,汴梁在地理位置上,对于大宋的国家防御显然是不利的。但是,眼下的形势下,若是定都南方,也可能会让一部分盼着北伐的士兵感到失望。
想到这里,不觉点头道:“迁都的事情,李成倒是觉得可行,但是皇上可曾和李纲大人谈过?微臣觉得,此事关系不小,皇上若是决定不再返回汴梁,也要和其他大人商量一下才好。”
赵构叹气道:“迁都倒是好说,但是,究竟选在何处定都,实在叫人头疼,张俊今日上奏,建议定都建康,然后徐图北伐。但是建康地处还是偏北,面对金人,朕还是担心无法防御,所以心中实在难以决定。不知师傅可有什么良策?”
李成想了想,有些犹豫是不是应该推荐杭州作为都城推荐给赵构,正想着,只听赵构点头道:“爱卿的家人现在何处?朕真是思念母妃,不知她现在究竟如何了。哎!”
李成急忙躬身道:“太后乃是富贵中人,自有上天保护,皇上不用太过担心。微臣家人如今幸好当日前往南方游览,如今正在杭州暂住。”
赵构闻言,点头道:“师傅的远见时常叫人佩服,若是别人也能有如此远见,也不会有今日这般乱世了!朕能有今日,也是师傅当日的远见卓识啊!若吴师傅指点,今日的赵构恐怕一如七皇兄那般,命丧金营了!”
李成叹了一口气,担心自己提前将家人迁到杭州的事情被赵构怀疑,便故意摇头道:“皇上能有今日一切都是机缘巧合,李成不会也是运气好一点罢了。至于迁都之事,建康亦是不错,毕竟是六朝旧都,也算是帝王之地。”
赵构闻言,想了想,点头道:“师傅之言倒是可行,朕再想想,此事倒是不急于决定。”
李成虽然很希望赵构的事情早点妥当,也好早些脱身,只是也不能操之过急,若是被人怀疑,像上次那般说自己是什么奸细就太不值得了。
第三十七章 何栗殉国
建康元年,十月,天气骤然寒冷,赵构不顾张俊和李纲的强烈建议,执意离开建康,向杭州退去。前往杭州的路上,赵构干脆免去了李纲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职务,将他的宰相帽子直接扔给了汪伯彦,由汪伯彦接任,将李纲彻底贬谪。
汪伯彦终于如愿以偿地做了宰相,立刻便向赵构提议,定都杭州,将建康改为陪读。这一系列的举动,基本上完全没有和李成有过商量,使得朝中对于李成的流言也渐渐多了起来。
而且李成从前在徽宗手里便已经声势逼人,加上蔡京和童贯等人先后倒台,李成在朝中势力便显得有些受人瞩目。而赵构登基以来,李成依旧备受看重,很多人便有些不满。只是碍于赵构和李成关系亲密,加上李成手中掌握着将近十万人的大军,而且这些官员们的安全也大多要依靠李成,这才使得一些人不敢将心中的不满表面化。而这时赵构的几次重要决策都没有让李成过问,便立刻引起了众多猜测。
李成这时虽然知道这些流言,却没有太过放在心上,他早已萌生退意,对这些官场中的碾压也就不是十分在意了。而赵构的疏远却让他或多或少有些不是滋味,只是这种情绪他也不敢十分表露,只是每天把自己扔在军务上这才觉得好过一些。
这天巡视了负责警戒的几处亲卫,刚刚回到自己的营帐,就看到赵构的随身内侍进来笑道:“王爷,皇上请您过去要要事相商。”
李成闻言,也没有去问究竟是什么事情,便向赵构的御帐赶去。这时由于距离杭州已经不远,前面已经派了军队前往准备皇帝的行宫。由于不再担心金兵追来,李成基本上已经十分清闲了。
赶到赵构的御帐,便见汪伯彦和张俊等人已经在帐内了,看到李成进来,赵构笑道:“卫王一路辛苦,如今已经到了杭州总算不用再担心金兵了,朕难得轻松。能有今日,也是卫王一路操劳。朕正在和汪爱卿商议,看如何赏赐爱卿呢。”
没等李成开口,旁边汪伯彦已经笑道:“卫王殿下如此年轻的太师,恐怕是我大宋难得一见的。皇上如此倚重,真事令人羡慕!”
李成扫了一眼,满脸得意的汪伯彦,淡淡地笑道:“李成只是侥幸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情,请皇上不要放在心上,也请汪大人不用太过在意。” ↑返回顶部↑
想到这里,李成不觉苦笑一声,这才向赵构的御帐走去。由于连日行军,赵构也只能跟着在军帐中休息,只待到了建康便可安定下来。
看到李成走来,守在帐外的内侍忙迎上来笑道:“奴婢见过王爷,皇上在在帐内休息。”
李成忙停下脚步,点头道:“皇上今日身体如何?若是觉得行军泰国行哭,不妨在此再休息一天。”
正说着,只听帐内赵构笑道:“卫王先进来吧,朕还没睡。”
李成急忙大步走进帐内,这才看到赵构只穿着夹纱中衣,正坐在帐内的凉椅上翻看手里的几本奏章。看到李成进来,随手将奏章放在身边的小几上。笑道:“王爷先坐下说话,朕正想叫人传召王爷呢。”
李成急忙拱手道:“皇上可是有事?”
