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节(3 / 4)
隔岸观火
关于这位被司马昱硬扶上墙的东线统帅殷浩,庾翼曾有过这样的评价:“赶上乱世只能束之高阁,等天下太平了才能拿出来用用。”
那么说,殷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原本是个隐士,曾躲在深山老林,一住就是十来年,他并非沽名钓誉,而是真不爱当官。结果适得其反,越隐居越有神秘感,越有神秘感名气越大。司马昱觉得他是个人才,拿出刘备三顾茅庐的劲头,好说歹说磨了四个月才把他请出山。
殷浩起点很高,一上任就当上扬州刺史,时隔两年又成为东线统帅。
实事求是地讲,殷浩相当勤奋,相当努力,他在江西开垦出一千多顷农田储备军粮,又招兵买马,征募了七万大军,还试图策反前秦的高级官员。但遗憾的是,他智商不高,情商更低。
自石虎死后,原隶属后赵的大批中原地方官纷纷向东晋朝廷投诚。虽说投诚的象征性大于真实性,但好歹人家名义上算投诚了。由此,中原大片领地,包括重要都市许昌,名义上也算被东晋收复。
这对殷浩而言,无疑是捡了个大便宜。他最重要的工作应该是好生安抚降将,然后慢慢渗透,找机会对这些地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控制。可是,殷浩的能力显然不足以应付这样复杂的局面。
公元352年3月,殷浩派部下谢尚(大名士谢鲲的儿子)向洛阳进发。那时洛阳基本是座空城,谢尚要去洛阳势必途径许昌,而驻守许昌的是原后赵将领——现已投降东晋的张遇。按理说,谢尚只要跟张遇说几句好话,借个路过去就行了。但没想到的是,谢尚居然跟张遇闹不痛快,又把张遇逼到了前秦阵营。而后,张遇据守许昌阻挡谢尚北进。谢尚惨败而归。几个月后,前秦皇帝苻健觉得许昌既难防守又没战略意义,便命令张遇带着当地五万户居民迁徙到关中,等于是放弃了许昌。
来年冬,殷浩决定亲率七万大军进驻洛阳。这时候,许昌和洛阳形同空城,殷浩可以轻轻松松捞个收复故都的大功,可没想到,他竟犯了和谢尚一样的错误。
殷浩任命姚襄为前锋。这位姚襄也是前两年从后赵投降来的。本来,姚襄只想踏踏实实在江北做个土皇帝,可殷浩出于忌惮,想消耗姚襄的兵力,偏偏让这个人打头阵,更夸张的是,殷浩居然还屡次派刺客暗杀姚襄。结果刺杀没成功,反倒把姚襄惹毛了。
就在去洛阳的路上,前锋统帅姚襄突然倒戈,反攻殷浩。殷浩损兵折将一万多人,被姚襄打回淮南。
紧接着,姚襄募集七万流民军,又给朝廷写了封信,状告殷浩逼人太甚。一年后,他率军北上占据许昌,算是自立为王。
就这样,殷浩两次北伐,逼反了两个降将,自己损失惨重不说,更导致已经归附东晋名下的领土再度脱离东晋。
一直在西线看笑话的桓温趁机火上浇油,弹劾殷浩。
此刻,司马昱一手拿着姚襄的告状信,一手拿着桓温的弹劾状,他知道,殷浩是铁定保不住了。
公元354年2月,朝廷罢黜殷浩一切官职,贬为庶民。
殷浩败了,司马昱更是焦头烂额,短期内,他很难再提拔起能跟桓温抗衡的东线统帅了。
复见官军
从公元349年后赵皇帝石虎死,到公元354年殷浩被贬,已过了五年光景,在这五年中,桓温一直在等。现在,他终于等到头了。
殷浩被贬的第二个月,桓温决定不管朝廷诏书,直接率四万荆州军北伐前秦占据的关中。
前秦皇帝苻健派出五万大军阻击桓温。
仗一开打,桓温势如破竹,相继攻克上洛(今陕西省商洛市,距西安市东南九十公里处)和青泥(今陕西省蓝田县,距西安市东南二十公里处),桓温的弟弟桓冲则率偏军在白鹿原(今蓝田县西的灞河沿岸)击败前秦丞相符雄。与此同时,受桓温遥控指挥的梁州刺史司马勋也从汉中穿过子午谷,抢占了雍州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
公元354年6月初,桓温进驻灞上(今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这里距长安城仅三十公里。
前秦方面,苻健以六千老弱兵守卫长安,三万主力军隔着灞水抵抗桓温,另派出七千偏军奇袭陈仓的司马勋。
就在桓温驻军灞上期间,当地一位隐士来到桓温的军中。
这人名叫王猛。他与桓温扪虱而谈,畅论天下大势。
何为扪虱而谈?
