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节(2 / 4)
郗超受命出了建邺,却没直接前往姑孰,而是绕了个远,向着扬州腹地的会稽郡疾奔而去。他此行是去找他的父亲——时任会稽太守的郗愔(阴)(郗鉴长子)商议对策。
父子见面。郗超说明了来由。
郗愔沉思良久,他没直接回答儿子的疑问,反而讲起了郗鉴的往事:“……想当年,王敦叛乱时,你爷爷只身来建邺,却把大批流民军都留在江北。后来,他离开建邺,又跟朝中王导结盟……那时候他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这才让咱们郗家成为江东一等名门……”
关于爷爷的故事,郗超早就耳熟能详,但他仍仔细聆听,努力从父亲的话语中找出重点。想了片刻,他沉吟道:“您的意思是咱们里应外合?那么,咱们到底该倾向桓温?还是倾向朝廷?”
郗愔笑了:“当初,你爷爷只有一个人,不得不在皇室和权臣中选择一边。如今,咱们可有两个人哪。为父是朝廷臣子,为朝廷尽忠天经地义。你是桓温幕僚,帮桓温出谋划策也是本分。今后,我们父子二人各为其主,专心致志!无论如何,郗家都能得以保全。”如果说当初郗鉴玩的是分散投资,那么现在,郗愔郗超父子玩的则是对冲投资。
郗超恍然大悟,告辞了父亲,起程往姑孰而去。
公元367年,最新一任东线统帅庾希(庾冰的儿子)被桓温弹劾,遭到罢免。司马昱又提拔郗愔继任东线统帅(徐、兖、青、幽四州及扬州晋陵郡都督,兼徐、兖二州刺史)。郗愔被摆在了桓温的对立面,郗超则一心一意帮桓温出谋划策,很快成为桓温最信任的首席谋主。从此,这对父子为了保全家族这个共同目的,走上了截然相反的两条道路。
桓温当然不单只是笼络高平郗氏,诸如琅邪王氏、太原王氏、陈郡谢氏等名门均在他的关注之内。除了前面讲到的陈郡谢氏族人——谢安外,王珣(王导的孙子,琅邪王氏成员)、王坦之(王述的儿子,太原王氏成员)也相继加入桓温幕府。
这几大家族始终秉承着一个理念——在不得罪桓温的情况下,尽一切可能避免改朝换代的事发生。
变数
东线统帅郗愔坐镇的京口,经他爸爸郗鉴数十年经营,聚集了几十万北方流民,多年来,京口的流民军一直是帝国东线最强的武装力量。而且,东线统帅虽然像走马灯一样来来去去,但郗氏家族与这支流民军一直没断了联系,且始终保有强大的间接控制力。
桓温极想把这支流民军收归自己麾下,眼下,他虽顾及郗超的面子没直接为难郗愔,但也多次跟郗超流露出想拿下东线兵权的意思。郗超对此心知肚明。
公元369年春,桓温命令东线统帅郗愔、豫州刺史、袁真、江州刺史桓冲筹备北伐前燕事宜。
桓温的本意是希望袁真和郗愔能知难而退,主动交出兵权,可没想到这二人装糊涂,信誓旦旦向桓温陈明北伐决心。二人看似配合北伐,对桓温而言,恰恰是不配合。
袁真的事暂且搁下不提,只说郗愔。他接到命令后,当即给桓温回了封信。
信先传到郗超手中。郗超拆开观看,只见信中写道:“在下即刻率徐兖大军北上,誓与桓公齐心协力共辅社稷。”
郗超心里咯噔一下,他暗想:桓温垂涎徐兖兵权已久,可父亲却说要亲自率兵,毫无让权的意思,这肯定会得罪桓温。旋即,郗超模仿父亲的笔迹,重新替郗愔写了封信。信是这样写的:“在下本非将帅之才,身体又常生病,不堪军旅之事。希望桓公能奏请朝廷让在下回家养老,东州兵权可由桓公自领。”
郗超将伪造的信笺送给桓温。桓温看毕,大喜过望。
5月,丞相司马昱二度离开建邺,秘密会晤大司马桓温。之所以称密会,是因为这次会晤并不见之于史册,仅在南朝时一本关于修道的书——《真诰》中有只言片语的记载。
关于会晤的内容,书中只提到桓温与司马昱约定5月18日出师。但不言而喻,桓温肯定把那封郗超伪造的信笺甩给了司马昱。司马昱看毕,无言以对,只好让郗愔回去做了会稽太守,并让桓温亲自担任徐、兖二州刺史。经过这么多年的斗争,桓温终于成功把手插进东线,而最令他兴奋的,当属得到了素以彪悍著称的京口流民军。这个时候,唯有豫州刺史袁真非自己嫡系,但桓温确信,拿下袁真已为时不远。
