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852节(3 / 4)
而且朝鲜的山地,与东北内地的山地浑然不同。这里的山势虽说不高,但是山脊的走向却是很有特点。而且山势不如东北的兴安岭那么的大气、厚重,也不如长白山那么的雄伟。普遍都很单薄,让人有种小家子气的感觉。
但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这里的山势普遍的陡峭一些,山势的走向也更凌乱一些。各个核心高地的山顶普遍面积狭窄不说,也很难修成大纵深的工事群,核心高地的坡度也很陡。这种地形之下,对攻击一方明显处于不利的地位。日军这个时候搞出这么一个防御体系,恐怕就是要利用这里的地形。
从甲午战争日本人大致控制朝鲜,到日俄战争后彻底吞并朝鲜至今,日本人占据朝鲜已经几十年。这几十年期间,以日本人的细致程度,恐怕整个朝鲜地形已经被他们摸透。当初日军将在整个朝鲜的防御线,摆在这一线恐怕不是没有道理的。
同时日军搞出这么防御战术,不单单是指望的地形,也是对自身优势的一种确定。因为这种以点带线的防御战术,除了点内的核心高地之外。各个点之间的兵力调动,在地形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加上之前的火力封锁,就要求防御部队的战斗意志异常顽强。
不仅仅是核心高地的防御部队,必须有死战到底的决心,就是核心高地周边各个点上的防御兵力,这些注定只是一个消耗品的部队吗,也要有死战到底的决心。因为这种防御体系,每个防御点上的兵力都不会太多。如果保证核心高地不能轻易易手,就必然要求其周边各个点上的防御部队有必死之决心。
否则一旦某一个点被轻易突破,会造成一个面的瓦解。如果不能最大限度的消耗攻击对手的兵力,那么一旦核心高地被攻占,也就意味某一个大面,或是一个方向的整个防御体系,就将彻底的瓦解。
而一旦出现这种瓦解,对于日军这种以点带线的防御战术是最致命的。日军在铁原一线以每个要点火力、兵力辐射的大面为核心,组成各个方向的防御要点。各个大面之间相互依托,以各个要点周边无数火力点和支撑点,作为小面反过来支撑大面防御体系。
这种主辅相成、相互依托的战术,最怕的就是各个面的核心区域被轻易的突破,也就是以点带线中间的那个点。而要保证这个点的安全,那么就需要这个点周边的各个支撑面上,注定不会太多的防御兵力,必须要像钉子那样死死的钉在哪里。
这种战术除了对负责各个大面的指挥官,协调能力要求很高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要求防御部队的意志力,必须要异常的顽强,有在任何时刻都有血战到底的决心。而这种战术对这一点的要求,还在前一点之上。
毕竟明知道自己去送死的战斗,换了一般的部队恐怕早就没有那个信心去打。甚至很多时候,一触即溃都未尝没有那个可能。日军恐怕也正是对自己部队的意志力,有相当的自信才会搞出这么一出战术来。
两天的观察下来,心中已经大致有数的杨继财,在火力上的调整,就是针对日军这些点来的。因为对于他来说,与日军反复争夺外围各个小面,只能白白的浪费兵力和时间。面对日军这种战术,不要管他虚的线,直接奔核心点去的黑虎掏心战术才是最恰当的。
之前马春生的战术调整,他不认为是失败的。只是在支援火力的配备上,以及攻击重点方向的选择上,显得有些过于急躁了。整个进攻的调整上,也只是改变了进攻的侧重点,而在战术的运用上,却没有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所以杨继财在攻击兵力的配置上,针对日军的封锁火力部署,也采取了针对性的办法。他准备采取对日军兵力少的高地,或是只投入了一个步兵班,或是干脆只用火力封锁。而针对核心高地,采取了集中突击的办法。
不仅在兵力部署上,采取了少摆多囤,几个方向保留了充足预备队。在通往日军各个核心守备高地的攻击路线上,也挖掘了大量的掩体与放炮洞,在实在无法进行这些准备的地段则直接放弃,只是以炮火控制。只不过他这些东西,还没有亮出来罢了。
