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你热恋 第70节(2 / 4)
-
夏知予到港城的时候,是下午三点左右。
机构这边统一订了酒店,标间,夏知予和同校的一个学姐住在一块儿。
入住酒店后,他们一行人在顶楼会议室开了一个项目说明会,把未来几天的日程简单地介绍了一下,介绍完日程,吃过晚饭,领队老师带着他们来一次破冰游戏,让他们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以便后期的分组合作。
很多人的开场白都以我是哪里人,就读哪个学校哪个专业开场,全部介绍完,就是自由组队的时间,四人组队,明早上报小组的新闻调查主题。
有个男生主动找上夏知予,男生五官明朗,属于耐看的类型。他穿着一身潮牌,散发着浓郁的香水味:“听你自我介绍,你也是南樟人?”
夏知予点头。
“挺巧的。我叫柯泽,初高中都在南樟读,感觉咱俩能聊到一块儿去,要不要一起?”
夏知予有些犹豫,视线还在会场上挪动,她原计划是跟厉修文一起,他那里两个人,自己这里两个人,刚好四人成组,但是厉修文被他的室友拖着,跟他室友的女朋友组上了队。
柯泽又说:“我室友也没组呢。我们加起来刚好四个人。”
眼瞧着大家都快组队完成,夏知予只能说‘好’,四人把自己的名字报了上去,柯泽拉了群,提议今晚大家一起出去吃饭,吃饭的时候,再想选题的事。
大家都同意,夏知予也不好推脱。
几人找了家缅甸菜,老板是缅甸人。酒吧式布局,餐馆前台背靠一墙面的酒,灯光微弱,却不妨碍视线,很适合聊天说话。
吃得差不多的时候,夏知予开始回许京珩的消息。
柯泽看到后,顺带问了一嘴:“今天送你来机场的是你男朋友吗?”
夏知予没有否认。柯泽慢慢地陷入了沉思:“他也是南樟人?”
“嗯。怎么了?”夏知予觉得他怪怪的,但又说不上哪里怪。
“没事。”柯泽笑着打马虎,抿了口荔枝鸡尾酒,眼神落在夏知予的手机屏幕那儿:“就是看着眼熟。”
作者有话说:
许哥:异地第一天
第69章 开窍
等他们吃完饭, 让服务员收拾了桌面,几人拿出电脑,开始讨论选题的事。
柯泽今年大三, 四人小组中他是年级最高的那个,是本专业的学生, 大二的时候还去卡迪夫大学交流过一年。这样的简历摆在面前, 自然而然成了小组组长。
他提了几个想法, 每一个都很有意义, 就是可执行度太低,具有突发性, 新闻素材不可能为了顺应你的选题凭空出现。大家初来港城, 虽然来之前做过功课, 了解过港城人的生活习惯, 但他们毕竟不是土生土长的港城人,要从港城的社会生活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题材,还要具备可行性, 确实有些困难。
讨论短暂地停滞了一段时间。大家各自盯着屏幕, 收集资料。大概僵持了半小时, 夏知予突然支支吾吾地开口:“那个...我有个想法。”
学姐问她有什么想法,夏知予简单地梳理了自己整理好的资料, 发在群里:“我记得,从80年代开始, 内地与港城的来往就变得非常密切, 但是这段关系,总是以非常宏大的叙事方式展现在大家面前。我觉得新闻还是要有三贴近原则,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港城其实有不少从内地移居过来的人, 我们可以通过采访移居港城的普通群众, 挖掘一段内地和港城之间的互助史。”
柯泽拢了拢眉头:“这个新闻素材也不好找吧。每次采访之前,都要问一句,你是移居过来的吗?到时候就一天时间,能搜集到多少素材?”
