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娘娘家的日常生活 第124节(1 / 4)
闻意最是捧着:“殿下好厉害。”
“殿下比父皇还厉害呢。”他拍了拍自己的小胸膛,“殿下好。”
闻意跟他手牵手,不忘了重申:“我们还是好友。”
殿下重重点头:“对!”
皇长子跟闻意肩靠肩的走着,贺丰同靖明明随后跟上,闻歌在他们身上看了看,忍不住把目光放到身后跟着的宫人们身上,这些宫人面目平静,并没有闻歌想象中的恐惧和后怕,叫他怔了怔。
上位者的心思,在身边伺候的下人最是清楚,闻歌每回要跟王妃索要些什么事,便会先问了王妃身边的大丫头们,若是得知王妃心情好,那他说的事王妃九成都能应下来,若是王妃心情不好,指不定还要挨训。
这些宫人的心思在某些时候便是一种衡量和判定,闻歌根据从宫人们的态度推断出来,这种事显然不是第一回 发生,宫人们已经习以为常,更表示陛下并不会为此责怪殿下。陛下果然如同外边猜测的那般疼爱大殿下。
只是闻歌这等家世出身,难免想得更多一些,在他看来,陛下这样重规矩的人,既然能这样毫不在乎,或许还有贵妃娘娘的缘故在。
便如同王府里一般,父王也有好几位爱妃在,母妃面对这些父王爱妃时,便是明知她们有错也不能正一正王妃的威风,直接按家规处置,而是要报给父王知晓,由他来定夺,这也是给父王颜面,要是贸然出手,就成了不给父王留面。
宫中的情况虽说不同,但在闻歌看来也是同理的事,陛下宠着皇长子,这是其中之一,还有一方面就是贵妃的原因,以贵妃娘娘的家世,能稳坐上贵妃之位,闻歌听王妃感叹过好几回。但不管何种原因,陛下总归是不计较的,这让闻歌狠狠放了心。
他们一行很快从前殿过去,天子没好气的:“你看看,你看看他对朕这个皇父是什么态度?”
分明是这小子没把他的话放在心上,把他说的“悄悄”大刺刺的捅了出去,让他以后在贵妃面前都没有脸面了,他反倒还生气来了。
也是他昏了头,竟然相信一个还不到四岁的孩子能办成事,皇长子就是再被先生们夸聪颖,那也是先生们根据他的表现加以断定,只是夸一夸罢了,谁会指着一个几岁的孩子去办事的。
杨培哪里不知道天子这只是恼羞成怒罢了,并非是当真生殿下的气,顺着说道:“是是是,下回陛下再说一说。”
最近两位太傅已经提议了,想让皇长子在明年便正式跟在陛下身边学习治国之道,殿下还要读书上学,能跟在承明殿学习的时候只有旬休这一日,陛下正在考虑。
闻衍听出了杨培的意思,抿了抿嘴,神态端正起来,没有再开口。
大臣们是有这等提议,但只还在商议当中,按闻衍的心思,他倒是觉得为时过早了些,皇长子如今年纪尚小,心性还未定,过早的被朝中的事压着对他并不利,何况若是要把皇子带在身边亲自教导,需得同贵妃商议过才行。
闻衍刚压下去的心思又浮了出来,想着贵妃,脸上又挂不住。他如今才在贵妃面前丢了回颜面,叫他哪里好去钟粹宫找贵妃的。
何况贵妃还不知道他对皇长子以后的规划,按他对贵妃的理解,贵妃淡泊名利,不争不抢,在宫中除了处理宫务,连出门都极少,这样全然不会拉拢后宫的做派,只图着过安稳日子,贵妃怕是想着等以后皇长子大了,能逍遥的当个亲王就足够了的。
她这样毫无野心,定是不愿见到皇长子卷入夺位之争的,他若是去同她商议这件事,贵妃恐怕会竭力反对。这是让天子颇为头疼,束手无策的一点。
换做其她有子的嫔妃,就是表面上装作云淡风轻,开明大度,但心中哪里会对那个位置没有想法的,只要有一丝机会摆在面前,闻衍相信没有人会不心动,但贵妃不同。
闻衍有些头疼:“这件事还需从长计议。”
天子转身回了承明殿,显是不愿多谈。
杨培连忙跟上。
到了宫学,他们刚到,后脚顾大人也到了,先是问过了他们,知道闻歌要去另一堂并不意外,闻歌年纪大,跟着他们学明显不适合,顾元舜问的时候便已经想到了。
“挺好,蒋侍读和陈侍讲都是学问渊博的人,他们在翰林多年,对宫中收藏的各种书籍内容信手捏来,倒背如流,还不时修正典籍,你跟着他们好好学,你的学问自然会跟着丰富起来。”
这是宫外的书院先生们做不到的,先生们再厉害,读过的书却是有限,流传下来的传书有大部分被世家收藏,最大的却是收藏在翰林里,这也是无数的学子想入翰林的原因。
闻歌是宗室子弟,就是不用好好读书,他的前程也不会差,但他既然身为皇长子的伴读,顾元舜也多交代了一句。
闻歌抬手谢礼:“是,谢先生。”
顾元舜点点头:“坐下吧,今日我们讲“仁”,何为仁…” ↑返回顶部↑
“殿下比父皇还厉害呢。”他拍了拍自己的小胸膛,“殿下好。”
闻意跟他手牵手,不忘了重申:“我们还是好友。”
殿下重重点头:“对!”