确切的说在前沿,杨继财是打算采取以点对点的战术。至于自己的部队,能不能做到自己的要求,杨继财还是有自信的。在前沿这两天,他发现自己这次很幸运。虽说铁原战场眼下僵持,但是马春生却给自己留下了一支可以说铁打,并意志如钢的部队。
第2190章 意外发现
尽管之前的战斗之中,遭受了一定的挫折,甚至还牺牲了自己的师长。但这支部队在意志上,却并没有被彻底的击垮。在部队的干部、战士眼中,杨继财看到的却不是黯然和低沉,而是愤怒和不甘,或者更多的耻辱。
在服从命令上,也从来没有二话、讲价钱那回事。最根本的这支部队从上到下,战术素养在抗联部队之中,绝对属于一流的。各个基层指挥员战术眼光,至少满足了他们所在职务,对能力上的需要。
不能不说这支部队,被马春生调教的相当好。无论面对任何的困境,都没有让这支部队弯腰。这支部队用好了,绝对是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刃。在发现这一点后,杨继财知道自己接到了一个宝贝。有了这个底子,杨继财对这场战役可谓是信心十足。
而更让他放心的是身后的支持。那位师政委看起来像是老好人,但实际上原则性极强,执行上级命令从来不打折。就算对自己的部署调整,无论再不理解也从来不越界插手自己的指挥,并全力的支持自己。尽管他现在才是代师长,插上一脚没有人会说他不合适。
但这位师政委却没有插手任何关于军事上的问题,只是在自己身后默默的不断支持自己,帮自己压制住下面部队的一些不同意见。这些有利的条件,让杨继财可以放手施展自己心中的想法。唯一的缺点是这些有利的条件,也给他带来不小的压力。
不过对于杨继财来说,全师希望尽快一个翻身仗期待,给他带来压力的同时,更多的是动力和野心。对于这样一支急于雪耻的部队,杨继财相信只要找对战术调整的方案。这支部队所展现出来的战斗力,将会像是火山爆发那样无坚不摧。
杨继财的不断调整部署,却始终没有发起任何动作。让全师上下有些摸不到头脑。十七师几个与他熟悉的干部,都知道他是玩炮兵的大家。曾经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之下,依靠相对充足的炮兵,硬生生的打垮了几千日军。
这个战例到现在还是军区中高级干部培训班,在上课的时候必讲的战列。当然他在那场战斗之中消耗的炮弹数量,也足以让后勤部门骂了十几天的娘。但所有认识他的团以上干部,可都知道这个战例,更知道这个家伙可不是什么老实人。
这个战例在培训班上,同时被当成正反两个例子。正面例子固然是这个家伙,在情况危急的时候,巧妙利用炮兵打垮了敌军,可以作为对炮火使用上的一个经典战例来讲。但那场战斗的炮弹消耗,让后勤部门整整骂了十三天娘的例子,也告诫所有的干部。在后勤支援能力,以及军工能力有限的情况之下,这种战术对后勤产生的巨大压力。
不是严厉禁止使用,但是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这种火海战术,对抗联当时还很薄弱的后勤,以及军工生产能力压力之大。那可是按照火力计划,可以支撑一个战场的炮弹,被他短短的时间之内全部打光,差点没有影响到整个战役的进展。
可不管怎么说,只要认识他的团以上干部,都知道这个家伙到哪,只要让他摸到部队,绝对不是那种按常规出牌的人。可这次只是不断的在调整火力,在战场上却始终保持沉默,就让认识他的人多少感觉到有些陌生。
不过明显这些人心中想着的什么,杨继财并不感兴趣。他只是在按照自己心中规划,按部就班从火力到战术进行调整。作为郭炳勋的最得意弟子,杨继财秉承了郭炳勋那种见效,就是最好解释的风格。
作为郭炳勋最得意的弟子,从内心一直对杨震这个大哥心存畏惧感的杨继财。其实在成长的经历之中,受郭炳勋的影响更大。甚至给杜开山当过一段作战参谋的他,杜开山对他的影响也超过了杨震这个大哥。