赵构叹了一口气,点头道:“正是,朕正为日日疲于奔波而犯愁,虽然朕尚算年轻,多谢奔波的哦没什么,但是一个国家总不能没有都城。不能尽早定都,人心终究难以稳定。只是朝中众人都希望朕回师汴梁,但是朕反复思量,觉得汴梁虽然是大宋旧都,但是地势平缓,没有任何屏障,而且距离金国实在太近,就算能够回去,难保金兵不会再次南下,而且汴梁的防御在金兵面前实在太令人担心了!”
李成其实也同意汴梁在防御上实在不是最理想的,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数次都被敌人轻易攻破,实在是非常过分的。可以说,汴梁在地理位置上,对于大宋的国家防御显然是不利的。但是,眼下的形势下,若是定都南方,也可能会让一部分盼着北伐的士兵感到失望。
想到这里,不觉点头道:“迁都的事情,李成倒是觉得可行,但是皇上可曾和李纲大人谈过?微臣觉得,此事关系不小,皇上若是决定不再返回汴梁,也要和其他大人商量一下才好。”
赵构叹气道:“迁都倒是好说,但是,究竟选在何处定都,实在叫人头疼,张俊今日上奏,建议定都建康,然后徐图北伐。但是建康地处还是偏北,面对金人,朕还是担心无法防御,所以心中实在难以决定。不知师傅可有什么良策?”
李成想了想,有些犹豫是不是应该推荐杭州作为都城推荐给赵构,正想着,只听赵构点头道:“爱卿的家人现在何处?朕真是思念母妃,不知她现在究竟如何了。哎!”
李成急忙躬身道:“太后乃是富贵中人,自有上天保护,皇上不用太过担心。微臣家人如今幸好当日前往南方游览,如今正在杭州暂住。”
赵构闻言,点头道:“师傅的远见时常叫人佩服,若是别人也能有如此远见,也不会有今日这般乱世了!朕能有今日,也是师傅当日的远见卓识啊!若吴师傅指点,今日的赵构恐怕一如七皇兄那般,命丧金营了!”
李成叹了一口气,担心自己提前将家人迁到杭州的事情被赵构怀疑,便故意摇头道:“皇上能有今日一切都是机缘巧合,李成不会也是运气好一点罢了。至于迁都之事,建康亦是不错,毕竟是六朝旧都,也算是帝王之地。”
赵构闻言,想了想,点头道:“师傅之言倒是可行,朕再想想,此事倒是不急于决定。”
李成虽然很希望赵构的事情早点妥当,也好早些脱身,只是也不能操之过急,若是被人怀疑,像上次那般说自己是什么奸细就太不值得了。
第三十七章 何栗殉国
建康元年,十月,天气骤然寒冷,赵构不顾张俊和李纲的强烈建议,执意离开建康,向杭州退去。前往杭州的路上,赵构干脆免去了李纲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职务,将他的宰相帽子直接扔给了汪伯彦,由汪伯彦接任,将李纲彻底贬谪。
汪伯彦终于如愿以偿地做了宰相,立刻便向赵构提议,定都杭州,将建康改为陪读。这一系列的举动,基本上完全没有和李成有过商量,使得朝中对于李成的流言也渐渐多了起来。
而且李成从前在徽宗手里便已经声势逼人,加上蔡京和童贯等人先后倒台,李成在朝中势力便显得有些受人瞩目。而赵构登基以来,李成依旧备受看重,很多人便有些不满。只是碍于赵构和李成关系亲密,加上李成手中掌握着将近十万人的大军,而且这些官员们的安全也大多要依靠李成,这才使得一些人不敢将心中的不满表面化。而这时赵构的几次重要决策都没有让李成过问,便立刻引起了众多猜测。
李成这时虽然知道这些流言,却没有太过放在心上,他早已萌生退意,对这些官场中的碾压也就不是十分在意了。而赵构的疏远却让他或多或少有些不是滋味,只是这种情绪他也不敢十分表露,只是每天把自己扔在军务上这才觉得好过一些。
这天巡视了负责警戒的几处亲卫,刚刚回到自己的营帐,就看到赵构的随身内侍进来笑道:“王爷,皇上请您过去要要事相商。”
李成闻言,也没有去问究竟是什么事情,便向赵构的御帐赶去。这时由于距离杭州已经不远,前面已经派了军队前往准备皇帝的行宫。由于不再担心金兵追来,李成基本上已经十分清闲了。
赶到赵构的御帐,便见汪伯彦和张俊等人已经在帐内了,看到李成进来,赵构笑道:“卫王一路辛苦,如今已经到了杭州总算不用再担心金兵了,朕难得轻松。能有今日,也是卫王一路操劳。朕正在和汪爱卿商议,看如何赏赐爱卿呢。”
没等李成开口,旁边汪伯彦已经笑道:“卫王殿下如此年轻的太师,恐怕是我大宋难得一见的。皇上如此倚重,真事令人羡慕!”
李成扫了一眼,满脸得意的汪伯彦,淡淡地笑道:“李成只是侥幸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情,请皇上不要放在心上,也请汪大人不用太过在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