然而,表面上看似一切顺利,背后却波涛汹涌,不久后,豫州刺史袁真和会稽太守郗愔都将成为桓温最大也是最不可控的变数。
郗超本以为桓温喊出北伐口号只为借机拿下东线兵权,但没想到桓温是来真的。他心里不由得一揪,力劝桓温道:“此行路途遥远,汴河水又浅,漕运不畅,很可能导致大军断粮。下臣建议先不要北伐。”他这么说,是因为他知道很多桓温不知道的内情,不过,这些内情他没法跟桓温明说。
桓温不听。
与此同时,桓温的另一位重要幕僚——谢安意识到,无论此番北伐成功抑或失败,都免不了引发一场大乱。于是,他果断向桓温提出辞职。桓温挽留不住,遂外派谢安做了吴兴太守,算作插进扬州腹地的棋子。不过,他并不确定,真要到出事的时候,谢安能否帮自己。
大概是因为要安抚徐、兖二州新兼并的军队,桓温原定5月18日出师的计划不得不往后拖延。
5月22日,桓温一切筹备停当,亲率五万大军从姑孰北上,他气吞山河,誓要一举吞并前燕慕容氏。出发当日,所有朝廷官员都来为桓温送行,整个建邺万人空巷,场面极其壮观。可是,就在这一片歌功颂德、预祝桓温凯旋的欢呼声中,公卿却各怀鬼胎,他们并不在乎黄河以北能否被收复,他们只是担心如果桓温真的大获全胜,那晋室江山可就要改姓了。
粮食?粮食!
7月,一支连绵数百里的庞大舰队由长江出发,沿着淮河、泗河支流一路北上。行驶到金乡(今山东省济宁市西南三十公里处的金乡县)时不巧赶上大旱,往北的河道全部干涸。
郗超的话不幸言中,但桓温没有退意,他派人开凿出长达三百里的运河,将大汶河和微山湖一带的水引入清水河,然后从清水河直通黄河。
运河开凿完毕,不仅桓温的舰队能抵开进黄河以北,漕运更有了保障。看起来,郗超的担心是多余了。可是,郗超仍顾虑重重。他再次劝桓温道:“虽然开凿出清水河,但漕运还是难以保障。如果敌军坚守避战,我方粮草供应又出现问题,形势堪忧。” ↑返回顶部↑
父子见面。郗超说明了来由。
郗愔沉思良久,他没直接回答儿子的疑问,反而讲起了郗鉴的往事:“……想当年,王敦叛乱时,你爷爷只身来建邺,却把大批流民军都留在江北。后来,他离开建邺,又跟朝中王导结盟……那时候他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这才让咱们郗家成为江东一等名门……”
关于爷爷的故事,郗超早就耳熟能详,但他仍仔细聆听,努力从父亲的话语中找出重点。想了片刻,他沉吟道:“您的意思是咱们里应外合?那么,咱们到底该倾向桓温?还是倾向朝廷?”
郗愔笑了:“当初,你爷爷只有一个人,不得不在皇室和权臣中选择一边。如今,咱们可有两个人哪。为父是朝廷臣子,为朝廷尽忠天经地义。你是桓温幕僚,帮桓温出谋划策也是本分。今后,我们父子二人各为其主,专心致志!无论如何,郗家都能得以保全。”如果说当初郗鉴玩的是分散投资,那么现在,郗愔郗超父子玩的则是对冲投资。
郗超恍然大悟,告辞了父亲,起程往姑孰而去。
公元367年,最新一任东线统帅庾希(庾冰的儿子)被桓温弹劾,遭到罢免。司马昱又提拔郗愔继任东线统帅(徐、兖、青、幽四州及扬州晋陵郡都督,兼徐、兖二州刺史)。郗愔被摆在了桓温的对立面,郗超则一心一意帮桓温出谋划策,很快成为桓温最信任的首席谋主。从此,这对父子为了保全家族这个共同目的,走上了截然相反的两条道路。
桓温当然不单只是笼络高平郗氏,诸如琅邪王氏、太原王氏、陈郡谢氏等名门均在他的关注之内。除了前面讲到的陈郡谢氏族人——谢安外,王珣(王导的孙子,琅邪王氏成员)、王坦之(王述的儿子,太原王氏成员)也相继加入桓温幕府。
这几大家族始终秉承着一个理念——在不得罪桓温的情况下,尽一切可能避免改朝换代的事发生。
变数