杨震对于杨继财来说,其实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算是一个偶像。或者说一个严厉的,不断鞭策他的兄长。真正对他成长起到关键作用的,应该还是说他良师郭炳勋。还有所有高级干部之中,最对他胃口的杜开山。 ↑返回顶部↑
但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这里的山势普遍的陡峭一些,山势的走向也更凌乱一些。各个核心高地的山顶普遍面积狭窄不说,也很难修成大纵深的工事群,核心高地的坡度也很陡。这种地形之下,对攻击一方明显处于不利的地位。日军这个时候搞出这么一个防御体系,恐怕就是要利用这里的地形。
从甲午战争日本人大致控制朝鲜,到日俄战争后彻底吞并朝鲜至今,日本人占据朝鲜已经几十年。这几十年期间,以日本人的细致程度,恐怕整个朝鲜地形已经被他们摸透。当初日军将在整个朝鲜的防御线,摆在这一线恐怕不是没有道理的。
同时日军搞出这么防御战术,不单单是指望的地形,也是对自身优势的一种确定。因为这种以点带线的防御战术,除了点内的核心高地之外。各个点之间的兵力调动,在地形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加上之前的火力封锁,就要求防御部队的战斗意志异常顽强。
不仅仅是核心高地的防御部队,必须有死战到底的决心,就是核心高地周边各个点上的防御兵力,这些注定只是一个消耗品的部队吗,也要有死战到底的决心。因为这种防御体系,每个防御点上的兵力都不会太多。如果保证核心高地不能轻易易手,就必然要求其周边各个点上的防御部队有必死之决心。
否则一旦某一个点被轻易突破,会造成一个面的瓦解。如果不能最大限度的消耗攻击对手的兵力,那么一旦核心高地被攻占,也就意味某一个大面,或是一个方向的整个防御体系,就将彻底的瓦解。
而一旦出现这种瓦解,对于日军这种以点带线的防御战术是最致命的。日军在铁原一线以每个要点火力、兵力辐射的大面为核心,组成各个方向的防御要点。各个大面之间相互依托,以各个要点周边无数火力点和支撑点,作为小面反过来支撑大面防御体系。
这种主辅相成、相互依托的战术,最怕的就是各个面的核心区域被轻易的突破,也就是以点带线中间的那个点。而要保证这个点的安全,那么就需要这个点周边的各个支撑面上,注定不会太多的防御兵力,必须要像钉子那样死死的钉在哪里。
这种战术除了对负责各个大面的指挥官,协调能力要求很高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要求防御部队的意志力,必须要异常的顽强,有在任何时刻都有血战到底的决心。而这种战术对这一点的要求,还在前一点之上。
毕竟明知道自己去送死的战斗,换了一般的部队恐怕早就没有那个信心去打。甚至很多时候,一触即溃都未尝没有那个可能。日军恐怕也正是对自己部队的意志力,有相当的自信才会搞出这么一出战术来。
两天的观察下来,心中已经大致有数的杨继财,在火力上的调整,就是针对日军这些点来的。因为对于他来说,与日军反复争夺外围各个小面,只能白白的浪费兵力和时间。面对日军这种战术,不要管他虚的线,直接奔核心点去的黑虎掏心战术才是最恰当的。
之前马春生的战术调整,他不认为是失败的。只是在支援火力的配备上,以及攻击重点方向的选择上,显得有些过于急躁了。整个进攻的调整上,也只是改变了进攻的侧重点,而在战术的运用上,却没有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所以杨继财在攻击兵力的配置上,针对日军的封锁火力部署,也采取了针对性的办法。他准备采取对日军兵力少的高地,或是只投入了一个步兵班,或是干脆只用火力封锁。而针对核心高地,采取了集中突击的办法。
不仅在兵力部署上,采取了少摆多囤,几个方向保留了充足预备队。在通往日军各个核心守备高地的攻击路线上,也挖掘了大量的掩体与放炮洞,在实在无法进行这些准备的地段则直接放弃,只是以炮火控制。只不过他这些东西,还没有亮出来罢了。