别想多了,扪虱并非闷骚。就是字面意思——用手一边捏着身上的虱子,一边聊天。
那时节的卫生条件跟现在没法比,虱子还很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或许是因为某大名士捏虱子的手法极优雅有范儿,让扪虱而谈在名士间广泛流行起来。不理解的同学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你最仰慕的一位明星用史上最帅的手法,一边拍着蚊子,一边跟你聊天,大概就是这样。 ↑返回顶部↑
关于这位被司马昱硬扶上墙的东线统帅殷浩,庾翼曾有过这样的评价:“赶上乱世只能束之高阁,等天下太平了才能拿出来用用。”
那么说,殷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原本是个隐士,曾躲在深山老林,一住就是十来年,他并非沽名钓誉,而是真不爱当官。结果适得其反,越隐居越有神秘感,越有神秘感名气越大。司马昱觉得他是个人才,拿出刘备三顾茅庐的劲头,好说歹说磨了四个月才把他请出山。
殷浩起点很高,一上任就当上扬州刺史,时隔两年又成为东线统帅。
实事求是地讲,殷浩相当勤奋,相当努力,他在江西开垦出一千多顷农田储备军粮,又招兵买马,征募了七万大军,还试图策反前秦的高级官员。但遗憾的是,他智商不高,情商更低。
自石虎死后,原隶属后赵的大批中原地方官纷纷向东晋朝廷投诚。虽说投诚的象征性大于真实性,但好歹人家名义上算投诚了。由此,中原大片领地,包括重要都市许昌,名义上也算被东晋收复。
这对殷浩而言,无疑是捡了个大便宜。他最重要的工作应该是好生安抚降将,然后慢慢渗透,找机会对这些地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控制。可是,殷浩的能力显然不足以应付这样复杂的局面。
公元352年3月,殷浩派部下谢尚(大名士谢鲲的儿子)向洛阳进发。那时洛阳基本是座空城,谢尚要去洛阳势必途径许昌,而驻守许昌的是原后赵将领——现已投降东晋的张遇。按理说,谢尚只要跟张遇说几句好话,借个路过去就行了。但没想到的是,谢尚居然跟张遇闹不痛快,又把张遇逼到了前秦阵营。而后,张遇据守许昌阻挡谢尚北进。谢尚惨败而归。几个月后,前秦皇帝苻健觉得许昌既难防守又没战略意义,便命令张遇带着当地五万户居民迁徙到关中,等于是放弃了许昌。
来年冬,殷浩决定亲率七万大军进驻洛阳。这时候,许昌和洛阳形同空城,殷浩可以轻轻松松捞个收复故都的大功,可没想到,他竟犯了和谢尚一样的错误。
殷浩任命姚襄为前锋。这位姚襄也是前两年从后赵投降来的。本来,姚襄只想踏踏实实在江北做个土皇帝,可殷浩出于忌惮,想消耗姚襄的兵力,偏偏让这个人打头阵,更夸张的是,殷浩居然还屡次派刺客暗杀姚襄。结果刺杀没成功,反倒把姚襄惹毛了。
就在去洛阳的路上,前锋统帅姚襄突然倒戈,反攻殷浩。殷浩损兵折将一万多人,被姚襄打回淮南。
紧接着,姚襄募集七万流民军,又给朝廷写了封信,状告殷浩逼人太甚。一年后,他率军北上占据许昌,算是自立为王。
就这样,殷浩两次北伐,逼反了两个降将,自己损失惨重不说,更导致已经归附东晋名下的领土再度脱离东晋。
一直在西线看笑话的桓温趁机火上浇油,弹劾殷浩。
此刻,司马昱一手拿着姚襄的告状信,一手拿着桓温的弹劾状,他知道,殷浩是铁定保不住了。
公元354年2月,朝廷罢黜殷浩一切官职,贬为庶民。
殷浩败了,司马昱更是焦头烂额,短期内,他很难再提拔起能跟桓温抗衡的东线统帅了。
复见官军
从公元349年后赵皇帝石虎死,到公元354年殷浩被贬,已过了五年光景,在这五年中,桓温一直在等。现在,他终于等到头了。
殷浩被贬的第二个月,桓温决定不管朝廷诏书,直接率四万荆州军北伐前秦占据的关中。
前秦皇帝苻健派出五万大军阻击桓温。
仗一开打,桓温势如破竹,相继攻克上洛(今陕西省商洛市,距西安市东南九十公里处)和青泥(今陕西省蓝田县,距西安市东南二十公里处),桓温的弟弟桓冲则率偏军在白鹿原(今蓝田县西的灞河沿岸)击败前秦丞相符雄。与此同时,受桓温遥控指挥的梁州刺史司马勋也从汉中穿过子午谷,抢占了雍州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
公元354年6月初,桓温进驻灞上(今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这里距长安城仅三十公里。
前秦方面,苻健以六千老弱兵守卫长安,三万主力军隔着灞水抵抗桓温,另派出七千偏军奇袭陈仓的司马勋。
就在桓温驻军灞上期间,当地一位隐士来到桓温的军中。
这人名叫王猛。他与桓温扪虱而谈,畅论天下大势。
何为扪虱而谈?
别想多了,扪虱并非闷骚。就是字面意思——用手一边捏着身上的虱子,一边聊天。
那时节的卫生条件跟现在没法比,虱子还很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或许是因为某大名士捏虱子的手法极优雅有范儿,让扪虱而谈在名士间广泛流行起来。不理解的同学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你最仰慕的一位明星用史上最帅的手法,一边拍着蚊子,一边跟你聊天,大概就是这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