皇长子跟闻意肩靠肩的走着,贺丰同靖明明随后跟上,闻歌在他们身上看了看,忍不住把目光放到身后跟着的宫人们身上,这些宫人面目平静,并没有闻歌想象中的恐惧和后怕,叫他怔了怔。
上位者的心思,在身边伺候的下人最是清楚,闻歌每回要跟王妃索要些什么事,便会先问了王妃身边的大丫头们,若是得知王妃心情好,那他说的事王妃九成都能应下来,若是王妃心情不好,指不定还要挨训。
这些宫人的心思在某些时候便是一种衡量和判定,闻歌根据从宫人们的态度推断出来,这种事显然不是第一回 发生,宫人们已经习以为常,更表示陛下并不会为此责怪殿下。陛下果然如同外边猜测的那般疼爱大殿下。
只是闻歌这等家世出身,难免想得更多一些,在他看来,陛下这样重规矩的人,既然能这样毫不在乎,或许还有贵妃娘娘的缘故在。
便如同王府里一般,父王也有好几位爱妃在,母妃面对这些父王爱妃时,便是明知她们有错也不能正一正王妃的威风,直接按家规处置,而是要报给父王知晓,由他来定夺,这也是给父王颜面,要是贸然出手,就成了不给父王留面。
宫中的情况虽说不同,但在闻歌看来也是同理的事,陛下宠着皇长子,这是其中之一,还有一方面就是贵妃的原因,以贵妃娘娘的家世,能稳坐上贵妃之位,闻歌听王妃感叹过好几回。但不管何种原因,陛下总归是不计较的,这让闻歌狠狠放了心。
他们一行很快从前殿过去,天子没好气的:“你看看,你看看他对朕这个皇父是什么态度?”
分明是这小子没把他的话放在心上,把他说的“悄悄”大刺刺的捅了出去,让他以后在贵妃面前都没有脸面了,他反倒还生气来了。
也是他昏了头,竟然相信一个还不到四岁的孩子能办成事,皇长子就是再被先生们夸聪颖,那也是先生们根据他的表现加以断定,只是夸一夸罢了,谁会指着一个几岁的孩子去办事的。
杨培哪里不知道天子这只是恼羞成怒罢了,并非是当真生殿下的气,顺着说道:“是是是,下回陛下再说一说。”
最近两位太傅已经提议了,想让皇长子在明年便正式跟在陛下身边学习治国之道,殿下还要读书上学,能跟在承明殿学习的时候只有旬休这一日,陛下正在考虑。
闻衍听出了杨培的意思,抿了抿嘴,神态端正起来,没有再开口。
大臣们是有这等提议,但只还在商议当中,按闻衍的心思,他倒是觉得为时过早了些,皇长子如今年纪尚小,心性还未定,过早的被朝中的事压着对他并不利,何况若是要把皇子带在身边亲自教导,需得同贵妃商议过才行。
闻衍刚压下去的心思又浮了出来,想着贵妃,脸上又挂不住。他如今才在贵妃面前丢了回颜面,叫他哪里好去钟粹宫找贵妃的。
何况贵妃还不知道他对皇长子以后的规划,按他对贵妃的理解,贵妃淡泊名利,不争不抢,在宫中除了处理宫务,连出门都极少,这样全然不会拉拢后宫的做派,只图着过安稳日子,贵妃怕是想着等以后皇长子大了,能逍遥的当个亲王就足够了的。
她这样毫无野心,定是不愿见到皇长子卷入夺位之争的,他若是去同她商议这件事,贵妃恐怕会竭力反对。这是让天子颇为头疼,束手无策的一点。
换做其她有子的嫔妃,就是表面上装作云淡风轻,开明大度,但心中哪里会对那个位置没有想法的,只要有一丝机会摆在面前,闻衍相信没有人会不心动,但贵妃不同。
闻衍有些头疼:“这件事还需从长计议。”
天子转身回了承明殿,显是不愿多谈。
杨培连忙跟上。
到了宫学,他们刚到,后脚顾大人也到了,先是问过了他们,知道闻歌要去另一堂并不意外,闻歌年纪大,跟着他们学明显不适合,顾元舜问的时候便已经想到了。
“挺好,蒋侍读和陈侍讲都是学问渊博的人,他们在翰林多年,对宫中收藏的各种书籍内容信手捏来,倒背如流,还不时修正典籍,你跟着他们好好学,你的学问自然会跟着丰富起来。”
这是宫外的书院先生们做不到的,先生们再厉害,读过的书却是有限,流传下来的传书有大部分被世家收藏,最大的却是收藏在翰林里,这也是无数的学子想入翰林的原因。
闻歌是宗室子弟,就是不用好好读书,他的前程也不会差,但他既然身为皇长子的伴读,顾元舜也多交代了一句。
闻歌抬手谢礼:“是,谢先生。”
顾元舜点点头:“坐下吧,今日我们讲“仁”,何为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