确切的说在前沿,杨继财是打算采取以点对点的战术。至于自己的部队,能不能做到自己的要求,杨继财还是有自信的。在前沿这两天,他发现自己这次很幸运。虽说铁原战场眼下僵持,但是马春生却给自己留下了一支可以说铁打,并意志如钢的部队。
第2190章 意外发现
尽管之前的战斗之中,遭受了一定的挫折,甚至还牺牲了自己的师长。但这支部队在意志上,却并没有被彻底的击垮。在部队的干部、战士眼中,杨继财看到的却不是黯然和低沉,而是愤怒和不甘,或者更多的耻辱。
在服从命令上,也从来没有二话、讲价钱那回事。最根本的这支部队从上到下,战术素养在抗联部队之中,绝对属于一流的。各个基层指挥员战术眼光,至少满足了他们所在职务,对能力上的需要。
不能不说这支部队,被马春生调教的相当好。无论面对任何的困境,都没有让这支部队弯腰。这支部队用好了,绝对是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刃。在发现这一点后,杨继财知道自己接到了一个宝贝。有了这个底子,杨继财对这场战役可谓是信心十足。
而更让他放心的是身后的支持。那位师政委看起来像是老好人,但实际上原则性极强,执行上级命令从来不打折。就算对自己的部署调整,无论再不理解也从来不越界插手自己的指挥,并全力的支持自己。尽管他现在才是代师长,插上一脚没有人会说他不合适。
但这位师政委却没有插手任何关于军事上的问题,只是在自己身后默默的不断支持自己,帮自己压制住下面部队的一些不同意见。这些有利的条件,让杨继财可以放手施展自己心中的想法。唯一的缺点是这些有利的条件,也给他带来不小的压力。
不过对于杨继财来说,全师希望尽快一个翻身仗期待,给他带来压力的同时,更多的是动力和野心。对于这样一支急于雪耻的部队,杨继财相信只要找对战术调整的方案。这支部队所展现出来的战斗力,将会像是火山爆发那样无坚不摧。
杨继财的不断调整部署,却始终没有发起任何动作。让全师上下有些摸不到头脑。十七师几个与他熟悉的干部,都知道他是玩炮兵的大家。曾经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之下,依靠相对充足的炮兵,硬生生的打垮了几千日军。
这个战例到现在还是军区中高级干部培训班,在上课的时候必讲的战列。当然他在那场战斗之中消耗的炮弹数量,也足以让后勤部门骂了十几天的娘。但所有认识他的团以上干部,可都知道这个战例,更知道这个家伙可不是什么老实人。
这个战例在培训班上,同时被当成正反两个例子。正面例子固然是这个家伙,在情况危急的时候,巧妙利用炮兵打垮了敌军,可以作为对炮火使用上的一个经典战例来讲。但那场战斗的炮弹消耗,让后勤部门整整骂了十三天娘的例子,也告诫所有的干部。在后勤支援能力,以及军工能力有限的情况之下,这种战术对后勤产生的巨大压力。
不是严厉禁止使用,但是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这种火海战术,对抗联当时还很薄弱的后勤,以及军工生产能力压力之大。那可是按照火力计划,可以支撑一个战场的炮弹,被他短短的时间之内全部打光,差点没有影响到整个战役的进展。
可不管怎么说,只要认识他的团以上干部,都知道这个家伙到哪,只要让他摸到部队,绝对不是那种按常规出牌的人。可这次只是不断的在调整火力,在战场上却始终保持沉默,就让认识他的人多少感觉到有些陌生。
不过明显这些人心中想着的什么,杨继财并不感兴趣。他只是在按照自己心中规划,按部就班从火力到战术进行调整。作为郭炳勋的最得意弟子,杨继财秉承了郭炳勋那种见效,就是最好解释的风格。
作为郭炳勋最得意的弟子,从内心一直对杨震这个大哥心存畏惧感的杨继财。其实在成长的经历之中,受郭炳勋的影响更大。甚至给杜开山当过一段作战参谋的他,杜开山对他的影响也超过了杨震这个大哥。
杨震对于杨继财来说,其实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算是一个偶像。或者说一个严厉的,不断鞭策他的兄长。真正对他成长起到关键作用的,应该还是说他良师郭炳勋。还有所有高级干部之中,最对他胃口的杜开山。 ↑返回顶部↑