夏知予又在群里丢了个链接:“上环是华人的主要商贸区,有不少从内地移居过来的老板们。这里烟火气重,比其他地方更能抓到采访对象。”
大家点开她找的资料,看完后,柯泽没说话,反倒是他的室友搡了搡他的胳膊:“我觉得可以哎。而且我们之后不是要做数据新闻吗?干脆就做从80年代开始,港城的人口结构变化,分析人口结构变化产生的原因。这跟我们这个新闻作品是有联动的,到时候就不用另外找选题了。”
“是的,我就是这么考虑的。之后还要做数据新闻呢,这样一来,我们比别的组多了不少前期准备时间。”夏知予问柯泽:“你觉得这个可行吗?” ↑返回顶部↑
夏知予到港城的时候,是下午三点左右。
机构这边统一订了酒店,标间,夏知予和同校的一个学姐住在一块儿。
入住酒店后,他们一行人在顶楼会议室开了一个项目说明会,把未来几天的日程简单地介绍了一下,介绍完日程,吃过晚饭,领队老师带着他们来一次破冰游戏,让他们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以便后期的分组合作。
很多人的开场白都以我是哪里人,就读哪个学校哪个专业开场,全部介绍完,就是自由组队的时间,四人组队,明早上报小组的新闻调查主题。
有个男生主动找上夏知予,男生五官明朗,属于耐看的类型。他穿着一身潮牌,散发着浓郁的香水味:“听你自我介绍,你也是南樟人?”
夏知予点头。
“挺巧的。我叫柯泽,初高中都在南樟读,感觉咱俩能聊到一块儿去,要不要一起?”
夏知予有些犹豫,视线还在会场上挪动,她原计划是跟厉修文一起,他那里两个人,自己这里两个人,刚好四人成组,但是厉修文被他的室友拖着,跟他室友的女朋友组上了队。
柯泽又说:“我室友也没组呢。我们加起来刚好四个人。”
眼瞧着大家都快组队完成,夏知予只能说‘好’,四人把自己的名字报了上去,柯泽拉了群,提议今晚大家一起出去吃饭,吃饭的时候,再想选题的事。
大家都同意,夏知予也不好推脱。
几人找了家缅甸菜,老板是缅甸人。酒吧式布局,餐馆前台背靠一墙面的酒,灯光微弱,却不妨碍视线,很适合聊天说话。
吃得差不多的时候,夏知予开始回许京珩的消息。
柯泽看到后,顺带问了一嘴:“今天送你来机场的是你男朋友吗?”
夏知予没有否认。柯泽慢慢地陷入了沉思:“他也是南樟人?”
“嗯。怎么了?”夏知予觉得他怪怪的,但又说不上哪里怪。
“没事。”柯泽笑着打马虎,抿了口荔枝鸡尾酒,眼神落在夏知予的手机屏幕那儿:“就是看着眼熟。”
作者有话说:
许哥:异地第一天
第69章 开窍
等他们吃完饭, 让服务员收拾了桌面,几人拿出电脑,开始讨论选题的事。
柯泽今年大三, 四人小组中他是年级最高的那个,是本专业的学生, 大二的时候还去卡迪夫大学交流过一年。这样的简历摆在面前, 自然而然成了小组组长。
他提了几个想法, 每一个都很有意义, 就是可执行度太低,具有突发性, 新闻素材不可能为了顺应你的选题凭空出现。大家初来港城, 虽然来之前做过功课, 了解过港城人的生活习惯, 但他们毕竟不是土生土长的港城人,要从港城的社会生活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题材,还要具备可行性, 确实有些困难。
讨论短暂地停滞了一段时间。大家各自盯着屏幕, 收集资料。大概僵持了半小时, 夏知予突然支支吾吾地开口:“那个...我有个想法。”
学姐问她有什么想法,夏知予简单地梳理了自己整理好的资料, 发在群里:“我记得,从80年代开始, 内地与港城的来往就变得非常密切, 但是这段关系,总是以非常宏大的叙事方式展现在大家面前。我觉得新闻还是要有三贴近原则,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港城其实有不少从内地移居过来的人, 我们可以通过采访移居港城的普通群众, 挖掘一段内地和港城之间的互助史。”
柯泽拢了拢眉头:“这个新闻素材也不好找吧。每次采访之前,都要问一句,你是移居过来的吗?到时候就一天时间,能搜集到多少素材?”
夏知予又在群里丢了个链接:“上环是华人的主要商贸区,有不少从内地移居过来的老板们。这里烟火气重,比其他地方更能抓到采访对象。”
大家点开她找的资料,看完后,柯泽没说话,反倒是他的室友搡了搡他的胳膊:“我觉得可以哎。而且我们之后不是要做数据新闻吗?干脆就做从80年代开始,港城的人口结构变化,分析人口结构变化产生的原因。这跟我们这个新闻作品是有联动的,到时候就不用另外找选题了。”
“是的,我就是这么考虑的。之后还要做数据新闻呢,这样一来,我们比别的组多了不少前期准备时间。”夏知予问柯泽:“你觉得这个可行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