东线统帅郗愔坐镇的京口,经他爸爸郗鉴数十年经营,聚集了几十万北方流民,多年来,京口的流民军一直是帝国东线最强的武装力量。而且,东线统帅虽然像走马灯一样来来去去,但郗氏家族与这支流民军一直没断了联系,且始终保有强大的间接控制力。
桓温极想把这支流民军收归自己麾下,眼下,他虽顾及郗超的面子没直接为难郗愔,但也多次跟郗超流露出想拿下东线兵权的意思。郗超对此心知肚明。
公元369年春,桓温命令东线统帅郗愔、豫州刺史、袁真、江州刺史桓冲筹备北伐前燕事宜。
桓温的本意是希望袁真和郗愔能知难而退,主动交出兵权,可没想到这二人装糊涂,信誓旦旦向桓温陈明北伐决心。二人看似配合北伐,对桓温而言,恰恰是不配合。
袁真的事暂且搁下不提,只说郗愔。他接到命令后,当即给桓温回了封信。
信先传到郗超手中。郗超拆开观看,只见信中写道:“在下即刻率徐兖大军北上,誓与桓公齐心协力共辅社稷。”
郗超心里咯噔一下,他暗想:桓温垂涎徐兖兵权已久,可父亲却说要亲自率兵,毫无让权的意思,这肯定会得罪桓温。旋即,郗超模仿父亲的笔迹,重新替郗愔写了封信。信是这样写的:“在下本非将帅之才,身体又常生病,不堪军旅之事。希望桓公能奏请朝廷让在下回家养老,东州兵权可由桓公自领。”
郗超将伪造的信笺送给桓温。桓温看毕,大喜过望。
5月,丞相司马昱二度离开建邺,秘密会晤大司马桓温。之所以称密会,是因为这次会晤并不见之于史册,仅在南朝时一本关于修道的书——《真诰》中有只言片语的记载。
关于会晤的内容,书中只提到桓温与司马昱约定5月18日出师。但不言而喻,桓温肯定把那封郗超伪造的信笺甩给了司马昱。司马昱看毕,无言以对,只好让郗愔回去做了会稽太守,并让桓温亲自担任徐、兖二州刺史。经过这么多年的斗争,桓温终于成功把手插进东线,而最令他兴奋的,当属得到了素以彪悍著称的京口流民军。这个时候,唯有豫州刺史袁真非自己嫡系,但桓温确信,拿下袁真已为时不远。
然而,表面上看似一切顺利,背后却波涛汹涌,不久后,豫州刺史袁真和会稽太守郗愔都将成为桓温最大也是最不可控的变数。
郗超本以为桓温喊出北伐口号只为借机拿下东线兵权,但没想到桓温是来真的。他心里不由得一揪,力劝桓温道:“此行路途遥远,汴河水又浅,漕运不畅,很可能导致大军断粮。下臣建议先不要北伐。”他这么说,是因为他知道很多桓温不知道的内情,不过,这些内情他没法跟桓温明说。
桓温不听。
与此同时,桓温的另一位重要幕僚——谢安意识到,无论此番北伐成功抑或失败,都免不了引发一场大乱。于是,他果断向桓温提出辞职。桓温挽留不住,遂外派谢安做了吴兴太守,算作插进扬州腹地的棋子。不过,他并不确定,真要到出事的时候,谢安能否帮自己。
大概是因为要安抚徐、兖二州新兼并的军队,桓温原定5月18日出师的计划不得不往后拖延。
5月22日,桓温一切筹备停当,亲率五万大军从姑孰北上,他气吞山河,誓要一举吞并前燕慕容氏。出发当日,所有朝廷官员都来为桓温送行,整个建邺万人空巷,场面极其壮观。可是,就在这一片歌功颂德、预祝桓温凯旋的欢呼声中,公卿却各怀鬼胎,他们并不在乎黄河以北能否被收复,他们只是担心如果桓温真的大获全胜,那晋室江山可就要改姓了。
粮食?粮食!
7月,一支连绵数百里的庞大舰队由长江出发,沿着淮河、泗河支流一路北上。行驶到金乡(今山东省济宁市西南三十公里处的金乡县)时不巧赶上大旱,往北的河道全部干涸。
郗超的话不幸言中,但桓温没有退意,他派人开凿出长达三百里的运河,将大汶河和微山湖一带的水引入清水河,然后从清水河直通黄河。
运河开凿完毕,不仅桓温的舰队能抵开进黄河以北,漕运更有了保障。看起来,郗超的担心是多余了。可是,郗超仍顾虑重重。他再次劝桓温道:“虽然开凿出清水河,但漕运还是难以保障。如果敌军坚守避战,我方粮草供应又出现问题,形势堪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