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当地的乡亲日子过得苦,这位维族人的父辈以前干的是在河里淘玉石的活计的,后来天下乱了,玉石没人买了,就自己收藏着,如今家人生了病,就想换点钱。
  可是这个时候的人,愁的都是吃饱穿暖的问题,谁会买个石头疙瘩啊,顾勇军看对方实在可怜,一时就起了恻隐之心,把对方家人送去医院安顿了,对方就硬是把那块玉石塞给他。他想还来着,还是那当地的战友劝他,玉石现在不值钱,他给人家出钱又出力了,收下这东西对方才能安心。
  顾勇军想想他和耿霜泠结婚几年,当初岳家就没收彩礼,后来自己在部队上的积蓄也大多寄给了自己母亲,耿霜泠一个人在家操持都没人搭把手,自己这么多年也没给她什么礼物,自己对爱人实在算不上好,于是就收下,让张志强给带回来了。
  耿霜泠心里甜滋滋的,拿着玉就舍不得放手。
  如果以行家的眼光看,这块玉是用上好的和田玉打磨而成。没有做任何雕饰,只在顶部钻了个洞以做挂饰,有一种质朴的美。
  不过再好的美玉在这个时候也只能蒙尘。
  也就改革开放后的这几年,大城市还有识货也能出得起钱的人,放在新疆那穷地方,要是错过了零星几个来收购的广东商人,就再没什么用了。至于当地收购站给的价格,还是不要提了。
  顾毓铮看着这玉,小心思又飞快动了起来。
  “黄金有价玉无价”的解释有好多种,其中之一就是指玉石价格的不确定性。
  没人在意的时候,卖不来钱,有人喜欢的时候,多少天价都能开出来!
  现在这样的状态都是暂时的,等大家关注起来,玉石价格就会拔地而起了。
  但凡矿藏,都有资源枯竭的时候,记得自己穿回来的那些年,电视上的鉴宝节目流行,有专家介绍过,那时候的和田玉的价格那都是以克计价,而现在嘛,只要几十元就能买到顶级的和田玉籽料,而且还是以公斤计!
  三十年时间,价格的涨幅是上万倍!
  如果想要买,就要趁这两年,等到她长大了再去,价格高到天上去不说,好料也越来越难找了。
  华夏人爱玉,她也爱啊,想想那承载着千万载的温润与通透,她就郁闷自己现在还太小啊。
  有些人可能要说了,和田玉算什么,后世炒的最热的明明是翡翠!
  确实,翡翠在后世的热度比起和田玉确实名气大了不少,可人家顾毓铮就不买账了。
  不就是西太后老佛爷喜欢翡翠么,在那之前的几千年,华夏人推崇的玉里,可没这个品种。
  而且就因为这股对翡翠的狂热,老缅赚了国人多少钱。同样都是好玉,凭什么要舍自己的东西而去捧别人家的。
  想得太远,思绪还是回到顾勇军的信,下面说的就是回复老婆买特产的事。
  耿霜泠知道顾勇军身上没什么钱,当时就特意汇了点过去,他在信上说自己看到信的时候时间也不多了,就少少准备了些让张志强一并给带来了。另外他所呆的驻地物产比较贫瘠,没什么好送人的,新鲜的蔬果路途遥远也不好运输,干脆又把钱给了在新疆的战友,让对方多买点新疆特产的干货,到时候给寄回来。
  对于这个安排耿霜泠没什么意见,总归东西能拿得出手就行。
  继续往下看,信到这里,才说到张志强的事。
  顾勇军在部队多年,他自己不能每年回来,但同乡战友不少,探亲时间分散开来每年都要回去那么一两个。
  这些人大多都是乡下或县里的,现在的交通不发达,火车只通到省城,之后还要到公交站坐车才能到于水市,等到了市里再往下赶往往都已经没车了,就要找地方住宿吃饭。
  耿霜泠家在城关市区,地头也熟,得了丈夫的信儿,每年都要帮忙接待安置那么一两个。
  这种事在耿霜泠看来也没什么,这时候的人都还讲究“出门靠朋友”,总归不过是请顿饭找个住所的问题,甚至是平时有些什么小困难能帮也就帮了。可这回张志强的事还真是个问题。
  张志强这次回来,不是探亲,也不是转业,他是退役了。
  同样都是离开部队,转业是安排入地方工作,还是吃的公家饭,算工龄的,而单纯的退役呢,就要靠自己找饭吃了。
  顾勇军信里大致意思就是,部队里出了个事故,张志强所在的班组整个都被牵连进去了,他虽然本人没什么大问题,但部队的制度条例和外界不太一样,他这人性格比较活络,之前结交的人不少,大家帮了不少忙,最后没摊上大事,但部队是不能继续呆了,直接退役回原籍。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